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安全有效防控,解决黄颡鱼小瓜虫难杀问题!

春天来了,气温和水温不断上升,各种病原生物活动加强,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容易感染的小瓜虫病,也是这几年一直困扰各位养殖朋友的难题。黄颡鱼在感染小瓜虫后,我们常常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然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收效甚微。黄颡鱼小瓜虫难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情况?要如何进行寄生虫的防治?这一期,“虫见愁”就和各位养殖朋友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瓜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危害。小瓜虫在低温、缺少光照时容易发生,因此冬季越冬的黄颡鱼以及初春刚从温室转移出室外养殖的黄颡鱼最容易患病。流行季节在4-6月(水温1 5~25℃),主要危害对象是鱼苗、鱼种,现在正值放苗高峰期,更要引起重视。

及时安全有效防控,解决黄颡鱼小瓜虫难杀问题!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鱼体感染后不能觅食,体质下降,容易细菌、病毒病并发,发病后不及时控制,鱼种死亡率可达60%~70%,严重时达80%~90%。水温在15℃~20℃时,2~3天可遍及全池,大量死亡。

及时安全有效防控,解决黄颡鱼小瓜虫难杀问题!

小瓜虫为什么难杀?这也是一直困扰养殖朋友的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市面上有很多针对小瓜虫的药,在显微镜下观察杀虫效果,往往都能起到作用,但一到了鱼塘,效果就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一点药效都没有。其实,这是因为当黄颡鱼身上寄生小瓜虫时,鱼的皮肤会分泌大量的粘液,当杀虫药施入水体后,粘液和皮肤把药液隔离,很难深入杀虫。如果小瓜虫钻入黄颡鱼皮肤或鳃之后,药物就更难以进入对它们起作用了,这就是小瓜虫难杀的主要原因。

及时安全有效防控,解决黄颡鱼小瓜虫难杀问题!

现在,很多养殖朋友还停留在“有虫才杀虫”的思想阶段,一旦黄颡鱼出现小瓜虫,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杀虫药,殊不知高毒性、高渗透性的农药、重金属等,对黄颡鱼这种无鳞鱼来说,具有很强的刺激性。黄颡鱼感染小瓜虫后本身体质下降,如果再施以高浓度的杀虫药,势必会进一步造成死亡。

那养殖朋友要问了:“杀虫有风险,不杀虫更不行,那这要怎么办呢?”我们常说“未雨绸缪”,当然要把预防做到首位:

1、没有下苗前,清除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2、养殖水域水体保持适合的肥度,保持水质的清新,阻断小瓜虫繁殖环境。

3、重视苗种健康,对即将下塘的黄颡鱼苗种进行抽样显微镜检,查看有无小瓜虫;

4、鱼苗下塘后,使用乐畅桉树精油拌料,进而配合泼洒,乐畅桉树精油以澳洲多苞桉树叶中提取,天然具有驱虫抑菌的效果,并且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和渗透性,可以直接作用于寄生虫的细胞膜,内服+泼洒,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以驱虫代替杀虫,以预防代替治疗,植物成分安全无毒,有效防控小瓜虫,大大降低小瓜虫病的发病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