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歷史時,記錄下的日記意味著什麼?

親歷歷史時,記錄下的日記意味著什麼?

保羅·伯希和(Paul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探險家。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伯希和聲名鵲起, 雖與敦煌遺書關係密切, 卻並非依賴壟斷材料。作為國際漢學的領軍主帥, 其過人頭腦和深厚功力, 一開始便令中國學術界刮目相看。

伯希和自幼天賦異稟, 精通13 種外語, 是個語言天才,而且博聞強記。二十多歲時花了兩年時間學會了漢語,甚至能背誦整本書。伯希和與中國學者交流, 得力於漢語能力強和熟知中國學術。他是傳教士以外, 西方漢學界中罕有的能講流利北京話的學者。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有多了不起呢?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以精通漢學聞名的日本京大教授內藤湖南,雖能寫一手地道律詩和古文,奈何來中國拜會朋友時,依然只能筆談,就是不會開口講話。

在二十世紀初殖民主義席捲全球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名海外漢學家,會說一口流利漢語的伯希和成為讓中國倍感親切的外國人。

1926年8月24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伯希和是西洋治中國學者的泰斗,成績最大,影響最廣。”傅斯年《論伯希和》也稱,“此君(伯希和)固中國以外全世界治漢學者奉為祭酒者也。”

伯希和並非單純口語流利, 文字功力也相當深厚。1906 年他率考察隊在喀什拜訪當地官員時, 人們對這位年輕洋人所說“流利而漂亮的中國話”以及“能熟練地引用中國古書上的詞句並能朗讀會客廳內對聯上所寫的句子, 無不大吃一驚”。

王國維乃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的曠世奇才, 1909 年初次見面時尚不知伯氏於中亞歷史語言造詣精深, 已肯定“博士優於中學”。

就是這樣一位與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有著緊密聯繫的文化人,在後來“以文獻學家開車的速度”,將敦煌藏經洞內全部一萬五千個卷軸都打開了一遍,然後從中挑選了十箱精品帶回法國。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不是這段廣為流傳的史料,而是伯希和在21歲時的遭遇。

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國各地遊歷,義和團運動爆發時,他恰好在北京,親歷了使館區被義和團圍攻的全過程,隨時局的發展,他抽零碎的時間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在小紙片上。

亲历历史时,记录下的日记意味着什么?

《伯希和北京日記》手稿

下面節選的這封信,是在動盪期間,伯希和寫給自己媽媽的信,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寫出的日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極具現場感。

“親愛的媽媽:

我猜郵差已經經過您那裡三次了,但都沒有我的消息,我希望我發的電報能讓您放心。

我們這裡來往天津的鐵路兩週前已經中斷了;兩天前清政府的電報線也被切斷,而俄國人經過張家口的電報線昨天被切斷,由此,我們被完全孤立了,與外界失去了聯繫,不過,我們的人身安全還基本沒問題。韃靼城裡出奇的安靜,只有在中國我們才能做到當暴亂就在眼前、軍隊被叛亂者所左右時,還能理所應當地保持完全平和的心態。但當下的局勢能給我們什麼教訓,又能給未來什麼啟示?

這些駐華公使們,要麼出於小肚雞腸的猜忌,要麼不願表現出聽命於某些列強,於是將自己逼入了沒有出路的絕境。當保定府最早發生問題的時候,公使們視而不見,抑或拒絕接受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不願意增派聯軍到北京,原因是保定府的受害者是受法國庇護的,其他公使覺得不應該被法國公使牽著鼻子走。

法國公使在幾乎無人支持的情況下只能放棄調遣聯軍,特別是所謂“友好國家”,實際上是所有國家的敵人,它反對自己的軍隊前來,以便為自己爭取更有利的時機,於是火災此起彼伏,殺戮源源不斷。直至1900 年5 月 28 日的事件給了我們沉重的一擊,柯萊耀爾將軍和十五名軍官之前剛剛到訪北京,他們期待人們要求他們的水兵(來救援)。

亲历历史时,记录下的日记意味着什么?

伯希和繳獲義和團旗幟

法國公使雖然與他們的想法一致,但卻沒有辦法將他們留下,只能一言不發讓他們離開了。他們的離開真是對中國人手下留情,總之這幾位先生星期六晚上離開了北京,星期一早上九點他們又從天津出發了,原因是四個鐘頭之前義和團(歐洲人把這些叛亂者稱為“拳手”,這稱呼並不準確。)切斷了保定府的鐵路線,放火焚燒了車站幷包圍了長辛店———那裡有二十五個歐洲人,幾乎全是法國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人和孩子。

午飯後消息傳到了北京,同一天我們得知北京和天津間的鐵路服務中斷,一個車站被燒,一個歐洲人--法國駐華公使的表兄拉弗郎斯先生,剛剛乘坐最近一班郵輪從巴黎抵達中國,就在那個被燒燬的車站和他的兩個同伴走散了,還被人擲了石頭,他奇蹟般地逃離了那裡,坐著驢車到了北京。義和團還上了馬家堡到北京的電車的車頭,電車上工作的人也都嚇壞了。

一聽到長辛店車站起火的消息,我就提議去營救被困在那裡的我們的同胞,他們獨自在那裡應該也能撐得住。但有太多女人和孩子了,我們帶了很好的卡賓槍,所以在我看來並沒有什麼危險,一開始公使還是支持我們去的,但受到周圍誠惶誠恐的人們的影響,他又改變了主意,而且他怕擔責任,於是不允許那些直接由他指揮的年輕的翻譯學生和我們一起去。

就這樣,5 月29 日我們六名歐洲人和一名美籍女士出發了,這位女士是北京飯店的老闆的太太,未經太多周折,我們當天晚上就把長辛店所有的人都帶回來了,我們離開還不到半個小時身後就燃起了滾滾濃煙,義和團已經放了火,雖然我們極想讓義和團為他們的破壞行徑付出代價,但是這幫人實在太分散了,我們連一個系紅腰帶的人都沒能抓到。”

局勢到了六月份還是很緊張,伯希和不停地記錄下所見所聞:

“俄國人在張家口的電線被切斷。

[6月]12日早上有人說聯軍到了,不過消息是錯的。

整夜都有很響的鑼鼓聲。華俄銀行很緊張,已經轉移了所有重要的文件並將女士們送到俄國公使館。

比利時公使告訴大家董福祥的軍隊一定會阻止聯軍海軍進京。

中國人又會怎麼看待這些事呢?今天上午所有人都知道了日本人被殺的消息。

12日午後。慈禧太后派了總理衙門大臣徐用儀前來安撫西方列強,聲稱聯軍將自由進入北京,中國軍隊也將對他們予以尊重。

長官在城裡四處巡視。”

亲历历史时,记录下的日记意味着什么?

“英國使館後面的肅王府。

俄國人和美國人(帶機關槍)守衛東交民巷西側及沿著城牆邊的小巷;意大利人(帶炮)守衛東交民巷東側;德國人守城牆;英國人在後面的運河邊,在海關街盡頭與帶機關槍駐守在那裡的奧地利人會合;法國人做後備隨時增援危險地點(特別是東邊和北邊)。

晚上比利時公使館第一次起火,火被撲滅。我們重新佔據了公使館。

[6月]16日早上。也許我們從南堂多次得到的教訓是件好事:我們連夜未停把前來的義和團都打死了。

11點時,大火在前門南面的大柵欄(Ta Cha la eul)燃燒,城外琉璃廠和其他幾處地方也都被火燒。整個前門地區都起火了:下午火勢燒到前門樓的南角樓,五點半左右角樓倒塌。守衛前門的士兵是慶親王的軍隊,對我們是友好的。

+16日。清朝詔書稱清政府願意保護各使館安全。——

公使們沒有回應總理衙門有關徐桐和吳廷芬(衙門的第七位大臣?)的護照的信函。唯一進行溝通的就是當鐵路恢復通車時考慮安排公使家屬及隨從撤離,由清軍全程護送。

義和團在東交民巷西北角的店鋪放火,放火者被俄國軍官雷登(Raden)雷登(Raden),海軍中尉,俄國公使館護衛隊統領。打死。俄軍清理了其公使館周圍的房屋。那裡原先的中國商人好像是義和團。

今天早上英國人和日本人去了南苑、東堂、Yu Tchai,他們將五十幾個義和團圍困在一座塔裡,然後將他們全部打死。”

最後的結果一如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1901年,作為清廷代表的李鴻章據理力爭,在氣個半死之後給全國人民爭取回來 一《辛丑條約》。

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就這樣沒了,各種角逐的力量也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歷史有時與人相隔太遠,但所幸歷史的影像能被保留,讓我們與它稍微近一點。

亲历历史时,记录下的日记意味着什么?

《伯希和北京日記》

(法)保羅·伯希和 著

《伯希和北京日記》是伯希和的義和團運動親歷記錄。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國各地遊歷,義和團運動爆發時,他恰好在北京,親歷了使館區被義和團圍攻的全過程,隨時局的發展,他抽零碎的時間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在小紙片上。

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寫出的日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極具現場感。法蘭西學院的編者將日記手稿詳加辨認、整理,原樣呈現出來,並且補充了伯希和第二次在遠東地區生活時的日記,儘可能完整呈現這位學術大師青年時代充滿冒險性的東方學術之旅。

亲历历史时,记录下的日记意味着什么?
亲历历史时,记录下的日记意味着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