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餃子趣聞,吳三桂藩亂餃傳祕

清人夏仁虎在所作的《清宮詞)系列詩中,有一首《除夕餃子》雲:

玉食黃封進內宮,中藏密字啟哀衷。後來故事留除夕,御膳房中進奉同。這首詩描寫的是清朝年間宮廷大年三十夜晚吃餃子的習俗。以詩人看來,這種習俗並非是由前代傳承而來,而是由一段歷史故事形成的,這就是“吳三桂藩亂餃子傳秘”的典故。曾為明朝封疆大吏的吳三桂,降清後因幫助順治皇帝引清兵入關,後來在鎮壓農民起義軍中又充當了急先鋒,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皇帝封為平西王,留鎮於雲南、貴州一帶。

中華飲食文化,餃子趣聞,吳三桂藩亂餃傳秘

電視劇中的吳三桂

吳三桂到了南方之後,出於他的某種野心,一方面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和軍事力量,把原來的一萬人馬很快擴充到了十萬之眾;一方面又與鎮守福建的耿精忠及鎮守廣東的尚之信結成同黨。他們三人鎮守南方,各霸一方,為所欲為,根本不把清廷看在眼裡。他們的所做所為早已引起了康熙皇帝的警覺,故有除患之意,但因時機尚未成熟,一直未對他們採取行動。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康熙借尚之信之父尚可喜因年邁請求回遼東老家養老之由,下詔撤消平南王,其子尚之信不必鎮守廣東。

中華飲食文化,餃子趣聞,吳三桂藩亂餃傳秘

吳三桂與陳圓圓

尚之信一心想繼承乃父的權位,在廣東做土皇帝,對撤藩之事自然不肯罷休。於是連夜派人趕往昆明,請吳三桂幫他出主意。吳三桂對康熙的撤藩決定也大吃一驚,立即十分敏感地想到自己的地位也已不穩。於是他一方面暗暗通知尚之信,叫他準備起兵造反。另一方面馬上與耿精忠聯合起來,假惺惺地主動向康熙皇帝請求撤藩,意欲進行試探,並同時派快馬密探潛入北京,將謀反之密報知留在北京的兒子吳應熊及舊部下,命其作好內應,並時刻注意皇宮的動吳三桂請求撤藩本來是假的,不想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在力排眾臣的異議之後,接受了撤藩的請求,立刻下了詔書。

中華飲食文化,餃子趣聞,吳三桂藩亂餃傳秘

這下可惹火了吳、耿二人,他們一方面裝出恭奉聖旨準備撤藩的樣子,而另一方面卻在迅速調兵遣將,準備反叛。為了起兵有理由,捏造出了崇禎皇帝曾託孤於吳三桂的故事,以不負先帝重託名義,準備年底公開發動兵變。於此同時,為了得到在北京兒孫及吳氏舊部將領的內應,將年底起兵的決定密報京城。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因長期在北京,深受清帝之恩,對其父的所做所為也極為不滿,不僅沒有做內應的想法,而且想方設法欲將其父謀反的消息傳進宮廷,但一直沒有機會。

中華飲食文化,餃子趣聞,吳三桂藩亂餃傳秘

終於,年關降臨,吳應熊以大年三十除夕吃年夜飯之機,讓家廚精心包制了一盒貢餃,用紅布封好,並將吳三桂意欲謀反的機密書做成小布條,包於貢餃中,獻給了康熙皇帝。大年三十吃餃子,本來是漢民族的習俗,滿人尚未習慣,出於對新鮮食品的好奇,康熙皇帝命將吳應熊的貢鉸獻上來。此時康熙正在與皇后諸妃宮內親眷歡度除夕,不意從所食之餃中吃出了布條一張,原以為是吳氏故意所為,正欲發怒,卻一看上有小字,藉著燈光看時,才知其意。為了不影響過年的歡樂氣氛,康熙當下不動聲色地將布條藏於袖內,繼續與眾人同樂。

中華飲食文化,餃子趣聞,吳三桂藩亂餃傳秘

待第二天元旦過後,康熙才急召軍機大臣,將吳三桂謀反的消息及吳應熊用水餃傳秘之事通報給眾臣,一方面加緊京城軍備,另一方面調兵遣將,以抗擊平息吳三桂的藩亂。由於康熙皇帝事先得到了吳應熊的密報,對藩亂之事已有所準備。因而,儘管當時吳、耿、尚三藩勢力浩大,但很快就被康熙派出的軍隊擊敗,取得了平息三藩之亂的勝利。據史料,康熙皇帝當時為了分化瓦解吳三桂的部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還是把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及其孫子吳世霖給殺了,而對留在北京的原吳三桂部屬則一概不予株連。

中華飲食文化,餃子趣聞,吳三桂藩亂餃傳秘

康熙皇帝

但也有傳說,康熙皇帝為了感激吳應熊的密報,不忍心予以誅殺,但為了掩人耳目,平息京城人對吳家的憤怒,便秘密派大內衛兵於子夜護送吳應熊及家人出走京城,同時將吳家相貌與吳應熊相仿的兩個家人殺死。後來,康熙皇帝為了紀念此事,就命御膳房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餃子。因此,在除夕的御宴中,餃子從來就是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