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阿斯哈·法哈蒂是個思想銳利的伊朗導演,他的作品保留著伊朗傳統電影的影子,但通過更富有戲劇性的人物衝突,以及對伊朗社會、家庭、人的寫實記錄,還巧妙地表達著他深邃的思想。

電影《一次別離》是他的經典代表作品,這部從夫妻矛盾升級到兩個家庭、個人與社會、人性與道德信仰等多重衝突的影片,把對伊朗社會現狀的思考和探索隱含其中,沒有批判,更沒有明確的價值觀念,只是以開放式的結局引導觀眾去一起思考。恰到好處地通過嚴苛的伊朗電影審查制度,讓更多人得以瞭解伊朗的現狀,並對導演傳遞的思想產生產生共鳴。

無論觀眾是處在什麼樣的人生階段,抑或不同的階層,在感受電影飽滿且充滿張力的劇情時,都

會陷入導演引導的多重審視和探索中。而這正是電影能夠榮獲多項重量級獎項,並獲得高分評價的魅力所在。

《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01、僱主與員工的衝突中,底層勞動者權益沒有保障

影片中最直接的僱傭關係是納德僱傭瑞茨做保姆,但並非只有這一條線索展現勞工制度的不完善。其中瑞茨的丈夫薩馬迪和特敏的家庭教師,都有隱藏性的僱傭關係體現。

對於父親的孝心,納德是有口皆碑的,於是他對招聘一個合適放心的保姆很重視。瑞茨是妻子朋友介紹來的,她看上去本分老實,而且有對工資的迫切需求。實際工作中,瑞茨也體現出了自己的責任心,她力盡所能地照顧納德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並因此造成被車撞倒的事故。

但是,當納德有次提前回家並看到父親被虐待的情景後,矛盾衝突瞬間爆發。處在中產階層的納德,不能理解自己付錢卻換來糟糕的結果。又發現家裡錢丟失後,更不由分說地認定是保姆瑞茨幹得。雖然瑞茨回來後試圖作出解釋,但納德的強勢拒絕,讓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開始複雜。

即使納德不接受她的解釋,但趕出家門卻連工資都不付的態度,讓瑞茨感到無法接受。她再次回到這個家中時,解釋已經不重要,只為能要回工資。可是,在法院起訴和影片直到最後都沒有再提及該問題。

瑞茨的工資難道不重要嗎?她做的日結工作,成果表現全憑僱主納德的個人認識。相比更有保障性的家政公司來說,彼此的風險其實是被放大了很多。這從瑞茨對工資極力爭取的情節,可以看出有多無奈。

影片中多次交代薩馬迪是個落魄的失業者,他在法官面前講述出自己在修鞋店工作了十幾年,結果被無情開除掉,為此他已經打了一年多的官司,但到現在還沒有結果。作為底層勞動者,他的權益沒有保障,還直接導致了他對生活的負債和對人生的焦慮。

家庭教師角色的僱傭關係表現更加隱晦,作為有更多自主性的職業,她仍然要面對僱主利益而不得不違背良心去做假證。雖然在最後她說出事實,但這是在薩馬迪的威逼下才無奈選擇的。即使同為中產階級,在僱傭關係中處於受僱方仍然沒有話語權,遭遇衝突後面臨的是要麼說謊繼續掙錢,要麼描述事實卻丟掉工作的兩難處境。

《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02、父母與孩子的衝突,體現動盪社會下不同的思想認知

老人、中年和孩子是影片中突出的三層人物關係,而在他們看待問題態度上,卻有明有暗地呈現出不同的思想認知。

最直接的衝突出現在兩個女兒分別與父母的矛盾上。特敏對父親聽到瑞茨懷孕的消息卻對法官說謊耿耿於懷,她不能釋懷自己也要跟著違背良心。雖然她沒有表現出入瑞茨對宗教信仰的虔誠,但內心的不安讓他多次詢問父親是否真的沒有聽到。而對於母親的自私,她想要留下來試圖拖住她,但終究在經歷這場風暴後家庭還是面臨分崩離析。

瑞茨的小女兒對母親隱瞞被車撞到的事實,同樣表現出不可理解的神情。她可能不清楚將要面對的是什麼,但簡單的是非認識還是具備的。透過她那越來越複雜的眼神中,純潔心靈無疑遭受了巨大的衝擊。

父母與孩子衝突的暗線表現在納德父子之間。患有老年痴呆的父親只會簡單的幾個詞語,甚至都可能不認識這個兒子了,但納德堅持要守在伊朗照顧他。對於僱傭保姆後的衝突事件,電影鏡頭多次給到這個不會表達的父親,他在靜默地觀察,沒有語言表達,卻在發生衝突後自己躲在廁所清理身體。父親其實明白在發生什麼,他看得到事實,也理解的清楚,甚至為自己的拖累而感到愧疚。這一點從自己清理身體和在醫院驗傷時的無聲抵抗可以表明。

西敏母親在故事中的出現,其實可以理解為“替納德父親發聲”的作用。她在女婿遇到麻煩後主動前來提供幫助,甚至提出用房產本頂替保釋金的想法。與中年人的複雜思想比較,老人看待問題更冷靜客觀。如何平穩度過難關,讓生活繼續下去,這是他們處理問題的出發點。而誰對誰錯真的很重要嗎?在難以梳理的事件中,或許快刀斬亂麻才是經歷多年動盪後老人的心聲。

三代人的不同人生經歷和處境,決定了他們看點問題的根本差異。女兒需要佐證接受的思想教育是否牢靠,中年人站在利益兩端左右搖擺,老年人想要儘快息事寧人,站在自身角度看待都沒有錯,卻又都無法圓滿解決掉兩個家庭的矛盾。

《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03、夫妻之間觀念的衝突,是掙脫生活困境的最大障礙

家庭作為社會構成的核心單位,當多種思想觀念並存交織在一起,必然會爆發出多樣性的矛盾衝突。電影中兩個家庭成員的四種不同觀念,無疑是伊朗社會複雜現狀的寫照。

納德與西敏的衝突表現在人生觀的不一致。他們家庭是中產階級,有能力移民國外讓女兒接受更好教育,在更理想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但是,與西敏操辦移民事宜的積極性相比,納德卻表現的很冷淡。

父親需要人照顧是一方面原因,更關鍵的是納德對這個國家充滿了感情。正如兩人在離婚時西敏質問父親可能連他是誰都不清楚時,他驚詫地連問幾個為什麼,並毫不猶豫地反擊道:“我知道他是我父親”。這個父親與國家概念是相似和統一的,納德不希望逃避現實,而是要留在國內踐行他的人生觀。即使兩人都承認對方是個好人,但迥異的人生觀還是導致兩人婚姻走到盡頭。

瑞茨與薩馬迪的衝突體現在價值觀差異上。

生活的困境讓薩馬迪精神瀕臨崩潰,他與妻子同樣有虔誠的道德信仰,但在面對可能獲得一筆不菲的賠償金時,內心是極力掙扎的。從狂扇自己耳光和奪門而出後砸了納德汽車玻璃可以看出,他想要通過賠償金解決生活困境。但妻子卻堅定地遵循道德信仰而拒絕接受賠償金,這讓他對自己、對人生更加感到無比苦悶。

也許,薩馬迪會再次因為債務問題被關進監獄,但妻子的價值觀裡這是應該接受的懲罰,而如此無解的矛盾衝突,是這個家庭掙脫困境最大的障礙。

《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04、道德信仰與人性善惡的衝突,始終是難以調和的矛盾

《古蘭經》是伊斯蘭宗教文化中的核心,影片中出現兩次發誓的場景都與它有密切關係。它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作用甚至高於法律,這體現出道德信仰與人性善惡現實衝突的激烈。

薩馬迪的狂躁與失業和生活困境相關,當他並不清楚妻子流產原因時,在醫院表現的是頹喪和理智。但是,當他得知納德的推搡後,開始不停對法庭抱怨不公平,去學校鬧事。面對學校老師們的勸解,他質疑家庭教師說謊和誘導女兒說出家暴事情,隨後以《古蘭經》發誓自己和人民教師一樣有人性。當他慷慨激昂地質問後,家庭教師愧疚地向法官重新說明了事實。

當一個民族有著千年的道德信仰後,紮根在內心的思想是很難改變的。而《古蘭經》在影片中不只體現了對行為道德的訓誡作用,更是對人性善惡衝突中的至高審判。

瑞茨起訴納德讓他接受懲罰,因為自己受到的傷害與為他工作有直接關係,無論被汽車撞還是被推搡,納德都脫離不了干係。但是,是否就是這兩件導致流產結果,瑞茨並不十分肯定。而納德付出鉅額賠償金和解的動作,在瑞茨道德信仰中是不敢接受的,她認為這筆錢會給家庭和女兒帶來災難。這個矛盾的出現,直接導致了整個事件最終不了了之的結果。

伊斯蘭教中對於個人修行有著寬泛的約束,人們要遵循秩序和規則,包括對國家、社會的情感,以及善惡的清晰界定,否則修行將毫無意義。於是,我們看到影片道德信仰與人性善惡的衝突中,它們即是形式統一卻又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瑞茨遵循了道德信仰,卻也將這個本就困難重重的家庭,推向了更絕望的深淵。但如果違背道德信仰,此後的良心不安勢必也會困擾她的一生。

《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05、貧富階層之間的衝突,根本上是認知差異

伊朗經過漫長變革後,人們期望的縮小貧富差距並沒有出現,反而有越來越拉開的趨勢。在影片中貧富階層間的認知差異,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不安,都有直白的表現。

瑞茨和薩馬迪處於貧民階層,從居住環境、生活困境和遭遇來看,他們都似乎看不到改善的希望。瑞茲受到傷害後,在起訴納德需要證人證詞時,薩馬迪表現的極為不安,他認為中產階級之間是相互偏袒的,他們看不起貧民,不會為自己的遭遇而做出公正的證詞。

結合自己供職十多年的修鞋工作,被辭退後勞動糾紛持續一年多還沒有結果,為此自己背上沉重債務還經常坐牢。薩馬迪的對富裕階層的認知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根植在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病,他代表的貧窮階級無論從人性和生活困境上都不被重視,甚至看不起。

與薩馬迪家庭的認知截然相反的是代表富裕階層的納德和他身邊的人們。納德看到父親被綁著手臂摔倒在地上,以及抽屜裡的錢丟失,他的反應是這絕對是保姆瑞茨乾的。她們需要錢,不守信用,在工作期間私自離崗,並且還偷錢。而對於薩馬迪的表現,他更是不屑於理會,貧窮階級就是粗魯無禮,並且為了要錢而不惜做出違背良心的行為。

納德身邊人的反應,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偏見。西敏主動提出經濟賠償,不是因為相信丈夫傷害了瑞茨,而是出於保護女兒安全的考慮。家庭老師從瑞茨女兒的畫上推測她遭遇家暴,以及納德岳母對瑞茨流產的態度“她們還年輕,來年可以再懷一個”,這些無不表明貧富階層認知差異才是導致矛盾激化的根本。

貧富差距的問題是全球性難題,但在伊朗革命高喊消除貧富差距口號勝利後,這個問題並沒有得以有效改善,反而愈發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安定。導演客觀地在影片中呈現將此問題出來,無疑是個十足的諷刺。

《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06、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衝突,將社會撕裂的越來越複雜

伊朗社會的複雜性不是人們缺失正確三觀呈現分崩離析的狀態,而是傳統文化與崛起的現代意識碰撞中,各有堅守的底線,又彼此受到制約和束縛。表現在影片故事中,就是每個人行為的出發點都沒有錯,但交織起來就成了一張錯綜複雜的網。

首先,傳統文化既是制約也是規範。

當瑞茨發現納德父親小便失禁後,出於妥善照顧老人的想法要去幫他清理,但傳統的男女授受不親思想又讓她不敢去做。於是,她打電話請求教會明示。並且不敢告訴丈夫自己在一個離婚男人家裡做工,還讓女兒對此保密。

傳統文化的束縛在這個情節表現的非常充分,它制約著人性和自由的發展。但是,在其他方面傳統文化又是人性和道德的規範標準,比如瑞茨最後決定放棄賠償金,也是出於對信仰的虔誠和尊重。

其次,現代意識追求自我滿足和利益。

在高階層和年輕人思想中,現代意識逐漸覺醒。從外形穿著打扮來看,西敏染紅頭髮,穿亮麗顏色的衣服,而瑞茨始終是深色衣服和頭紗。在思想認識上更是有很大的差異,西敏追求獨立自我,為此積極辦理簽證,一直到故事結束西敏都在準備離開傳統文化下的束縛。丈夫納德卻是傳統文化的思想,他無法放棄親情去選擇移民。最終,不惜以家庭分裂為代價,也要留在伊朗照顧父親。

兩種文化意識的衝突中,看不出對與錯的辯證,而是誰都沒錯但又無法融合的撕裂感。人們虔誠地遵循傳統文化卻被限制在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當現代意識覺醒想要掙脫束縛時,又必須付出沉痛的代價。這個國家和社會未來的幸福在哪裡?從兩個女兒融洽地玩耍與面對家庭矛盾時空洞無奈的深情中,似乎變得正越來越複雜。

《一次別離》:困境人生與家庭離散抉擇中,痛苦撕裂的現實寫照

結語

阿斯哈·法哈蒂導演在《一次別離》中賦予了太多內涵,即使影片沒有配樂,沒有強烈的情感起伏,沒有唯美畫面,但這部寫實記錄的現實主義電影,不僅帶給觀眾一個扣人心絃的故事,更在多重矛盾衝突中啟迪人們要有社會責任感,要遵循人的善良本性。

這部電影劇情飽滿且充滿張力,堪稱小成本寫實影片的典範。而作為電影愛好者,該片更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佳作。當你對人生充滿困惑時,或許它能幫你更理性地看清問題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