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这本书告诉我们,小心身边那个懂事的孩子

01

1948年6月13日,日本作家太宰治跳入玉川上水自杀,留下了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这本书也成为众多书单推荐的"人生必读书籍"之一。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太宰治的名言,整部小说融入了作家本人的经历和心境,正是围绕这一句话,讲述了敏感、悲观的青年叶藏,自暴自弃,自杀、酗酒、靠药物麻痹自己的故事,继而一点点丧失做人的资格。

《人间失格》:这本书告诉我们,小心身边那个懂事的孩子

作为一个神经症患者,叶藏极度悲观的特征从小就有。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叶藏的父亲很喜欢给家人带礼物,他启程去东京的前一晚,把孩子们召集到客厅,问他们想要什么,并把孩子们的要求记录在本子上。

轮到叶藏的时候,他竟一时语塞,父亲建议道:"有一种狮子玩具挺好的,你不想要吗?"

叶藏本想要书,被父亲这么一问,他认为父亲希望他要个狮子,于是便沉默不语。事情结束后,他偷偷潜入父亲的书房,在礼物本子上写下"狮子"二字,只为迎合父亲,讨他欢心。

可以说叶藏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他为了家人的开心,总是尽力表现完美,做一个小丑,只为逗大家开心,自己的喜好却并不重要。

作家太宰治借用叶藏的口说道:"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心里头却拼死拼活,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服务……因不堪承受与家人间的隔膜,因此从小就练就了取悦他人的本领。"

02 所谓懂事,只是孩子克制了内心的欲望

之前马伊琍在采访中说道:"小时候性格很别扭,爸爸带我去买鞋子,问我喜欢哪一双,我明明喜欢这一双,但就是不说。"

孩子的"不说",就是怕打破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以为自己开口要东西,就是十分可耻的行为。

所以当马伊琍的女儿爱马过分懂事时,也成了她心里的痛。有一次女儿和小伙伴一起玩过家家,有的孩子想当妈妈,有的孩子想当宝宝,爱马明显想当妈妈,但就是不说出来。

马伊琍告诉她,你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但爱马却说"我不敢"。

她终于意识到女儿的懂事,已经演变成了不敢表达。在家里,她特别听话,非常"好管",自己稍微严厉一点,女儿就赶快认错。但同时特别胆小,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俨然是一个自卑的孩子。

给父母"省心",却恰恰伤害了自己。父母得到了一个"好"孩子,却很有可能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孩子 。

我去朋友家做客,他家有两个女儿,老大十分有礼貌,帮父母端茶倒水,阿姨长阿姨短的叫,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懂事得让人心疼,不到10岁的年纪,却有超乎这个年纪的成熟。

而老二比老大小三岁,却明显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眼睛里没有姐姐那种试探,非常自信有精气神儿。

我问朋友,老大为什么这么成熟,朋友很骄傲地告诉我,他经常教育大女儿"你是姐姐,得让着妹妹。"在他们家没有公平,只有大的让小的。

如果可以任性地被宠爱,谁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人间失格》:这本书告诉我们,小心身边那个懂事的孩子

孩子在不该懂事的年纪懂事,这是家长的悲哀,更是对一个健康人格的伤害。

03 太懂事的孩子容易出现问题

事实证明,孩子太懂事,除了让家长省心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好处了。

据大数据统计,小时候表现越"乖",长大之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就越大,尤其易患抑郁症。

连心理学家武志红都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太懂事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1) 循规蹈矩,缺乏创造力

听话的孩子,通常都遵守规则,虽然做事稳重,但难免循规蹈矩。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孩子与创造力低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由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自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性更高,而过于听话的孩子,很少独立自主,缺乏创新精神。

缺乏创造力,很容易人云亦云,不能保持独立的思考,也会变得平平无奇。

2) 否定自己,自卑感重

哪个父母不希望培养出自信健康的孩子,但遗憾的是,太听话的孩子反而缺少自信。

孩子的自信是如何建立的?需要这几个要素:足够的空间、包容、不比较、给他信心,没有过高的期望。

可听话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有这么几个常见话术:"你这样做我会不高兴"、"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看xx多听话""我希望你懂事一点",慢慢得,孩子总是跟着家长的期望走,不会考虑自己的内心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没自信。

而自信有多重要?自卑的孩子容易产生逃避的惯性思维,遇到困难没有迎风而上的勇气,总认为自己不行,很容易受打击。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估和认识,抹杀与世界接触的每一个可能。

3) 引发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问题

家长最怕的,就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也是最严重的后果。很多人觉得,孩子太小,很少出现心理问题,这就大错特错了,研究人员曾对7-12岁孩子做过抑郁情绪调查,发现有郁情绪的儿童,竟然占到20%。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孩子情绪低落,易怒,非常敏感,自我认同度低,并且容易退缩胆小,这些都是"太懂事"造成的后遗症,也是抑郁情绪的诱因。

究其原因,这些孩子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美国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健康心理组成的重要部分,缺乏这项能力的孩子,会严重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健康。

所以家长们别再庆幸自己的孩子懂事听话了,那很有可能是问题的前兆。

04 相比懂事,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抒发情绪

教育孩子懂事,是压抑他的情绪,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引导孩子抒发情绪,并激发他的潜能,给孩子信心。

《人间失格》:这本书告诉我们,小心身边那个懂事的孩子

比如孩子淘气惹事,很多家长都会气急败坏地训斥孩子,警告他下次再这样会怎样。这属于治标不治本,很少有家长探究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很可能是他的情绪没有得到合理释放,只有耐心地疏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他懂得正确思考,而不是只知道听话,采取民主型培养方法,而不是大家长作风,具体操作起来有如下几个方向:

1) 不包办但也不放任

最怕有些家长该放手时不放手,该给予抱持性关怀时却要求孩子自己处理,这个分寸需要掌握好。

很多事情,孩子都有自主选择权。比如之前有朋友分享,有一次去超市购物,她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刚开始也许孩子看什么拿什么,但慢慢的,她就懂得挑选自己喜欢的零食,不喜欢的坚决不会拿了。

自由范围变大,孩子非但不会信马由缰,反倒更加节制了,因为他充分了解了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2) 经常鼓励,不否定

孩子的敏感问题,大多由家长的否定造成。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于是经常提出要求,否定他们错误的做法,可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为了得到你的肯定,不断试探摸索你的情绪,久而久之,变得敏感脆弱。

正确的做法,是多给予孩子鼓励。无关痛痒的事,就不要否定;原则问题,也不急于否定,而是先挑出值得肯定的部分,建立孩子的自信,在循循善诱告诉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3) 不过高期望,不过分失望

我见过太多期望过高的家长,硬生生把孩子变成他们理想的傀儡,这种期望已经成为病态,孩子不按其要求发展就是没出息的。

孩子活在家长的期望下,生怕父母失望,亦步亦趋压力很大。在孩子看来,只有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才能让他们高兴,他们才会"爱"自己,于是他们受不了失败,容易自暴自弃。现在孩子受挫能力较差,害怕失败,与家长过高的期望密切相关。

建议家长们不必把孩子逼得太紧,不给他们设限,而是多鼓励、多肯定,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