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曾爆审稿系统漏洞:作者审自己的稿子,当即撤回28篇文章

做过杂志编辑的人,应该都有一些类似的体验,那就是在寻找审稿人的时候,会面临一个头痛的问题:想去邀请在该领域很有造诣的知名研究人员,但这些大牛往往比较忙碌,要么直接拒审,要么到期限后无法返回审稿意见。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编辑会自己在网上寻找自己并不熟悉的potential reviewer,一般也是根据研究人员过去所发表文章的情况去寻找的,要尽量排除来自相同机构或者以前曾经是论文共同作者的情况,有时候也会请求这些potential reviewer推荐。当然也会碰到比较麻烦的情况,那就是好长时间过去了也没有找到愿意审稿的合适审稿人,这个时候只得动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当然一般也会做一些简单的筛选工作。

然而,这后两种邀请方式,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在筛选中一不留神忽略了什么,邀请到了作者自己审稿。特别是作者自己想刻意为之的时候,更是防不胜防。

2014年11月27日Nature有一篇文章,就爆出了审稿系统中的巨大漏洞,有编辑邀请到了作者自己来审他们的稿子。

话说Th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的编辑一不留神,邀请了韩国的Hyung-In Moon审稿,但其实这篇稿子是他自己写的。从审稿反馈的结果来看,本身也看不出什么大问题,无非是让作者如何提高论文水平给出了一些建议。但有一个破绽,那就是审稿速度太快了,在24小时内就反馈了审稿意见,这让期刊主编产生了一丝怀疑(其实,最初我被杂志邀请审稿时,也有在24小时内反馈审稿意见的事儿发生,因为那个时候我是当做一件非常荣耀,非常重要的事儿完成的)。也许Moon看到编辑邀请自己审稿,有些欣喜若狂,急不可耐了,才让一个造假链条最终露出了马脚。2012年,这位杂志编辑正好遇到了Moon,Moon承认之所以评审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他撰写了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对文章非常了解。

仔细调查发现,Moon在投稿中推荐了一些potential reviewer的名字,其中有的是真正的科学家,而有些则是刻意伪造的假名,使得邮件能直接发到Moon及其同事手里。这个供述致使Informa旗下的杂志中有28篇论文被撤稿,一名编辑也因此而辞职。

Nature曾爆审稿系统漏洞:作者审自己的稿子,当即撤回28篇文章

也许,这并非一个孤案。在过去两年里,110多篇论文被撤销,其中至少6篇是因为同行评议的问题(这个数据应该有一个范围,似乎不是全部期刊杂志的统计)。在这些案例中,研究人员利用出版社计算机系统的缺陷,欺骗编辑让他们自己审稿。这些案例波及Elsevier,Springer,Taylor & Francis,SAGE,Wiley和Informa等知名出版社。目前的投稿系统完全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派,并没有强行要核实注册者身份的程序,研究人员的身份和信息被盗窃或者被冒认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这下面这个案例还不是最令人惊讶的。

2013年5月,时任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的主编收到一位向该杂志投稿的作者的来信,说他收到了两个自称是该文章审稿人的邮件。按照许多杂志的匿名审稿规则,审稿人是不能直接与作者联系的。更奇怪的是,这些邮件使用的是免费的Gmail邮箱,而非学术机构的专门邮箱。这位编辑向杂志主办方SAGE上报了该问题,编辑部就按照线索提供者给出的Gmail地址给他们发信,同时也给用这个机构地址发过文章的作者写信,要求他们提供身份证明及其出版物清单。有一个科学家回应了,他说自己发送过那个电子邮件,甚至他都不是这个行当的。于是,SAGE的20位员工进行了为期14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Gmail邮箱都与Thomson Reuters的ScholarOne有关,这是SAGE和Informa等若干出版者共同使用的出版管理系统。在这个出版系统中,编辑能够追踪每篇论文,了解这些账号背后的人是作者还是审稿人。他们还检查了审稿措辞、作者所推荐审稿人的详细信息、参考文献列表和审稿的轮转时间,这有助于进一步搜寻可疑账号,最终他们发现了130个有疑似问题的账号。在研究了这些可疑账号后,SAGE调查者发现作者间既审稿也彼此引用的比例有些异常。最后发现有60篇文章存在同行评议的贿赂问题,而身处这个关系环中央的是一个名叫Peter Chen的作者,他是中国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NPUE)的一名工程师,也是几乎所有问题论文的合作者。问题显而易见,而且铁证如山,Chen的辩解无法令SAGE满意。2014年2月,Chen被迫辞职;5月,上述的那位编辑也因这个丑闻而辞职。

SAGE通知60篇受丑闻影响文章的所有作者,论文将被撤销。

参考资料
http://www.nature.com/news/publishing-the-peer-review-scam-1.16400
http://www.dxy.cn/bbs/thread/23479864#23479864

来源:弗雷赛斯,科学网,Natu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