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了,吃“面燕”

#@大董大懂 一日一菜(245)#

古时寒食、清明、上巳时序为三,现今已合为一节。

过去,寒食节这一天要吃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táng,同“糖”)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总以为这些民俗在现今时代,消失殆尽了。其实还有很多保存在社会民间。

青岛朋友@獨家記憶~會做飯的大叔,寄来他妈妈做的面燕。自家磨的含麸皮面粉,用古法老酵头发面,揉面时使碱。蒸出来的面燕面香更浓,吃起来筋道。这都是从老人那里一辈辈传下来的,原来生活相对困难,平时很难吃到白面,那时候过了年就盼着清明,因为清明节正值春燕回归,又有白面小燕吃了。

相传为了纪念贤臣介子推,民间还将面燕称为“子推燕”,大点的就叫“子推馍”。也有地方叫“面燕燕”或“面花”。

清明节在青岛周边部分区市保持着荡秋千、吃“面燕”、放风筝等习俗。胶东人常说:“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龙口民谣:“三月三,小燕送一千”,农历三月三这天,新结婚的媳妇会收到娘家人送来一篮面燕,寓意燕子归巢,白头偕老。不过,所谓十里不同俗,也有地方是新媳妇给娘家送“面燕”的。

蒸面燕的传统,在陕北更是根植于民间,清明前后这几天,不生火做饭。巧手的妇女们,事先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也可捏成各种各式各样、神态各异的面燕,单头的、双头的、平翅的、别翅的,甚至连大燕背小燕都有,再用五谷杂粮来点睛镶鼻,惟妙惟肖。

燕子来了,吃“面燕”。年年节节,周而复始,春来又去,冬去春来。面燕越来越精巧了,越来越珍惜。


燕子来了,吃“面燕”


燕子来了,吃“面燕”


燕子来了,吃“面燕”


燕子来了,吃“面燕”

图片来自贾辉


燕子来了,吃“面燕”


燕子来了,吃“面燕”




燕子来了,吃“面燕”

大董

北京烤鸭代言人

Spokesperson of Beijing Roast Duck

阿尔巴白松露全球大使

Ambassador of Alba White Truffles of the World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荣誉州民荣誉

Honorable Citizen of Bortala Mongol Autonomous Prefecture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

DaDong elected as the Vice-chairman of “Chinese Cuisine Association”

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名厨协会主席

Chairman of “Famous Chefs Committee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大董意境菜创始人

Creator of DaDong Yijing Cuisine

大董餐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Chairman, DaDong Food & Beverage Investment Co., Ltd.

北京职业教育特聘专家

Specialist, Career Training Program (Beij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