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中真情有哲理

(一)

清同治年間,兩江總督沈葆禎的妻子,自幼知書達理,可惜年輕早逝。臨終前,她為丈夫和女兒留下對聯:

我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若他年續娶床頭,莫對生妻談死婦;

兒依嚴父悲哉!小妮子終當有母,倘異日承歡膝下,須知繼母即親孃。

上聯囑咐丈夫今後應如何對待生妻和亡婦,下聯是教育女兒怎樣處理繼母和親孃的關係。在今天,這副對聯也不失其積極的現實意義。

聯中真情有哲理


(二)

清朝光緒年間,廣州有一個候補小官,家庭貧困久病離世。其妻痛哭流涕,寫了這樣一副輓聯:

撒手又何悲,數十年貧病交加,縱我留君生亦苦;

賤軀何足惜,八千里翁姑未殯,因君累我死猶難。

上聯寫出了丈夫生時境遇之艱難,今雖離世而去猶勝於生;下聯說自己的卑賤軀體本不足惜,但“因君累我”要服侍公婆不能相隨而去,更是寫出了自己在丈夫去世之後所承擔的巨大家庭壓力,著一“累”字,看似抒發哀怨與不平,其實是表明自己一定會盡力擔負起家庭重擔。據說此聯在靈堂前懸掛後,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之動容,便下令賞賜白銀一千兩,解決了她的困難。

聯中真情有哲理


(三)

有一八十老翁,老伴去世,他撰聯悼曰: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似爾我年過八旬,生何喜,歿何悲!造物忌人,奇則奇,卿且先去;

人生最難堪者遲暮。縱子孫四代相依,眼也花,耳也聵!九泉有覺,等一等,看我就來。

老翁對待生死,處之坦然。感情真摯,悲而不傷。尤其是最後一句“等一等,看我就來”,貌似詼諧,其實點出了人生的必然規律,從一個側面啟示活著的人,要把握有限人生,多做些對社會有益之事。

聯中真情有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