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娟子,這一週我將用5天的時間帶領大家一起閱讀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體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本書是2016年2月份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全書共有11.5萬字,用9章的內容講述了一歲多就因一場大病失去聽力和視力的海倫。凱勒同命運頑強對抗,最終實現了精彩人生的故事。

今天我們先來閱讀1~3章內容:面對命運的不公,你能否真正接受並頑強對抗?面對有缺陷的孩子,你能否真正接納並寬容以待?

大家都曾經讀過一些激動人心的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壽命有限,長的能活一年,短的只有一朝一夕,但對於那些命中註定壽命有限的人,我們總是饒有興趣地想知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選擇進行哪些活動?

人終有一死,我們在生命即將完結時,應該在那有限的時間裡進行怎樣的活動?有著怎樣的經歷,與世界怎樣進行最後的交流?回首往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又會有怎樣的悔恨?有時候我在想,我們最好都報著明天就要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的想法活好每一天,這種態度能夠更好地強調生命的價值,我們應該帶著優雅、活力,善於欣賞的心度過每一天。

我們知道自己遲早會消失於人世,但是我們常常會覺得這一天是如此遙遠,不值得現在就開始擔心。在我們健健康康,生龍活虎的時候,總覺得死亡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總覺得見死神是猴年馬月的事情,於是我們仍然糾結於生活中瑣碎的事情,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對生命產生的倦怠,恐怕在對待我們的能力和感官上,我們也有同樣的倦怠態度,只有失聰的人才知道能聽見聲音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只有失明的人才知道能看見陽光下的事物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能聽見、看見的美景

不時的詢問過我視力正常的朋友們,他們看到了什麼?最近我一個很要好的朋友來看我,他剛從森林裡散步回來,我問他觀察到了什麼,她說,“沒什麼特別的。”如果我不是已經聽慣了這樣的回答,我會很難相信,不過很久以前我就總結出了這麼個情況,能看見的人實際上什麼也看不見。

有時候,我的內心會發出無聲的吶喊,多麼希望能看見這個美麗世界啊,如果我僅僅通過觸摸,就能得到如此多的歡樂,要是能看見,那我就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美好的事物了,但是那些視力良好的人看到的東西卻是如此之少,他們理所應當的接受著這個世界的色彩和動態,也許這就是人類的本性,擁有的東西不去珍惜,對得不到手的東西卻望眼欲穿。在能看見光的人心中,視力僅僅是方便生活的官能,而非使生命更加充實的途徑,這實在是一大憾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自然美景也需用心體會

海倫假如會有奇蹟發生,讓她重回黑暗前能夠看到光明,只給她三天的光明,她要把時間分為三份,第一天要去見那些善良溫厚的朋友,要把所有親愛的朋友都叫過來,長時間的注視著他們的臉,把他們內在美的外部證據深深地銘記在心中,感謝他們讓她感覺有活下去的意義。要去看生活中有生命和沒生命的所有東西。第二天要通過人類的藝術探究人類的靈魂。要在黎明前起身,看那黑夜轉成白晝的動人奇蹟要懷著敬畏之心去看那太陽喚醒沉睡大地時的壯麗景色,看人類和自然歷史的面目,看戲劇表演。晚上要到劇院或電影院度過。第三天,要去看旭日初生,在現實的世界裡度過平凡的一天。

在海倫。凱勒一生87年的時間,就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但是她不僅學會了發聲說話,學會了多種語言,還考上了哈佛大學。她可以演講、可以寫書、可以在好萊塢演電影,她和卡耐基、馬克吐溫是好朋友,她創造了無數個不可能。她榮獲過總統自由勳章,入選過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20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接下,我們走進海倫。凱勒的童年時代,看看她經歷的光明與最初的黑暗。

1880年6月27日美國阿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家境殷實的上尉家庭迎來了家裡的第一個孩子,她的出生讓父母及家人及其重視,在為她起名這件事情上,大家表現得手忙腳亂,以至於興奮的父親在前往教會途中把想了好久的名字忘了。當牧師問起這個嬰兒叫什麼時,她的父親竟然緊張興奮的連連說錯,最後海倫· 凱勒成了女孩的名字。

小海倫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顯示出了不服輸的個性,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熱衷於模仿周圍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六個月的時候,就會呀呀學語地說“您-好”,有一天,小海倫竟然清晰地說出茶的單詞,家人們為她的聰慧著實驚訝了一番。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如果切按照正常的軌跡前進,小海倫會在幸福中慢慢長大,擁有父母的關愛和健康美麗的身體,憑藉天生的聰慧和好強的個性,也許還會有所作為,為父母帶來更多的財富和榮耀。

但生活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這一切在她一歲多時戛然而止。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無情地奪走了海倫的聽覺和視覺,她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只能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無光無聲的界

她再也看不見園子裡的薔薇花、爸媽的臉和自己的“綠色家園”,她再也聽不見鳥兒的啁啾、河水的流動和親人的話語......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靜將她包圍。更糟糕的是,對於一個剛剛認識世界一歲多的孩子來說,聾和瞎還可能讓她喪失開口說話的能力。她無法靠著聽和看來咿呀學語,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人們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時,往往會有很多美好的時刻,童年就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裝滿了糖果、玩具和歡笑,那些在綠色草地上盡情奔跑嬉戲的快樂時光,那些用五彩的筆隨意畫出的圖畫、那些在滿天繁星中數星星的稚氣模樣都像一條五彩的河,七彩的路讓人回味無窮。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而小海倫的年沒有這些,她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時間只有19個月,對這個世界匆匆一瞥後,徹底收走了她親眼看看世界的權利。就像一場噩夢,她從此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的顏色,聽不到小鳥的叫聲。多年以後,海倫說,她的童年時代就像被籠罩著一團金色的霧氣,在要揭開這層薄霧面紗時,仍然有些猶豫不決。因為每當她試圖挖掘孩童時期的記憶時,就會發現自己常常分不清事實與想象。

在無數的黑暗之中,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和關懷著海倫。他們沒有因為孩子失去了健康就對她產生不耐煩和失望的情緒。小海倫更是沒有因此就失去觸摸世界的勇氣。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大病過後的個月裡,她有時坐在母親的腿上,有時緊緊攥住母親的裙子,用手感知東西的形狀、物體的移動。想吃麵包時,她會做切面包然後塗黃油的動作,想讓母親在晚餐時做冰激凌,就會做出開製冰機的動作,然後裝作打寒顫的樣子。母親總能理解海倫的意圖,還會指示海倫跑到樓上或者其他地方幫她拿一些小東西。小海倫亢奮好動,做事從來不考慮後果,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她和朋友經常在廚房裡消磨時光,揉麵團,幫忙製作冰激淋咖啡或者端著蛋糕模子就吵起架來。

有一天早上,海倫故意把母親鎖在食品儲藏室裡,足足關了三個小時,母親“砰砰”地拍著儲藏室的門,海倫卻坐在門廊的臺階上,感受著拍門引起的震動,自顧自地笑個不停。母親把妹妹放在她的搖籃裡時,小海倫衝過去直接把它掀了個底朝天,幸好母親及時接住了妹妹,才避免了一場事故。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熱情好客的父親把最先成熟的葡萄和精選的草莓拿給她吃,他充滿慈愛地領著海倫在果樹和葡萄架下散步。凡是能讓女兒高興的事情,父親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做,以女兒之樂為樂。愛講故事的父親常常把他聽到的的最有意思的奇聞異事費勁地拼寫在海倫的手上,讓她再複述出來,並以此為樂。

有一天海倫不小心把水潑到圍裙上了,於是把它解下來張開,拿到客廳火爐的餘火前烘烤,她嫌棄幹得不夠快,所以靠近了點,直接把圍巾蓋在了熱灰上,結果火苗一下躥了上來,她的衣服立馬著了火,周身都是火,弄出噼裡啪啦一陣響動,幸好老保姆及時趕過來救下了她。這次放肆的惡作劇,沒有換來父母任何的責罵。只是讓父母下定決心儘快請個人來管教倔強的女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精華解讀1:你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嗎


貝爾博士建議海的父親給波士頓的帕金斯盲人學校的校長寫一封信,請他幫忙物色一位稱職的家庭教師,海倫的父親立馬照辦。幾周之後,校長就恢復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告訴他們家庭教師已經找到了,這位教師就是莎莉文老師,海倫說莎莉文老師來之前和之後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明天我們一起閱讀第四-五章:看看莎莉文老師的到來之後,如何讓海倫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