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变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最近会在朋友圈分享读书笔记,一方面是本着分享的精神,把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分享给可能需要的人;另一方面,是想作为一种记录方式,方便以后查阅。

有一次亲朋聚餐,谈到读书的事儿,老妈就说起我向她安利的某读书软件,如何方便,如何免费,以及我在朋友圈的分享。

一位长辈就此评论说:有些人读书都读呆了,这样的人,就是读上一本两本的书也没什么用。你看人家某局的某某,也没文凭,也没读过几本书,人家那机灵的,混得风生水起。

他的一番言论让老妈挺尴尬,而我虽然很反感类似读书无用的观点,但对他明显意有所指的言论,却没有一丝怼回去的欲望。

读书使人变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对于惯于炫耀自己学识丰富,贬低别人平庸无知的双标之人,我习惯抱着佛系的态度,他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我不接受,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很淡定的回答:我不是读书读呆的,我是天然呆哈。

反应慢,显得呆,是我性格使然,不能让读书为我背锅。

正相反,读了一些书,呆的情况反而好多了。一方面因为知识储备增多,思维速度提高,灵活性增强。另一方面,读书也让我明白,强行扭转天性,只会让自己痛苦,变得更呆更丧,接纳自己,顺势而为,不再拧巴了,一切就都好了。

而且,通过读书,我还深深感觉到,读书是一件挺个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需要读什么,都只与你自己有关。并且,不管读书有没有用,只要喜欢读书就去读嘛,功利性的读书和消遣的读书完全可以并存。

特别在重读了明治大学文学教授斋藤孝的《深阅读》后,更加深了这样的感受。

读书使人变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如果你向斋藤孝教授提问:“读书有用吗?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

他会告诉你读书的三大意义第一,为了获取信息;第二,为了愉快有意义的独处,发挥想象力;第三,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

获取信息,开拓视野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问题不是获取不到信息,而是面对海量信息,不知道如何筛选并有效利用。

正如作者所说:

“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换句话说,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所以斋藤孝先生提倡深阅读,只有通过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修炼深潜力和判断力,才有可能深入下去,穿越现实表面麻烦交织的苦水,尝到深潜的精神清流。

众所周知,书是信息和知识系统呈现的方式。通过读书可以开阔你的眼界,丰富你的知识。

“一本书就可以打开未知领域。”

读书使人变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每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如果不读书,你的认识就会局限于你的经历和你亲朋好友的眼界。

你可能知晓天下大事,但依然有很多无法触及的未知领域。

翻开一本未知领域的书籍,引起你对于未知领域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喜欢与不喜欢之间的界限其实是很模糊的,我们的好恶是会变的。

“太过于看重‘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了,反而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新的时代变化越来越快,看起来老土又有些费时的读书却并不能被抛弃。读书,依然是我们获取信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

愉快有意义的独处,不惧孤独

生活是忙碌的,也是繁复琐碎的。终日被琐事纠缠,失去自我,会让人陷入崩溃而绝望。

每个人都需要有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每个人都需要独处。

有的人喜欢独处,独处可以让他们找回自我,冷静思考。有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自娱自乐,因为忍耐不了独处的孤独寂寞冷,被不良嗜好引诱,误入歧途走向自毁。

独处的方式有很多,读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读书,可以让你在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里,既能面对自己,也能聆听他人,让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智慧相碰撞,实现思想和精神的升华。

读书并不只是功利性的,还可以是一种消遣。

读书使人变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斋藤孝教授喜欢读优质的推理小说,优质的小说,可以让你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从而加深对人类以及各种情感的理解与包容。

不开心的时候,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借由书中的人物和经历,让你从生活中抽离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更远的距离,审视自己和生活中的问题。《深阅读》作者斋藤孝教授认为,这样可以让你的心态变得从容。

我的朋友也确实有这样的经历。

身为家庭主妇的她,会利用各种碎片时间听书。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她在听《一个人的朝圣》。由书中人物想到自己,终于看清自己婚姻中的问题,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跟主人公一样,她的婚姻也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变得没滋没味没趣,两个人仿佛越来越远。

听书后,她深受启发,扣问自己,自己的婚姻究竟怎么了?十年婚姻,激情早已消退,他们真得不再相爱了吗?

事实上,他们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琐事,为孩子各种奔波,不是不爱了,真得是累觉不爱。

然而,这种状况可以改变吗?

一番思考后,她主动跟老公谈心,明确家庭责任和分工,让俩人都能有片刻自我的时光,还能过过二人世界。问题解决了,感情也理顺了,工作也渐渐有了起色。

朋友说,听这一本书,仿佛真得跟着主人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朝圣,收获和改变都是切身而真实的,这一辈子都终身难忘。

从这一点来讲,读书就像一面镜子,帮你照见生活,让你开始自省。

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孤读不再孤独,生活或许会跟从前大不一样。

锻炼自我,丰富精神

读书使人变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很多成功人士都爱读书,股神巴菲特和他的投资伙伴查理•芒格、俞敏洪、比尔•盖茨、杨绛、钱钟书等等,不胜枚举。

查理•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为什么越聪明、越有才、越成功的人,就越喜欢读书呢?

正像前面提到的,他们正是通过读书的独处时间恢复精神,并通过读书来磨练决断力和判断力。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时刻需要做判断、做决断。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压力,正确判断、决断,对我们至关重要。

“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通过读书,你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打造自己的思维内核,避开别人掉过的坑。

书就像磨刀石,持续读书,勤于磨炼,才能增强脑力,提升思维的速度,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判断,随时可以利刃出鞘。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提出:人与人能力的差别由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接触优秀的人能让你变优秀,而读书就是接触优秀的、超一流人物的最经济便捷的途径。

买一本名人传记,就能了解他的一生,学习他的思考方式,也能刺激自己为变得更好而努力。

读书使人变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读书不只可以提升能力,让你更优秀,还可以增强你的精神力量。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中的女孩因为升入初中,环境变化、偏科等原因,承受不了心理的落差,渐渐封闭了自己。

父母请家教帮她补习,她却只在纸上画圈圈,没有任何进步和改变。

补习老师不愿误人子弟选择离开,临走时送她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并告诉她:所有人,包括女孩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还有朋友,都在等待,等待女孩找到自我,生活得更快乐,更成功。

热爱文学的女孩读完了诗集,最终被泰戈尔诗中的大爱感化,敞开心扉,活出自我,开启了新的生活。

一本好书可以激励你奋进,也可以安定你的心神。它就像吸水纸一样,一边吸走你的负能量,一边为你赋能。

所以,持续读书,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你才能走得更远,更坚定。

“想让自己在年轻时进步,想让自己年老后有个爱好,想有个可供发泄负面能量的终生渠道,就不能不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我们的一生良友。”

读书是一生良友,请珍惜这样的一生良友。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读书?我只想说:为自己,为了快乐,也为了不被辜负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