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饅頭”每年營收20多個億,靠什麼碾壓慶豐、狗不理?

提起巴比饅頭,在上海幾乎無人不知,每隔兩條街便有一家,佔據著魔都的每個角落。


只是每天行色匆匆花5-10元錢買包子、豆漿的上班族沒有意料到,他們習慣性光顧的那家面積小小的早餐店,一年竟會營收20多億,超過慶豐、狗不理。

更讓人們意外的是,這家早餐店已經遞交招股文件,有望挺進A股,成為 “饅頭第一股” 。

而巴比饅頭的創始人——劉會平,也被人們稱為“新上海灘連鎖霸主”。

但在未成功之前,他僅僅是靠這門手藝走南闖北的謀生。

01 從油漆工到麵點工 靠自己的雙手生存

時間往回退。

那時候出身安徽安慶懷寧縣江鎮的劉會平年僅17歲,外號“水焐子”,在左鄰右舍的眼中,是一個懂事而有韌勁的男孩。

因為家庭條件經濟困難,沒有讀完高中的他就開始輟學外出打工,跟隨著村裡的一位油漆師傅遠赴山東謀生。

做油漆工的生活條件是惡劣的。

每天吃的是大白菜就饅頭,住的是十多個人擁擠在一起的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

沒有水可以用來洗澡,他們身上長滿了疥瘡,隔著口罩也能聞到刺鼻的氣味,更談不上健康保證。

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再三思考,決定向師傅提出辭職。

“賣饅頭”每年營收20多個億,靠什麼碾壓慶豐、狗不理?

毅然決然的離開,使他成了師傅眼中“背叛師門”的學徒,家人眼中沒有定性, 吃不得苦 的小年輕。

但生活總歸要繼續。

沒有其他選擇,家人只能讓劉會平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是慶幸的,至少飲食不成問題了。但另他沒想到的是,麵點工更累。

那個年代沒有機器,全靠手工。每天半夜就需要起床和麵,晚上十一二點人潮退去,他才得以收工。

生活的壓力讓他開始告別自己的“年少輕狂””,學著挑起責任。

高強度的工作練就了他純肌肉記憶型的早餐手藝。

憑藉著這般手藝,他在學成後,先後去了貴陽、南寧、安徽等地賣包子為生。

闖蕩的地方多了,眼界也就逐漸放大。於是他決定轉戰上海打拼,以謀求更好的發展。

02 勇闖上海攤:屢敗屢戰的創業史

從安徽到上海,劉會平懷揣著4000塊錢去魔都尋夢。

勇闖上海灘的他在初來乍到那幾年,敗績累累。

“賣饅頭”每年營收20多個億,靠什麼碾壓慶豐、狗不理?

1、缺乏用戶、市場調研,初次創業血本無歸

劉會平在上海的第一家包子鋪是在遵義路上的一個10多平方的小店。

從他滿心期待的開店,到店鋪被迫關閉,僅僅用了半個月時間。

原因很簡單,他做的包子不符合上海人的胃口。

喜甜的上海人對於鹹口的包子內心是拒絕的,而且劉會平的包子大而胖,與上海精巧的小籠包比起來,讓挑剔的食客難以接受。

為了適應當地人的飲食口味,劉會平對包子進行了一些改良,但儘管如此,生意仍舊沒有改善。

眼看賠進去的錢越來越多,為了及時止損,劉會平只好關掉了店鋪。

2、二次創業盲目跟風做生煎,生活一地雞毛

初次創業失敗,劉會平情緒低落到極點。

在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下,他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那時,生煎店在上海火爆一時,劉會平也開始改行,跟著開了一家,並使用了一些讓利促銷手段,使店裡的生意有了好轉。

一切看上去都很順利,但繁榮背後卻潛藏危機。

一方面,市面上的生煎店鋪越開越多,競爭加劇;另一方面,2009年的上海剛好趕上鬧口蹄疫病,吃生煎的人逐漸減少。

沒有了市場和客源,李會平的二次創業,終究沒能挺過去。

“賣饅頭”每年營收20多個億,靠什麼碾壓慶豐、狗不理?

3、第三次創業,吸取教訓,重新出發

兩次創業均關門大吉,李會平願賭服輸。

的確。 沒有摸清市場行情,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沒有經營之道,有的只是一點做包子的技術,一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註定會是滿盤皆輸。

兩次失敗,李會平也開始冷靜下來研究:什麼樣的產品才能滿足顧客需求,讓他們主動掏錢?

經過一番調查,劉會平驚喜的發現:上海的小攤位包子鋪雖然價格便宜,但衛生條件欠佳;大店面雖然乾淨,但圖效益,機器拌餡味道不夠可口。

小攤位和大店面的缺口,讓劉會平信心倍增。

2001年,劉會平重新出發,在黃浦區的繁華地段開了一家“劉師傅大包”,憑藉著優秀的產品品質、親民的價格、適中的口味,店鋪迅速火了起來。

“賣饅頭”每年營收20多個億,靠什麼碾壓慶豐、狗不理?

那時候劉會平店鋪前面排長隊的顧客成了別樣的風景。隨著不斷髮展,他又將店鋪改名為“巴比饅頭”,品牌全新升級。

從無人問津到顧客排隊,劉會平到底用什麼辦法鎖住了上海人的胃

03 0到2799家門店 4看巴比饅頭擴張秘訣

1、 做事之前先調研,不做盲目犧牲。

第三次創業的劉會平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把客戶定位於年輕人、上班族等人群,並把店鋪開在了目標人群較多的路口。

在店鋪裝修上,風格以整潔、乾淨為主,給顧客一種親近的感覺。

在包子口味上,為迎合顧客的需求,他親自反覆實驗,做出了口味微甜又與眾不同的口感。

克服了小店的髒亂,包子味道又勝過大店,自然深受顧客喜愛。

2、 明確品類價格彈性,打造性價比

包子、饅頭的性質決定了它不適合做太昂貴的改良。

意識到這一點的劉會平開始走平價路線。

在巴比饅頭,普通的包子不到2元一個,雞蛋1.5元一隻,再加一杯豆漿,5元就能解決一頓早餐。

比同行便宜,還好吃不貴,高性價比讓巴比饅頭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從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賣饅頭”每年營收20多個億,靠什麼碾壓慶豐、狗不理?

3、 巧取店名,迎合目標消費群體

有招牌,沒品牌,這成了傳統早餐店們的共性。

2003年,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劉會平將“劉師傅大包”改名為一個洋名字的——“巴比饅頭”。

品牌的升級,讓店鋪變得更高端的同時,也給消費者留下了較為清晰的印象。

之後,“巴比饅頭”還被註冊成商標,開始走直營和加盟模式,快速擴張疆土。

4、 適時轉型,打造標準化、規模化的核心競爭力

早餐營業時間短,營業額也跟著受限制。

為了更多的獲利,巴比饅頭還創新推出了主打外賣的街邊店、方便消費者的便利店以及堂食店三種不同形態的終端門店,佔領10點後的市場。

同時還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發展線上,提供配送、團購等服務。

作為當時已開近千家的巴比饅頭,標準化運營顯得至關重要。為了能夠保證每個店面的產品品質以及口味,劉會平建立起了中央工廠制度。

採用“工業化生產、全冷鏈配送,直營、加盟、團體供餐為一體”的經營模式,打造核心競爭力。

結語

如今的劉會平,在全國已擁有2799家店鋪,每年淨利潤高達1.4億。

回首他的創業之路,除了勇氣、堅持和決心,最重要的是,做任何一個決策,無論對錯成敗,都有反思和措施。

一個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不懂得預估風險的餐飲人創業之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而一個懂得自我反思,審時度勢的餐飲人,即便經歷失敗,也能夠重新翻身。

而劉會平的創業故事,也在告訴每一個餐飲人:

心智堅定、百折不撓,每一個小人物,都有可能實現大夢想。

精準把握市場、及時作出調節,小商鋪,也有機會撬動大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