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之——公孙瓒:一直走在自我毁灭路上的莽夫

三国人物之——公孙瓒:一直走在自我毁灭路上的莽夫

公孙瓒,东汉末年从社会底层起步猛人,靠自己的努力打拚,并逐渐成为一方诸侯,在当时的北方诸雄中,从实力上讲,可以称为当时第一人。在人生初期短暂的高光时刻过后,他却令人费解的很快就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这其中有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仔细回顾一下他的所作所为,只能说由于他自身性格缺陷,由于他自己的有勇无谋,使他一直在自我毁灭的路上奔跑,这才是他过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因素。

靠勇力白手起家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大约在东汉元嘉年间出生于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市),据史料记载其家族是“幽州辽西郡”贵族的典型一脉,但他由于是庶出,受到的家庭帮助肯定不大,因为在三国中出场时的第一个职务是“为郡门下书佐”,也就是相当于与现在的文书之类工作吧,主要从事一些文件的起草,抄写,传送等小事。但他自身的优点也很突出:

有姿仪(长的高大漂亮好看),大音声(声音洪亮好听),性辩慧(口才不错),每白事不肯稍入,常总说数曹事,无有忘误(记忆力强),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诣涿郡卢植读经。

就这样公孙瓒的事业有了基础和起步的平台,学成归来后,在辽西郡太守刘基(不是候太守)的手下任郡吏,主要任务大概是代表郡守到京都,向朝廷上奏本郡的户口、赋税等吧。他也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望,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的两件大事:

刘太守坐事徵诣廷尉,瓒为御车,身执徒养。及刘徙日南,瓒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举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於此。"再拜慷慨而起,时见者莫不歔欷。刘道得赦还。瓒以孝廉为郎,除辽东属国长史。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迁为涿令。光和中,凉州贼起,发幽州突骑三千人,假瓒都督行事传,使将之。(《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

因为这两件事他开始走上了做官为宦之路,也自此开始了自己跨州边郡的军阀生涯。可他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也只有这两件事了,因为在自己事业走上新的台阶后,他却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恃勇力不识大体四面树敌

三国人物之——公孙瓒:一直走在自我毁灭路上的莽夫

董卓进入京都洛阳把持朝政以后,各地豪杰并起,一时间中原战火四起。由于道路不通等原因,北方在当时环境下除关外胡人的骚扰外,还相对比较安宁,因为他们遇到一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刘虞。他以朝廷大司马出任幽州牧,封襄贲侯,以自己出色的政治手段稳定了北方的局面。

这时公孙瓒带兵驻蓟中(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与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太守张举与乌桓大人的叛军,正打的不可开交,他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体现自己的一生作风,那就是硬磕到底,武力是处理事情的唯一选择。这样的结果是:与胡相攻击五六年。丘力居等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瓒不能御。公元188年,朝廷看到北方的动乱不能平息,而且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达蓟城,精简了部队,广泛布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将宽大处理,可以免除他们犯下的罪责,一下子就消除了动乱的群众基础,然后又悬赏通缉张举、张纯。众叛亲离的二张只有逃到塞外,其余的人员也都投降或逃跑了。至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张纯被手下王政杀死,首级被送到刘虞处,这样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平息了这个令朝廷头大的难题。就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公孙和刘虞两人政治 水平的高下,公孙瓒却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反而对有能力的上级领导心生不满,认为他不但抢了自己的风头,还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这样先失去了自己一生可以依靠的政治后台。而他的有勇无谋的莽夫本质和政治觉悟的缺失,在处理袁术和袁绍兄弟纠纷这事中充分表现出来。本来兄弟相争是人家的家事,和其他人也没有多少关系,你要是真不甘寂寞的话,也用脑子想想,帮谁才能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才对啊,公孙没有经过大脑考虑就选择站队袁术,派自己的弟弟公孙越帮助孙坚攻袁绍大将周昂,不幸的是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瓒一听这个消息,怒道:“我弟之死,祸起于袁绍。”这样就和袁绍有了不共戴天之仇,于是出兵驻扎在磐河(今河北境内),准备和袁绍正式开战。当时的袁绍实力还非常一般,地盘很小,兵力也不多,是冀州刺史韩馥的手下,所以非常惊恐,赶紧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派他到南皮,明显表现出想与公孙瓒示好的态度。但公孙瓒却没有见好就收,公孙范也背叛袁绍,以渤海兵力协助他,于是公孙瓒不顾自己上司的再三劝阻,而且也刚收编了青州、徐州的一股黄巾军,兵势一时强盛到极点,就出兵进驻界桥(故址在今河北威县境内)袁绍的势力范围。更是忘乎所以的没有经过任何人,擅自任命严纲为冀州牧(这样不仅公开和刘虞决裂,也直接表现出对冀州刺史韩馥的轻视),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今山东金乡县西北)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完全是 一副我就是北方老大的做法。公元192年,被逼无奈的袁绍主动屯军广川县(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与公孙瓒大战于界桥南二十里处。公孙瓒以两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左、右两翼各自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命其将麴义领精兵八百在前,布强弩千张于两翼。公孙瓒轻视袁绍兵少,纵骑兵出战。麴义命士兵伏于楯下不动,等公孙瓒军到十步前,一时同发,公孙瓒大败。袁绍军生擒了严纲并斩其首。麴义追公孙瓒到界桥,公孙瓒率兵还击,再次被打败。 于是公孙瓒逃到蓟县(今北京大兴区),在县城东南另筑小城自守。双方战成均势。

而 刘虞对公孙瓒穷兵黩武,对于自己的命令不闻不问,心中感觉到非常不满,就打算稍稍削弱他的权限。公孙瓒本来刚打了败仗就很郁闷,看到上司对自己的不满更是大怒,想想自己打袁绍不占上风,就屡次违反命令,开始侵犯百姓作为出气口。刘虞准备赏赐给游牧民族的物品,也多次被公孙瓒抢夺,刘虞一看不能制止,就决定和公孙兵戎相见。作为文人的刘虞,在武力上当然不是公孙瓒的对手,一个回合就被他杀死。而公孙当然也不知道,他通过这件事,成功将自己树造成北方所有人的敌人。因为刘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后,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与公孙瓒部将邹丹战于潞河之北,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这样公孙瓒就被各种敌对力量所包围,完全没有任何出路,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迷信勇力不能识人容人

三国人物之——公孙瓒:一直走在自我毁灭路上的莽夫

游戏中赵云形象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可以发现,公孙在北方打拚几十的时间里,并没有组成自己有效的集团力量,手下也没有能拿出手的人物,给人一种关键时刻无人可用的印象,其他群雄却都在慢慢壮大自己,千方百计将有识之士收为已用,公孙在这方面和曹刘孙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和袁绍,吕布相比也是差了一节。难道公孙在一路上就没有遇到出色点的猛将谋士?答案是有,而且还有几个在整个三国历史上称得上的人杰,可公孙自己智识短浅难识人无术,而且心地狭隘,对大家公认的优秀人才更是不想容纳,终于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首先看看,还是一个平民的刘备和他是一起求学卢植的同学,可公孙对对这位风云人物视而不见,作为天下雄才的玄德公,可能早就看出公孙难成大事。所以在自己一无人马,二无地盘的情况下,虽然依附在公孙瓒处,心中谋划自己的未来时,根本没有打算看上公孙,也没有一点带他一起玩的意思,更有点不地道的是,刘备在离开公孙时,还挖走了他手下的第一猛将赵云,不过这件事也真不能全怪刘备。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推举,率领本郡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这样主动投靠自己人物不仅不热情,反而有点酸溜溜的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 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非常大度的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从中也能看出赵对第一次见面的点失望,而且也婉转的对他提出了希望,只可惜创充耳不闻。 公孙瓒与袁绍交战以后,就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青州西北部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赵云得以与刘备深交,这样把自己手中的人物轻易在送人了。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公孙没有一丝挽留之意,而以识见长的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泪眼汪汪的握着赵云的手约定了,一生一起打天下的誓言。

其实,当时公孙手下还有一个能人,那就是田豫,刘备投奔公孙瓒时,田豫年纪还小,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后,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由于时机的不凑巧,刘备想得到田的愿望终身没有实现。可由此可以看出刘备能成大事,确实是有过人之处,公孙和他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后来公孙瓒虽然知道田豫有权谋却不能重用,只是给了田豫一个守东州县令的小差事。公孙瓒失败后,刘虞的部将鲜于辅为属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与田豫素来关系很好,就任命田豫为太守府长史。 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田豫对鲜于说:“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后遭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宠。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府军谋掾,任命为颖阴、郎陵令,迁升为弋阳太守,所到之处,都得到很好的治理。后来田豫常年镇守曹魏北疆,从征代郡乌桓、斩骨进、破轲比能,多有功勋;也曾参与对孙吴的作战,在成山斩杀周贺,于新城击败孙权。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

自生自灭是莽夫最后的结局

三国人物之——公孙瓒:一直走在自我毁灭路上的莽夫

公元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因燕国(今北京大兴)阎柔素有恩义,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斩杀邹丹。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郡县的官民各自杀掉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想做最后坚守。他先将临易河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习为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从此以后,很少出来打仗,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只是这时间的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公元198年,袁绍对公孙瓒展开了最后的决战。而此时的公孙瓒完全没有任何斗志,一心只想自保性命,做出一些正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先是自己有别将被围,公孙瓒从不肯相救,还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们,他之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我勉励。”等到袁绍来攻时,公孙瓒的界桥别营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孙瓒又必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袁绍直接攻到了城门前,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黄巾军求救。199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袁绍劫得了这封信,将计就计,举起火把。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内坚守。袁绍于是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引火自焚。 而公孙瓒的首级,则被袁绍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许都。一个独夫终于走完了自己不寻常的人生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