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做人,左手良谋,右手良知!

王阳明:做人,左手良谋,右手良知!

文 | 鬼谷信

源于 | 鬼谷道


说个《明朝那些事儿》里没提到的故事,关于王阳明的。


1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500年前。话说当年淘气的朱厚照驾崩了,迎来了新皇帝嘉靖。理论上王阳明的日子应该好过些。可这个新上任的小皇帝却是个政治细胞高度发达的主。刚即位就发动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由于正德皇帝朱厚照死的早没儿子,经杨廷和等廷臣与皇太后议定,承明太祖“兄终及弟”祖训,数来数去,就找到了他的堂兄弟朱厚熜,迎接明孝宗弟兴献王之子入继大统,是为著名的明世宗嘉靖皇帝。只是老师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小皇帝死活不愿意承认自己堂兄是自己继父的事情,死活要给自己父母一个名分。但是群臣感觉不合礼法,进而开始了延绵数年的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那些年,大明帝国的精英们都在思考“皇帝他爸和他堂哥,到底谁是他爸”的问题。这其中其中也包括王阳明。

作为那个时代的大咖,肯定会有人询问王阳明对于这次事件的看法。如《年谱》嘉靖三年甲申条下记载了王阳明的态度:“霍兀涯、席元山、黄宗贤、黄宗明先后皆以大礼问,竟不答。”

这是一件追求政治正确的事情,所以但凡有脑子的都不会表态,两头不讨好。要么得罪皇帝,要么得罪权臣。不过王阳明还是间接的吐槽了一下。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却怜扰扰周公梦,未及惺惺陋巷贫”。你说他回答了,他似乎说了点什么,但到底说了什么,估计看懂的没几个。

有人说中国古人的智慧看不懂,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直接表达,比如王阳明用诗句的方式回应就有人说看不懂!

看不懂就对了,他压根就没打算让人看懂。

2

虽然王阳明不表态,并不代表他的门人弟子和粉丝不表态。譬如邹守益就给皇帝上书指斥张璁、桂萼等人是“奸人”,谓“独一二奸人,变乱黑白,指忠为欺,离间上下之交,摧挫忠直之气,而求以投间抵隙,窃弄威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皇帝别被奸人忽悠了,有人故意调拨离间,想用鬼谷子的抵戏术欺骗您。皇帝不理他,顺便还把他给贬了。皇帝态度很明确:

“这两人是虽然能力一般,但是政治正确,朕要用他们。”

邹守益怕皇帝没看明白,又上书给皇帝讲了个历史故事“臣历观前史,如冷褒、段犹之徒,当时所谓忠爱,后世所斥以为邪媚也;师丹、司马光之徒,当时所谓欺慢,后世所仰以为正直也。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古。望陛下不吝改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人是忠诚的,但是却被人冤枉是小人。司马光这样的大忽悠狡猾狡猾的,却被世人认为是正直的。

嘉靖皇帝看到了奏章,气不打一处来,心里念叨说:“好你个邹守益,你是把朕当傻子看了?”旁边的太监见缝插针的说道:“陛下可知这邹守益是何人?”

嘉靖皇帝放下奏章,斜眼看了下那太监。

太监忙说道:“此人正是王阳明的爱徒。”

这里插一句,罗振宇说王阳明被封新建伯,说的更具体的是嘉靖皇帝封王阳明为新建伯。而且是在嘉靖刚即位不久,很显然小皇帝试图拉拢王阳明。但是由于王阳明与首辅杨廷和关系不好,所以虽然封了新建伯,但是杨廷和借故武宗去世不宜举宴行赏,不让先生入朝受封,且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这个新建伯,既不颁证书,也不给奖金。

如果王阳明愿意,剩下的一盘棋会很好下,因为与嘉靖皇帝博弈的人正是杨廷和,只需要与皇帝结盟,进内阁当首辅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么王阳明是怎么表现的呢?


3

《传习录》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年春天,被皇帝蹂躏过的小邹同志不顾旅途艰辛,一路小跑到了浙江找师父求安慰。他心里憋屈,他想得到师父指点。因为他捍卫正道,却接连被小皇帝又打又骂又贬让他迷茫了。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可是在阳明府上住了好几天,王阳明却丝毫没有给他安慰,甚至连碗鸡汤都没给他喝。很显然小邹同志没找到答案,于是他心灰意冷的向师父告别。谁知道王阳明却一路送他到了浮峰,这可比上次送王艮的待遇高多了。看着小邹远去的背影,王阳明苦笑了,额头的皱纹又深了许多。

樊深见老师心情不佳,就提议去延寿寺转转,顺带散散心。那天夜里星光灿烂,几个人秉烛夜谈。王阳明看着寺外的月光在夜色的衬托下忽明忽暗,不由的感概的说:

“江涛烟柳、烟波浩渺,怕是小邹已经到了百里之外了吧。”

有人就问:“小邹刚走,为何先生对他如此不能释怀?”

王阳明并没有直接的表明态度,他说:“曾子说过‘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像谦之就非常接近了。’”

不知道你们读出来什么,我读出了深深的愧疚。

王阳明跟樊深讲了他的处事哲理:君子处乱世,则庇护自己。懂得委曲求全,也要能进能退,方可保全自身。居庙堂能斡旋,处江湖而绰然。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存才是第一法则啊!

这句话像不像鬼谷子《抵戏》里说的: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不仅是邹益之,还有因为大礼议时间被变为庶民的马明衡、季本、尚有舒、应良,他们的行为深深的触动了王阳明,只是他们似乎是站在杨廷和这边的。


4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里,有一条有趣的线索值得推敲,王阳明的这些学生们,每次被皇帝蹂躏的时候,都会去浙江拜访老师。

到底是去拜访老师,还是去中央汇报呢?王阳明的行为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来鬼谷子。

众所周知,王阳明本人并没有直接介入“大礼议”,而与皇帝博弈的都是他的弟子门人。因此,有关王阳明对于“大礼议”的态度,我们只能通过他与“大礼议”直接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交往、议论加以考察。众所周知,王阳明本人未曾直接介入“大礼议”,因此,有关王阳明对于“大礼议”的态度,我们只能通过他与“大礼议”直接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交往、议论加以考察。

如果你以为王阳明在反对皇帝,你就输了。

嘉靖皇帝“大礼”议定后,所推首功者有张璁、桂萼、席书、方献夫、霍韬五人,而黄绾、黄宗明等人以附议得次功。其中方献夫、黄绾与黄宗明三人为阳明弟子,席书为阳明过从甚密的友人,霍韬与阳明在师友之间。

最要命的是王阳明还跟张璁、桂萼有书信往来,相互嘘寒问暖,证据保存至今。

那么王阳明到底对这场事件是个什么态度呢?正如他所说的:“身居有言不信之地”,于“大礼”之事“不敢公言于朝”。“有言不信“下面还有一句“尚口乃穷”是《易经·困卦》里的爻辞,比如人处在困难之中,容易说错话。所以才没有公开的表达。

其实这种得罪人的事情给谁都是十足的难题,就比如现如今的婆媳关系。我猜孔子是在家庭关系里得出的大智慧,所以才总结出了三纲五常、父父子子的道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世界上最难解的问题就是:

我跟你妈掉水里了,你先救谁?

很显然王阳明充分的认识了问题的困难程度。


5

那么王阳明到底打算怎么博弈呢?是站在皇帝这头,打压杨廷和为自己报仇吗?还是跟杨廷和化干戈为玉帛,加入讨伐皇帝的队伍里呢?

都没有!

他选择了跳出世外,作为一个旁观者。当保皇派问王阳明时候,他回答说,你没错。当倒皇派问王阳明时,他回答你也对。

果然他是一根墙头草吗?如果你这么想他,你就太小看大圣人王阳明了,因为他一直在强调双方“致良知”、“谦虚点”。

聪明的王阳明发现了一个问题:博弈的双方的行为目的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自私的。回到问题本身,嘉靖皇帝和杨廷和正是为了天下正道的本身而博弈的吗?瞎子都能看出来,并不是!主要原因是因为当事人都带着自己不可明说的自私的功利心在相互伤害的。

作为政治细胞高度发达的嘉靖皇帝不正是试图用政治权术达到中央集团的目的吗?如果没有这些政治手腕,他怎么可能连续二十五年不上朝,而天下无事?

同样的杨廷和的动机岂不正是为了巩固相权,以提高自己或党派的话语权吗?这些事当事人不会说出来,而王阳明清楚的看到了这个层面,正所谓看透不说透。他敏锐的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核心并在与参与他们,而是看透他们的本心、欲望,找到动机则一目了然。

甚至,我个人认为王阳明解决了那个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难题:我跟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女人本身就是带着目的提问的,其居心何在?那么不妨学习王阳明跳出事外看问题。

由此可见,揭开难题的正确姿势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跳出事外看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如此更能体会王阳明致良知的奥义吧。人为何要致良知,只是因为人丢了良知而一味追逐私欲。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心。如何看人?有人提出多读书,这其实是向外求理,如果心体不明又如何能在这个纷扰复杂的世界里看到问题的本身呢?

这世间上打着道德的名号招摇撞骗的,这世间是非不分,忠奸不分的,又何止古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