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师曾言,发力是指有效打击的力量,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姚承光先生武学思想研究之六:

前 言

姚承光先生乃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其自幼随父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历经50多个春秋的磨练,已功臻化境。在姚宗勋先生拳学思想指导下,姚先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辨证的法则及精湛深厚的功力为基础,结合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力学、哲学、中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意拳教学与训练体系。

笔者毕业于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武术专业,后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武术教学和研究。自1999年随姚承光先生学习意拳以来,磨练技艺,深究拳理,朝夕揣摩,从未懈怠。经过几年的研习,受益之深,非笔墨能祥。征得姚先生同意,笔者不揣浅陋,今特将姚先生的武学思想加以整理,奉献给广大意拳爱好者!

整理人:谢永广

意拳大师曾言,发力是指有效打击的力量,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北京市非遗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武协意拳研究会会长姚承光先生演示意拳横拳发力

意拳武学,名扬国际;独家功夫;内外兼修;武道精髓,其深且广;武林绝学,其博且疏。余数年如一日,孜孜而习,尤示倦者。是以所思,乃俱心得。拳无畏乎年限、身体,得要义于书术,贯通之意,理会颇多;求教于明师,锻成其勇。

——姚承光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发力

现在一些练意拳的朋友片面的认为:只要平时多站桩,就能练出周身无处不弹簧的爆发力。对此姚先生强调:“技击不能用站桩之静及试力之缓相搏,只有将力量瞬间爆发,结合一定的攻防技巧,才能有效的打击和摧毁对方。故站桩、试力、走步只是意拳的基本功,其目的在于培养掌握浑圆力,为发力创造条件。而发力又是技击的基础。没有发力,技击就无法进行。意拳的系统性就体现在其训练的程序一环叩一环,缺少或颠倒了那一环,都会严重影响练习的效果。”

所谓发力是指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假如基本功不扎实,要想发好力是不可能的。当年有人向芗老习拳,但他想直接从发力入手,站桩等基本功以后再慢慢来。无论芗老怎样解释,他都不听。此时,芗老一弟子对他说,师父很忙,我来教你发力,但有个条件,你得先请我吃红烧鱼。此人大喜,马上就要出去买鱼,芗老弟子说,我现在就想吃。此人诧异,没鱼怎么做红烧鱼呢?芗老弟子说 ,对呀,你身上根本没有力怎么发力呢?此人一时语塞,遂醒悟而始于站桩。所以发力好比日常消费,但消费你得先有钱,没钱什么也买不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发力与其它功法的关系。发力可以说是意拳训练中由基本功向实战过渡的枢纽,在整个意拳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所以姚宗勋先生强调:“要系统的掌握意拳的训练方法就要循序渐进,不可本末倒置。尚一求速,则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非但掌握不了正确的发力,而且会给继续学习带来很多麻烦,因为纠正错误的动作定型要比初学者更为困难。根据这个道理,在意拳训练系统中,发力的教学与训练是放在后面进行的,这一点必须提醒有志于意拳学习的同志们注意 。”

我们经常讲力量,那么什么是力量呢?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意拳大师曾言,发力是指有效打击的力量,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姚承光先生演示意拳栽拳发力

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

1 神经系统调节技能的主导作用

(1)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支配肌肉运动的皮层中枢产生兴奋程度的大小及发放神经冲动频率的高低。兴奋强度愈大,发放兴奋冲动频率愈高,同时动员参加肌肉工作的运动单位就愈多,每一运动单位产生的紧张性也会愈大,肌肉收缩力量也就愈大。

(2) 力量大小也取决于支配肌肉运动的皮层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愈高,人体力量的发挥就愈充分。

2 肌肉本身某些生理因素的关键作用

(1) 力量大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大小有关。肌肉中蛋白质增多,肌肉纤维增粗,肌肉收缩力量愈大。

(2) 力量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长,其收缩力量也相对增大。

(3) 肌肉中毛细血管网增多,有利于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可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

(4) 肌肉中能量物质含量增多,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增强,可提高肌肉工作能力。

(5) 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多,肌腱增粗,肌纤维膜增厚有利于力量的发挥。

意拳发力总结了各家拳术发力之所长,并结合力量的生理学基础,逐渐开辟了一套独特的发力训练体系。意拳认为拳术力量的发挥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习惯用力,也有异于体育项目的发力,他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意拳认为力量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源自于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所形成的神经肌肉高度激发状态。

如站技击桩时要求自己进入灵蛇惊变之态,设想四周有毒蛇猛兽相侵袭,同时毛发根根如戟,时刻准备与敌进行殊死搏斗,发力时精神要高度激发,一旦与敌交手则如烈火烧身,雄鸡相搏,力之所触,山崩时裂。“夫战,勇气也”,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再好的技术也是枉然。而精神激发的真实性则是发力的关键。

(2) 源自于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产生的巨大的惯性力。

在技击桩摸劲时周身整体的每一动皆是源于后脚掌内侧这一力点缓缓下踩前蹬,催动整体去动。周身在放松状态下瞬间一紧的整体之动也源于后脚掌内侧迅速的下踩前蹬,而此惯性力的大小取决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

(3) 源于周身各部在发力瞬间相争而产生的争力

周身争力越丰富,所发之力就越大,周身争力应以上下争力为主。芗老曾曰:“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上下相引为周身互争之法”。只有上下相争,前后、左右的劲力才能被撑起。站桩、试力摸劲时的顺力逆行,都是为了培养自身之矛盾力,即争力。

(4) 源与发力时全身神经肌肉松紧互换时体内产生高速极小的振颤。其颤动的频率愈快,产生的力量就愈迅猛爆发。芗老为之曰:“周身鼓荡”。

意拳发力要遵循自然松灵,均整协调,疾速爆发的原则。具体的发力过程包括蓄力和发力两部分。

所谓蓄力是指在力量未发之前的一种积极准备蓄而待发状态。蓄力时要求精神高度集中,要将周身各部的争力建立起来,意识灌注周身,而周身的意力要似松非松,松紧适度。过松则力懈,无力可发;过紧则力僵,成驽钝之力,。而发力时则要求继续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状态,在意识诱导下,将内在蓄而待发之力,通过训练的手段和技巧,在运动的状态下,瞬间从身体某一部位迅猛的爆发出来。

意拳所发之力乃是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均整协调之浑圆力,又称整体力。所谓“整”是相对“散”而言。“散”就是松的过渡,,是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失去对称和争力,发力时表现为力量迟钝,局部僵紧,周身不协调,意念不真实;而“整”是指发力时在真实意念诱导下,调动周身内外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均整协调,瞬间疾速的猛然一紧,愈紧周身就愈整,劲力就越饱满浑厚,一紧之后应立即放松,以利再发。

意拳发力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就意拳全部训练的内容来说,就是怎样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故发力时应以松为体,以紧为用。松(而不懈)是蓄力,紧(而不僵)是发力。松的时间长,紧是一瞬间。从放松开始进而到松紧的相互转换,组成了整个发力过程。松紧转换的频率越快,说明神经系统的灵敏性愈强,就能更好的指挥肌肉均整协调的工作,从而保证发力的质量。芗老谓之曰:“紧松松紧勿过正,虚实实虚互为根。”

高质量的意拳发力过程是一瞬间,但在这极其短暂的紧的过程中却包含了形体运动的多种力量,如整体的争力、肢体旋转的螺旋力、肢体曲折之三角力、骨骼支撑之杠杆力及外形间架构成的斜面、曲折等等。

很多人惊羡于芗老瞬间一抖人就出去的神奇力量,但这一抖所包含的内在力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各种基本功训练时不断摸索而逐渐积累起来的。练习过程中,既不能标新立异,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坚持下去,终会得其要领。

以上充分说明发力是意拳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不经过基本功的训练而直接练习发力无疑是本末倒置。

意拳大师曾言,发力是指有效打击的力量,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姚承光先生演示意拳不直的直拳发力

而有些朋友虽经过了基本功练习,可仍然不会发力或发不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

1 发力时形不成精神高度激发状态

在前面我们讲过,力量的产生同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真实性有极大的关系。而其真实性则是精神高度激发的基础。意念不真实,神经系统得不到相应的刺激,有何谈高度激发呢?我们可以想象两只狗在互咬相搏之前,其目不转睛的盯着对方,说明其精神高度集中;脖颈的毛发根根竖起,说明其精神已被高度激发;而其发出的低而沉闷的怒吼声,则充分说明其完全处于一种蓄劲待发的临敌状态。而一旦真正咬起来,那才是风驰电掣,置死地而后生。这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之所以发不好力,根本原因在于精神意识没有被高度激发,内在力量没有被充分调动。

2 发力时周身的僵紧不协调

姚先生反复强调:发力的前提是周身的放松,越送就越紧(松紧的辨证关系请参考本章上述),而这种松的前提就是精神要高度集中。然而错误的是有些人在精神高度集中与激发时,肌肉也跟着紧张起来。同时,下肢拧转蹬地动作没有被充分利用,上下肢脱节,这就导致动作的僵硬、不协调。

3 发力时虽然动作劲力均整协调,但发力过程中作用力时间太长,没有形成加速度,表现出来的是推拉之力而不是骤然之爆发力,故毫无威力可言。

总之,主要原因还是基本功不扎实和对发力技术要领认识不深刻,所以发力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发力时精神一定要专注而集中,意念要放远放大,要有“大气包寰宇,挥浪卷朔风”之概。要追求意念的真实性,以诱导周身神经高度激发。

2 发力前周身要似松非松,松紧适度。

3 发力时头要上领,充分利用上下之争力。

4 发力瞬间要注意后脚掌下踩后蹬,充分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去催动整体。拗步发力时要充分利用身体及下肢的拧转挤合之力,做到上下肢协调一致。

5 在发力的瞬间,后胯要往后下靠,髌骨前指,前脚猛然往地下一踩,好象能踩到地里去一样。发力瞬间一踩即止,不许延长。此时身体中心为前七后三,但要很快就返回发力之前的状态,以利再发。

6 身体发力部位在接触被发目标时,要设想如碰在烧红的烙铁上,要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保证收与发的速度。

7 根据力学原理:在作用力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作用力与作用力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作用力时间增加一倍,作用力反而要减少二倍。故速度就是力量,发力时一定要迅猛疾速,但又不失均整连续。

8 发力时要结合试声,运用声波的震荡来弥补发力之细微不足。

意拳发力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打:指在最近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集中的把全部力量发放到对方身体某一部分。其特点是透力强大,但催动对方重心力小。表现为对方移动情况不明显,但承受的打击力却很大。

二是发:指在打击过程中,接触对方身体时加大了动作的幅度,延长了工作距离和时间,增大了与对方身体接触的面积。其特点是催动对方重心力大,而承受的打击力却相对减小。

在练习发力时一定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 要明白动作的规范性和意念真实性的辨证关系

意拳注重意念练习 ,将意念视为拳术之灵魂。但灵魂若脱离了“肉体”也就无的放失。所以,再真实的意念也要通过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动作来体现。为什么要突出动作的规范性呢?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各种动作进行了反复的应用,将一些不适应甚至阻碍劲力发挥的动作抛弃,而将合理的动作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才最后定格。也就是说规范合理的动作有利于劲力的发挥及有效的施以功防。如意拳的基本发力(向前发力),发力时为什么要求臀部下坐?为什么要求后脚掌下踩前蹬?因为你只有下坐,才能充分利用身体的重量给地球以作用力,只有后脚掌下踩前蹬,才能充分的将地球的反作用力经腿、胯、腰、脊柱、肩、传达到掌根。这一上一下的瞬间动作,就是利用地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体现。而当力量由后脚传达到上身时,为什么要求整个上身以腰部为轴,猛然向前撞击催动两手臂将力发出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身体的惯性力。为什么要求双手臂两肘微微撑开,成钝角三角形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大双臂的支撑力,以增强手掌接触被发物体时的承受能力。为什么双手接触物体发力时要有上挑、挤合、前推三种力呢?因为只有上挑才能将对方的重心提起,破坏了对方的重心才能将其发放出去;挤合是为了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前推是在上挑、挤合的基础上增强发放的力量。为什么手接触物体的瞬间要用掌根而不是手指去发放呢?因为掌根无论是受力面积还是支撑力都要比手指大的多。经过这一系列的“为什么”,基本发力由脚到掌根的整个过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练习基本发力才能事半功倍。

在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作之后,我们就要将“灵魂”即意念符于这个框架之上。仍以基本发力为例:身体下坐时,为了增强下坐的力量,我们可想象臀部及大腿的肌肉很松散,一用力下坐这些肌肉都“砰、砰”的向下咂,将地面上的树桩咂入地下。在后脚下踩时可想像如踩在弹簧板上一般,一踩既被反弹上来,上身向前撞击时好象固定在物体上的弹簧被拨动一般,亦如拉开的皮筋猛然松开一般,要增强其弹性;而双手臂向前发放时意念要放远,可想象双手臂上沾满了泥沙,迅速轻轻一抖,即将泥沙甩的很远,而手臂收回时一定要快,因为你的双手触到了烧红的烙铁上,稍慢一点就要忍受烙伤之痛。

所以说动作意念体现了外因与内因的辨证关系,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才能促使一件事物的形成。发力时只有动作的规范性与意念的真实性相结合才能将一个完美的动作体现出来。

意拳大师曾言,发力是指有效打击的力量,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姚承光先生演示的意拳侧劈发力

二、 发力时要注意力量的循序渐进

有人认为发力就得用力去发,这样作的结果不但力没发好,还会导致四肢僵硬,动作变形。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发力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1 初习发力,只用三分力即可

为什么发力不主张用全力呢?我们都见过,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若是又打又骂,不但教不好孩子,反而会将孩子弄的又哭又叫,更不听话了。如果家长能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哄哄孩子,小孩心里想通了,也就自然的变的乖巧了。发力也是如此,你越急着用力,力量反而不听你的指挥。你如能静下心来,轻轻的,松松的,注意体会发力时身体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及感觉,细细体会为什么有的地方感觉力量不顺,怎样才能使力量均匀。如此反复的品味,逐渐的身上的劲通了,顺了,你的发力也就均整了。

2 在均整的基础上,逐步加快频率

平时我们之所以发力的频率慢是因为神经肌肉系统不协调,你想快速出拳,但它们不听你的指挥。而此时劲力的均整恰是神经肌肉系统统一的体现。所以此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均整的基础上练习频率。比如我们发拳时,不要只是一拳一拳的打,而是要一、二、三拳连续打,打出速度、频率与节奏感。对此,姚先生生动的比喻为意拳的拳法不是步枪,打一枪按一颗子弹,而是机关枪,要能连续性“射击”。

3 在打出节奏与频率之后,就要逐渐的加大力量了

发力必定是力量的体现,没有力量,作用到对方身上就没有效果。而均整与频率只是力量的基础,最后我们要求的是拳拳都如连环炮般的重拳。

所以,针对意拳发力训练,姚先生多次强调:发力不要先求力量有多大,而是要先求力量的均整,在力量均整的基础上再求速度与频率,最后才是逐渐加大力量,以求得具有杀伤力的重拳重腿。

在发力练习中其形式主要包括:四种拳法发力,即不直的直拳、横拳、钻拳及栽拳,以及各种试力的发力。其实各种试力在符合发力要领基础上加快速度就是发力;而各种发力在符合试力要领的基础上放慢速度就成了试力。试力是在很慢的状态下培养浑圆力,发力是在疾速爆发的状态下培养浑圆力。无论发力还是试力都是浑圆力外在表现的一种形式。

发力的练习程序可分为以下几步:

1 定步发力

定步发力是指身体下肢在不产生位移的情况下进行的发力练习。包括定步向前、向后下及左右的发力。定步发力是一切发力的基础,练习时要注意各种要领,如周身放松,意念放远放大及周身各部的相争之意。例如进行下压发力时,其关键在于身体后靠下坐时臀部及大腿的肌肉猛然下咂。下咂的同时,后脚掌如踩在弹簧上一般,要想象臀部的肌肉将地面上的树桩咂入地下,利用臀部下咂的力量来带动手臂的下压发力。

2 活步发力

活步发力是指身体在下肢产生位移的状态下进行的发力练习。主要包括:活步向前、向后下及左右的发力。活步发力在定步发力的基础上各突出了发力的灵活性,它是摩擦步与定步发力的有机结合,我们在练习摩擦步时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腿部神经的敏感性,在实战中利用灵活的步法来时刻调整敌我双方的距离,以利于攻防技术的有效实施。故好的步法应是灵活自如,没有固定的顺序,往往成败之机就在进半步或退半步之间。练习活步发力就是在这个原则上进行的。进行中一定要注意保持浑圆力,即上下、左右、前后的意力达到均整平衡的状态,自身要不偏不倚,时刻高度警觉的判断敌我之间的距离,使之逐渐的接近实战。

3 随机随势发力

当活步发力有了相当基础之后,就要进行随机随势的发力了。即自身的发力点不固定,“周身无处不弹簧”,碰哪儿哪儿就发力,所发之力能快能慢,经过的路能长能短,动作能大能小,体位能正能斜,即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发出整体力,并结合“遇敌犹如火烧身”之精神状态,全力以赴。但这还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意拳的发力技术,最关键之处,是要经过推手、散手等实战检验,不断在实战中总结、巩固、提高自己的发力技术。

意拳大师曾言,发力是指有效打击的力量,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姚承光先生演示的意拳钻拳发力

意拳大师曾言,发力是指有效打击的力量,是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

姚承光先生教授弟子谢永广意拳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