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曾爆審稿系統漏洞:作者審自己的稿子,當即撤回28篇文章

做過雜誌編輯的人,應該都有一些類似的體驗,那就是在尋找審稿人的時候,會面臨一個頭痛的問題:想去邀請在該領域很有造詣的知名研究人員,但這些大牛往往比較忙碌,要麼直接拒審,要麼到期限後無法返回審稿意見。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編輯會自己在網上尋找自己並不熟悉的potential reviewer,一般也是根據研究人員過去所發表文章的情況去尋找的,要儘量排除來自相同機構或者以前曾經是論文共同作者的情況,有時候也會請求這些potential reviewer推薦。當然也會碰到比較麻煩的情況,那就是好長時間過去了也沒有找到願意審稿的合適審稿人,這個時候只得動用作者推薦的審稿人,當然一般也會做一些簡單的篩選工作。

然而,這後兩種邀請方式,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漏洞:在篩選中一不留神忽略了什麼,邀請到了作者自己審稿。特別是作者自己想刻意為之的時候,更是防不勝防。

2014年11月27日Nature有一篇文章,就爆出了審稿系統中的巨大漏洞,有編輯邀請到了作者自己來審他們的稿子。

話說Th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的編輯一不留神,邀請了韓國的Hyung-In Moon審稿,但其實這篇稿子是他自己寫的。從審稿反饋的結果來看,本身也看不出什麼大問題,無非是讓作者如何提高論文水平給出了一些建議。但有一個破綻,那就是審稿速度太快了,在24小時內就反饋了審稿意見,這讓期刊主編產生了一絲懷疑(其實,最初我被雜誌邀請審稿時,也有在24小時內反饋審稿意見的事兒發生,因為那個時候我是當做一件非常榮耀,非常重要的事兒完成的)。也許Moon看到編輯邀請自己審稿,有些欣喜若狂,急不可耐了,才讓一個造假鏈條最終露出了馬腳。2012年,這位雜誌編輯正好遇到了Moon,Moon承認之所以評審速度如此之快,是因為他撰寫了文章的一部分內容,對文章非常瞭解。

仔細調查發現,Moon在投稿中推薦了一些potential reviewer的名字,其中有的是真正的科學家,而有些則是刻意偽造的假名,使得郵件能直接發到Moon及其同事手裡。這個供述致使Informa旗下的雜誌中有28篇論文被撤稿,一名編輯也因此而辭職。

Nature曾爆審稿系統漏洞:作者審自己的稿子,當即撤回28篇文章

也許,這並非一個孤案。在過去兩年裡,110多篇論文被撤銷,其中至少6篇是因為同行評議的問題(這個數據應該有一個範圍,似乎不是全部期刊雜誌的統計)。在這些案例中,研究人員利用出版社計算機系統的缺陷,欺騙編輯讓他們自己審稿。這些案例波及Elsevier,Springer,Taylor & Francis,SAGE,Wiley和Informa等知名出版社。目前的投稿系統完全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派,並沒有強行要核實註冊者身份的程序,研究人員的身份和信息被盜竊或者被冒認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這下面這個案例還不是最令人驚訝的。

2013年5月,時任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的主編收到一位向該雜誌投稿的作者的來信,說他收到了兩個自稱是該文章審稿人的郵件。按照許多雜誌的匿名審稿規則,審稿人是不能直接與作者聯繫的。更奇怪的是,這些郵件使用的是免費的Gmail郵箱,而非學術機構的專門郵箱。這位編輯向雜誌主辦方SAGE上報了該問題,編輯部就按照線索提供者給出的Gmail地址給他們發信,同時也給用這個機構地址發過文章的作者寫信,要求他們提供身份證明及其出版物清單。有一個科學家回應了,他說自己發送過那個電子郵件,甚至他都不是這個行當的。於是,SAGE的20位員工進行了為期14個月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Gmail郵箱都與Thomson Reuters的ScholarOne有關,這是SAGE和Informa等若干出版者共同使用的出版管理系統。在這個出版系統中,編輯能夠追蹤每篇論文,瞭解這些賬號背後的人是作者還是審稿人。他們還檢查了審稿措辭、作者所推薦審稿人的詳細信息、參考文獻列表和審稿的輪轉時間,這有助於進一步搜尋可疑賬號,最終他們發現了130個有疑似問題的賬號。在研究了這些可疑賬號後,SAGE調查者發現作者間既審稿也彼此引用的比例有些異常。最後發現有60篇文章存在同行評議的賄賂問題,而身處這個關係環中央的是一個名叫Peter Chen的作者,他是中國臺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NPUE)的一名工程師,也是幾乎所有問題論文的合作者。問題顯而易見,而且鐵證如山,Chen的辯解無法令SAGE滿意。2014年2月,Chen被迫辭職;5月,上述的那位編輯也因這個醜聞而辭職。

SAGE通知60篇受醜聞影響文章的所有作者,論文將被撤銷。

參考資料
http://www.nature.com/news/publishing-the-peer-review-scam-1.16400
http://www.dxy.cn/bbs/thread/23479864#23479864

來源:弗雷賽斯,科學網,Natu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