魂与魄,神与气 的关系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

《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魄为物,故杂而止(有形体,有止境);

魂为神,故一而变。

谓之营魄,言其止也。盖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言其纯而未杂,则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其归皆道,各从其实言之耳。

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则神常载魄矣。

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此固圣人所以修身之要。至于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其道亦由是也。

神不治则气乱,强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知也。

神治则气不妄作,喜怒各以其类,是之谓专气。

神虚之至也,气实之始也,

虚之极为柔,实之极为刚。

纯性而亡气,是之谓致柔。

婴儿不知好恶,是以性全。性全而气微,气微而体柔,专气致柔如婴儿,极矣。

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其涤除尘垢尽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览,万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观净秽而无所瑕疵矣。

本文出自苏辙《老子解》,欢迎关注诚明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