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鄭大聖導演的《村戲》改編自《賈大山小說精品集》中的前半部“夢莊生態”部分(主要是《村戲》、《花生》和《老路》等三篇),至今尚未公映,但卻是難得的華語電影佳作。


賞析《村戲》需要把文本和影像拆開,藝術電影我們需要費一點思量談論,談論的重點就是這二者是否結合得當。文本《村戲》真是一個好故事啊,忍不住想去找原著看。

《村戲》文本是一場權力與倫理的牽扯

故事面上是“排戲”這個事,領導和支書高度重視,而村民們更在乎更要緊的是“分地”。

這二者都牽扯著整個村各自的利益,這利益又自動關聯著權力,而權力又牽扯了倫理,方方面面都是人與人的關係。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面上排戲,想著分地,撕逼與聯合,各人都有各人的心思,夾雜了一段悲傷的過往,不遠的歷史牽扯了人命和人性骨子裡的悲痛。那段歷史老百姓都負擔著太重,而在這個村,是由主角奎瘋子和他們家承受著。


此處我不得不劇透,按時間順序梳理一遍劇情:


a.在過去瘋狂的年代,奎瘋子作為一個本分的農民生任務是看村裡集體的花生,小朋友們過來偷花生,他為此意外逼死了自己的女兒彩雲。這本來是個意外悲劇。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b.以支書代表的全村人逼奎瘋子上臺發言,作為英雄形象不苟私情,這樣村裡人才能得到嘉獎吃上糧食。奎瘋子為了村裡人上臺講了違心的話,因為愧疚發瘋。他玩命地守著村裡最好的地“九畝半”,不讓任何人動花生。這是一個人為集體逼迫的悲劇。


c.十年後開始分地了,人人都想要九畝半,人人都受夠了發瘋的奎瘋子,只有支書的女兒小芬因為良善還關心著奎瘋子,她和奎瘋子的兒子樹滿相愛,但得不到父親老鶴的支持。這是電影現代時空的環境。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d.支書為了領導滿意把排戲的任務交給老鶴,老鶴先是希望排戲定主角把更合適的樹滿踢掉好拆散女兒,未果後惦記著“九畝半”。


e.支書其實一直對奎瘋子心懷愧疚,畢竟當年是他帶頭逼著奎瘋子出賣內心。奎瘋子似有感應慢慢恢復了點正常,但眾人還是受夠了他要把他關進瘋人院。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f.老鶴表示試試看能否喚醒能唱得一手好嗓子的奎瘋子。他們倆排戲得順暢之際,老鶴輕輕說了一句話提醒奎瘋子是他當年害死的自己女兒,奎瘋子在本來日漸恢復後徹底發瘋,被眾人押送去瘋人院。


這是影片的核心高潮劇情。


整個劇情大體如此,影片放在最後交代了一句奎瘋子在安葬自己女兒屍體的遺言,只他一人說給女兒聽:別再投胎回來了。這個場景和他被逼上臺大聲念著別人為他的寫的英雄言論構成強烈的對比,從頭到尾真實比戲更為凌厲殘忍。


至此大家也就明白了,這是一個只中國才有的,事關文革當年的悲慘故事。


由一個意外的悲劇帶出一個人禍才有的悲劇,並不僅僅是喪女之痛,而是深入骨髓地逼迫奎瘋子人之為人僅剩的一點體面和天性對愛的需求,逼著他把自己正確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英雄。


這就是殘忍的故事,奎瘋子就是那麼一個我們普通老農民的形象,他被逼成了人不像人。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這是故事隱含的“底”,當然故事的野心並不僅僅如此。奎瘋子是為全村人的需求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但是十年過去了,這些都要生活的村裡人,不再記得他的犧牲,更介意他的瘋癲帶來的麻煩和眼饞他所管的地。


這又是很合理的,並非是純粹的邪惡,而是在那個人人都要丟掉靈魂良善的年代,活下來的生存之道,一種讓人窒息的平庸。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這種平庸跟愚昧略不同,也是這個電影跟其他帶有民族劣根性批判略不同的地方,這個故事裡的支書也好,老鶴也好,不是笨人,

這些人有他們自己的抉擇,只不過他們選了利益。


由此我們聊到了裡面重要的兩個人物,支書與老鶴。支書隱隱有愧疚之心和不得不完成的上級任務,他試著要做一些彌補修復工作,但很快就被村裡強大的力量壓迫。而老鶴談不上是一個絕對的惡人,但他也不善良,他只是用他的老道做了一件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他無形之中殺死了奎瘋子最後一次為人的機會。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這就是這個故事本身的魅力,下一代則以樹滿和小芬這兩個人物為代表,還有村裡各路形形色色符號化的人物,他們都代表著村裡平庸的大多數力量,這個村又折射著當時整個中國農村惡劣的生存環境。


人都活不成了的時候,人心算什麼?


而好不容易迎來了改革開放,歷史遺留的問題並不僅僅只體現在面上,而是更深層內心的傷痕無所修復,同時更大的力量,人性骨子裡迫切需要擴張,人與人關係之間的摩擦與算計也終於要浮出水面了……


和奎瘋子對死去女兒說的一樣,別投胎回來了,他自己也沒有容身之處,他視為圖騰的花生是他最後保留自己靈魂的動作,他慢慢被家人還有小芬的善良喚醒的康復的可能,被老鶴一段默契的排戲輕描淡寫的一句提醒全面摧毀。那個年代容不下善良。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整個故事的批判性不可謂不深刻,文本的好,接近《心迷宮》的文本,《心迷宮》的故事也是屬於只有中國才有的農村魔幻荒誕。歷史留下的苦難如果創作者認真挖掘就能寫出太多被時代瘋狂追趕而錯過的好故事,我們的鄉村正在日漸消失,其間留下了我們最初的根本……


表達雖強烈,但不夠溫柔


但是拍攝……和《心迷宮》一樣,我感覺用力過猛。《心迷宮》這樣的好故事,只要認真拍就會好看,可能無法收穫當下的這種熱烈關注,因為我們太需要好故事,一個可以跟南美的魔幻現實相比較的中國荒誕故事,導演選擇了多線敘事打破時間線的拍法,其實我總隱隱感覺炫技多過了對故事的真誠。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村戲》的拍攝也讓我感覺隱隱有點太猛,導演更專注也更肆意,足見資源強,團隊用心。尤其表演讓人稱道,奎瘋子,支書,老鶴,包括年輕人和普通配角,任何一個演員拿出來都讓人覺得精湛。


就是手法太烈!而這個烈,力道夠強,黑白色彩也夠刺激,就是總讓我感覺傷了故事本身慘烈之間的那絲無比珍貴的柔軟。這份柔軟才是故事的命脈。


導演的野心或多或少還是不斷往大師式的荒誕感去靠近,但在用猛勁之餘,比如奎瘋子的不斷折騰,村民的反應,大量視覺的強烈刺激,通過唱戲的戲中戲互文,還有後面娓娓道來的閃回,都足見對技藝的嫻熟。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但總感覺只是技術,而少了那種靠近觸摸內在呼吸的味道,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其實那種痛徹心扉的力道更為準確。能看到導演強烈的表達,就是不夠溫柔。


所以影像在拍到接近高潮段落的時候,運用閃回交代到奎瘋子的悲劇和人群的冷漠的時候,足夠慘烈,但就是少了那一點點,留給觀眾可以承載苦難和呼吸的空間。大概導演志不在此,他還是想記錄一段歷史,但手法又是偏魔幻感的拍攝。


我後來在看分析的時候,戴錦華老師似乎也隱含提了這個角度,她認為都能捕捉到導演的意圖,但是親歷歷史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還是無法用一種強烈的戲劇化接近荒誕的方式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疼痛。


畢竟活生生的就在眼前的生活,無需被如此藝術感放大和變形。如蘆葦所說,真實自有千鈞之力。


所以我對這個拍攝是不滿意的,我總覺得有更好的策略方案,不然這麼好一盤大菜,有點被辜負。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還有我要提一個溫柔的批評,其實看上去影像力道很強,但其實虎頭蛇尾的關於領導要排戲,這個戲後來因為奎瘋子的劇情不了了之,有點像是場面戲被人物前史帶著走,其實是寫戲裡面比較警惕的一種方式。


也許影像本身有強烈的魅力可以涵蓋掉,一旦沒有,就很像主創辛苦搭了一個局,就沒有那種表現生活的自然感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文革追思,其實上代人都著自己的悲痛,他們在看這段記憶的描述的時候,其實需要一種更深層面的慰藉。


從文本與影像看《村戲》,這部至今還未公映的電影用力過猛了麼?


新一代導演可以借力於歷史,但最好可以的話,能否獻祭更深的理解之關懷,更深入的融入與展開。畢竟技藝再深,不及那些從苦難走過的老人,平靜的微笑與日漸消逝。


我們的觀眾想看這些電影的,他們只是偶爾需要被人提醒。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一天這不是一種奢侈了,我想我們的理想時代才算到來吧。



逍遙談影

聊聊影視文娛,談談武俠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