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战后经济史》后的一些感悟

前言:最近在读野口悠纪雄的《日本战后经济史》,同时在这期间看电影《中途岛海战》以及二战的纪录片,对日本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1:为什么"鬼子"二战时作死发动珍珠港空袭?去惹美国爹?

答:1)不打不行。日本大帝国当时在东南亚各地发动战争,90%的石油等能源供应来自于美国。而当时英法美在东南亚都拥有者自己的殖民地,日本的大东亚计划侵害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导致美国在1941年7月26日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以及禁止向日出口石油、钢等战争能源物品。日本国内的石油储备只够支撑半年左右,日本孤注一掷,希望发动闪电战袭击美国,迫使美国快速和谈。

2)有打闪电战的实力。1941年的日本海军实力都是超于美国的(这一点在航母、战舰数量已经先进性方面均可体现)。

2:为什么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的如此迅猛,迅速迈进发达国家?

答:1940年体制。1940年,日本举全国之力进行战争,这种举全国之力来干政府指定的事情即1940年体制,类似于"计划经济"。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延续了战时的体制,政府描绘好对未来的经济蓝图,集中全国资源发展。"计划经济"确实促进了日本的战后的迅速崛起,但也导致了日本自1990年代后的迷失。

一: "日本第一"的80年代(1979-1989)

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曾在《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中描述到日本除了经济发达外,其拥有的社会模式在很多方面(经济、治安等)都十分成功,所以堪称世界第一。在该书发表的后十年里,日本的经济继续延续着高速发展。在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创下历史新高38195点;1990年,在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里,日本一国独占8家。

读《日本战后经济史》后的一些感悟

1990年,日本第一显现的十分明显

1.1:日本第一的展现

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的商品进入了一个"价格变动时代",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石油危机过后开始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而日本虽然受到了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物价和生产成本的上升,但并没有陷入"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陷阱,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是"从公司首脑到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所有人为了共同目标为团结奋斗"的体制,且公司的工会并不像英美和工厂处于一个对峙的状态。不仅如此,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人们更偏爱省耗油量低的日本汽车,日本的汽车产量在1980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日本的半导体、机电行业也取得了十分好的发展。

企业高速发展、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教育、股市和其它各行业的增长。80年代,从日本前往美国留学的学生急剧增加;企业的良好发展带动日经指数在1984年1月突破1万点;人们涌入中心城市使得东京的地价在1983年开始飞速上涨,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为2000万亿日元,是同期美国的四倍。

1.2 日美贸易摩擦和广场协议

50年代日本对美主要贸易是纺织业。"日美纺织谈判"过后的70年代后半期是日本以钢铁为主对美出口。一直以来,日美贸易摩擦不断,而在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扩大到了以彩电为主的半导体和汽车行业。日本通过向国外出口产品来发展自身,却不允许外国向日本的投资,金融的非自由化导致国外无法分享到日本高速发展的红利。

有问题就必须进行解决。在1985年9月,美、英、法、日和联邦德国这五国达成"广场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汇率像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进行。其主要原因在于日德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贸易盈余不断增强,故提倡以日德两国来牵引世界的经济发展。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35降至1987年的120,日元的持续升值导致了日本对外贸易额的持续下降。

1.3 泡沫的形成

从战后开始日本企业融资主要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法,但在解决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日本开始逐步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机构和市场的逐步放开,企业通过发行可转债和股票筹资的方式开始逐步增加。股票融资的无需偿还性以及可转债的低利率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营运资金,但银行对大额存款往往支付较高的利息,很多大型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股票筹得的资金存入银行,空手套白狼式的套取利息。很多资金一直在金融行业闭环流动,没有真正的流向实体行业、服务于民生。

1.3.1 股市

1983年日经指数在8000点左右徘徊,1984年冲破1万点,1989年12月29日收盘于38195点。短短的7年时间里,日经指数上涨近5倍。1990年世界市值前十企业,日本独占8家,除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和丰田汽车外,其余6家都是日本银行。历史最高点时,日本企业市值是同期美国的1.5倍,占整个世界的45%。

1.3.2 房地产

1983年,日本东京市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以异常的速度飞涨。"日本第一"并不仅仅是傅高义在书中所提,日本的民众也相信随着日本的继续发展,东京将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甚至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大家都希望在此地拥有一席之地。

1987年,东京土地价格在较前一年上涨23.8%、1988年为65.3%,并于1990年左右达到最高点。在1990年,东京市中心的公寓价格是人们平均年薪的20倍,公寓的价格涨到了平民百姓难以承受的水平。

1.3.3 其它

除股市和楼市外,日本在艺术品、海外投资等各方面展露出自己的财大气粗。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使得日本企业在国外投资变得更加容易,日本在1988年投资美国不动产金额约为165亿美元,而3年前该数据为19亿美元。"名画是挂在墙上的土地"揭示了当时日本当时对于艺术品的疯狂,梵高的《向日葵》在1987年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58亿元日元价格购入,日本人民对艺术品的疯狂只是因为买来的艺术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转让卖出。

二:1989-至今 泡沫的破碎与迷失

从16世纪的"郁金香"到1990年代日本股市和房市的崩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直无处不在,只是贪婪的人们难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经济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将日本泡沫的破碎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相比,2020.2.21日,日经指数收盘价为23386点 ,是30年前(1989年)38000点的60%;而美国道琼斯指数现在为29000点,是2008年底6000点的近5倍。同样是经济危机,为何日本一直在迷失?

读《日本战后经济史》后的一些感悟

2020年的日经指数仍不及1989年最高点

读《日本战后经济史》后的一些感悟

美股屡创新高

答:1940年体制的弊端+IT时代。

1940年体制其实可以简单地看做"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日本战后通过此种体制迅速发展工业化,从一开始的纺织业、钢材到90年代的半导体及汽车方面的垂直一体化产品生产。而自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后,全球水平化分工日益明显,美国国内基本不存在"血汗"型工厂,而是站在科技的前端,付出最少的汗水,收取最高的利润。苹果公司自己掌握最核心的科技技术,而将组装这方面交给中国的富士康来加工生产,为什么日本没有类似于富士康的公司?因为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按人力、物力成本是无法与发展中国家抗衡的,他真正的理想出路应该是和美国一样,构建起以先进服务产业为中心的新型经济结构。

三:对我国发展的一些启示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与日本战后的发展十分类似,都是"政府主导型体制"。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类似日本当时的问题,且部分方面显得更加严重。

3.1 制造业的转型

和日本一样,"made in China "虽然火爆全球,但随着像印度、越南等地开始以人口红利的优势走中国制造的路子,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是对未来经济的负责。

3.2 "房价这座大山"

"1990年,东京周边的公寓价格已经超出人们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达将近20倍。"

如今上海松江郊区100平的房子大概在300万左右,市中心汤臣一品一平方价格为27万,如果以2018年上海平均年薪10万来计算的话:普通人在松江买一套100平的房需要30年,在市中心买50平的房需要130年。

人们都往上海、深圳大城市跑,但房价似乎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

3.3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已跨过0.4,达到了0.46。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改革开放前,要穷大家一起穷;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阶级固化的愈发严重。

后记:

1:前几日在微博上看到一条评论说:小时候提到日本只有恨,长大后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这个国家。诚然,"鬼子"、"中国男性性教育的启蒙者"是我对日本的评价,随着书籍和影片加强认识后,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2:对中国未来产业方向的展望

中国的制造业长期来看一定会丧失其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转型。在交互信息的"互联网2.0"时代,产生一批像今日头条、阿里、腾讯的互联网公司,如果说中国在制造业会慢慢丧失自己的成本优势,那么互联网这条赛道一定是未来。

1:野口悠纪雄《日本战后经济史》

2:傅高义《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3:电影《中途岛海战》

4:纪录片《彩色二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