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中真情有哲理

(一)

清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沈葆祯的妻子,自幼知书达理,可惜年轻早逝。临终前,她为丈夫和女儿留下对联: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续娶床头,莫对生妻谈死妇;

儿依严父悲哉!小妮子终当有母,倘异日承欢膝下,须知继母即亲娘。

上联嘱咐丈夫今后应如何对待生妻和亡妇,下联是教育女儿怎样处理继母和亲娘的关系。在今天,这副对联也不失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联中真情有哲理


(二)

清朝光绪年间,广州有一个候补小官,家庭贫困久病离世。其妻痛哭流涕,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撒手又何悲,数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

贱躯何足惜,八千里翁姑未殡,因君累我死犹难。

上联写出了丈夫生时境遇之艰难,今虽离世而去犹胜于生;下联说自己的卑贱躯体本不足惜,但“因君累我”要服侍公婆不能相随而去,更是写出了自己在丈夫去世之后所承担的巨大家庭压力,着一“累”字,看似抒发哀怨与不平,其实是表明自己一定会尽力担负起家庭重担。据说此联在灵堂前悬挂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之动容,便下令赏赐白银一千两,解决了她的困难。

联中真情有哲理


(三)

有一八十老翁,老伴去世,他撰联悼曰: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似尔我年过八旬,生何喜,殁何悲!造物忌人,奇则奇,卿且先去;

人生最难堪者迟暮。纵子孙四代相依,眼也花,耳也聩!九泉有觉,等一等,看我就来。

老翁对待生死,处之坦然。感情真挚,悲而不伤。尤其是最后一句“等一等,看我就来”,貌似诙谐,其实点出了人生的必然规律,从一个侧面启示活着的人,要把握有限人生,多做些对社会有益之事。

联中真情有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