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每當我們行走在祖國大江南北,或打車或介紹自我,總會遇到外省人誇耀一番,"喲!山西人,有錢人,煤老闆………"。其實作為山西人的我們,心裡總不是個滋味,一來為我們沒有被外人歧視而欣慰,二來為我們山西人的實際現狀擔憂,說實在的講,我們山西也確實也對不起全國人民,我們和我國的國情一樣,都不是什麼腰纏萬貫的煤老闆,大多數都是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自然人,人們的貧富差距還很大,還有許多正在為脫貧奔波的貧困縣,貧困鄉鎮和貧困村。

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縣,那就是我們山西很有代表性的、即將全部脫貧然而曾經是極度貧困縣的臨縣。

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臨縣,隸屬於山西呂梁市,它位於黃河中游晉西黃 土高原呂梁山西側,東屏呂梁山連接方山,西臨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區,是一個典型自然條件很差的黃土高坡縣。

一,臨縣是呂梁人口、土地大縣

呂梁是山西省的地級市,全市下轄13個縣市區,就人口和土地而言,臨縣的人口最多,全縣總人口65萬(2015),比山西人口最大的縣洪洞要少許多,但仍排在全省第二的位置,仍屬山西省人口大縣。而土地面積情況是臨縣縣域面積2979平方公里,比同屬呂梁市的山西面積最大的縣興縣略小一些,排在全省第二的位置,同樣是山西省以及呂梁市面積較大的縣。之外,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

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二, 臨縣是革命老區、晉綏的"烏克蘭"

大家都知道烏克蘭現在是歐洲獨立的國家,可是當年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在蘇聯二戰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時,由於烏克蘭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氣候很溫暖(至少比彼得堡溫暖),是歐洲著名的小麥糧倉和棉花產地,具有這麼多的先天優勢,於是烏克蘭成了蘇聯紅軍增兵和物資保障的重要基地而享有盛名。

而在我們中國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年代,臨縣作為革命老區,就充當了這樣的角色。儘管他們地處黃土高坡,土地貧瘠,資源缺乏,但這裡的老百姓與共產黨感情很深,省吃儉用支援革命是出了名的,在戰爭年代臨縣是晉綏邊區模範縣,被譽為晉綏邊區的“烏克蘭”,是供給一二零師的大部分穿衣、吃飯的大縣,並有3.5萬餘人參加革命。

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八年抗日戰爭,四年解放戰爭,臨縣人民負擔繳納公糧6175萬公斤。僅從1940年到1949年的統計數字看就徵收公糧53.7萬石(一石合300斤),1941年(當時臨縣分臨北、臨南兩個縣)就負擔5.5萬石,1942年500石,1943年5.8萬石,1944年6.1萬石,1945年6.3萬石,1946年7.1萬石,1947年6.6萬石,1948年5.1萬石,1949年6.2萬石,例如:1946年全晉綏邊區公糧是21.3萬石,三分區公糧是15.6萬石,臨縣是7.1萬石,佔全邊區公糧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物資方面,八路軍一二零師從1937年到晉西北後,臨縣人民解決軍隊政府人員的穿衣問題,共繳納標準布28.5萬餘匹(標準布寬一尺二寸五,長六丈),做軍鞋103.54萬雙,戰爭年代織標準布以臨南為主,16歲以上45歲以下的婦女共3.2萬餘人,每人每年織交標準布2匹,每年就交63400匹,交納軍鞋兩雙,最多的交到四雙,1943年大生產運動中,全縣婦女在紡織上也突飛猛進,一年交納標準布12.7萬匹,每人平均3匹,1944年交納15.8萬匹。如1937年冬,八路軍一二零師幹部戰士還穿著單衣、草鞋,為了解決戰士們禦寒困境,在臨縣開明人士馮錫潘、李餘香等人的籌集下,20多天趕製了1萬餘套棉衣、5000件棉大衣及棉被、棉背心、鞋襪等,及時送往前線,解決了當年的燃眉之急

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之外從1936年紅軍東渡開始,至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臨縣先後有25000餘名青年參加了紅軍、八路軍、解放軍。據統計臨縣1936年至1949年期間,包括地方工作人員在內,臨縣全縣先後有3.5萬餘人參加了革命工作。其中有1900餘人為革命血灑疆場。1949年還為支援新區工作,臨縣就組織1200餘名地方幹部隨軍南下,分別到陝西漢中、四川、西康等新解放區工作,並組成數十個縣級整套領導班子。

總之臨縣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最大的,功勳是卓著的,革命精神更是可嘉的,其事例還有許許多多,這裡就不一一再敘了,臨縣是晉綏邊區模範縣確實當之無愧。

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三,臨縣是山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始終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參與,特別是那些對革命有功的老區人民,作為呂梁大縣,革命老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不僅是黨和人民的強烈要求,更是臨縣人民的美夢。

臨縣由於人口多,必然決定了其是山西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域,更決定了它是呂梁市乃至山西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據2016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為124133人,幾乎快趕上省內兩個小縣的總人口的人數,全縣共有貧困村333個,脫貧攻堅的任務相當的艱鉅,"山西脫貧看呂梁,呂梁脫貧看臨縣“,這就是臨縣脫貧攻堅的真實寫照。面對這樣艱鉅的任務,重壓之下,英雄的臨縣人民不僅沒慌神,反而意志更堅定,精氣神更足,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轉變觀念,從扶志入手,積極織網底、補短板、強產業。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老鄉們,就像歌裡唱的,“人有那志氣永不老,你看那白髮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

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從2016年開始,通過召開動員大會,鼓勵全縣士氣,以及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實施了一系列的扶貧優惠政策,並大張旗鼓地打響了扶貧攻擊的進軍號,四年來,全縣人民圍繞扶貧攻堅這一目標,從打贏六大攻堅戰入手。一是全面落實攻堅深度貧困“一縣一策”,鋪開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施“3N35”產業扶貧計劃,打贏產業扶貧攻堅戰。二是繼續實施萬人大培訓就業工程,加強護理護工、駕駛等技能培訓,打贏轉移就業攻堅戰。三是嚴格落實教育扶貧“7+5+4”政策、健康扶貧“三保險、三救助”“136”保障政策,大力加強兜底保障工作,打贏特殊群體脫貧攻堅戰。四是完成剩餘104個村325公里暢返不暢公路建設、106個村衛生室達標升級、2187戶危房改造,打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攻堅戰。五是按照規劃完成集中安置點建設,按任務完成搬遷入住、完成拆除任務,完成土地復墾任務;以及加強對92.4萬畝新造林管護,實施荒山造林12萬畝,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打贏“三大扶貧工程”提效攻堅戰。六是聚焦鄉村垃圾、汙水、廁所糞汙等最突出問題,推進人員隊伍、清掃保潔、垃圾收集處理、村容整飾、長效管理機制“五個全覆蓋”,打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

山西一縣,呂梁大縣,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主戰場

經過四年的努力,臨縣縣委、政府給全縣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案。

2017年,退出貧困村88個,脫貧人口3.5萬人

2018年,退出貧困村108個,脫貧人口4.48萬人

2019年,退出貧困村99個,脫貧人口3.98萬人

今年2020年是決勝年,也是扶貧攻堅的鞏固年,臨縣將退出剩餘的貧困村38個,脫貧4533人,徹底向貧困告別,堅定和自信地向小康社會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