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中国人的假期,或将大调整

中国人的休假模式,可能要变了。

11月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上,挂出了一份针对此前人大代表黄细花提出的《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的答复:

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春秋假,还需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评估。教育部将认真研究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

“实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这几个字信息量巨大,意味着,这项建议极有可能被采纳,中国的中小学可能和部分国外学校接轨,一年也有多个长假。

如果中小学一年放四个长假,不仅改变了中小学生的休假模式,也势必会影响成年人的休假方式,这对中国整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育部的这份答复,是明确针对今年两会期间,广东代表黄细花提交的《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作出的回答。

当时代表提出的建议内容是:

将春假设立在“五一”前后、秋假设立在“十一”前后,假期可以设计为10至15天左右,配合推动职工带薪休假,以便父母和爷爷奶奶带孩子旅游度假。

按照这个提议,大中小学除了寒暑假外,还将增加春假与秋假,且假期日期在10~15天,一年将有四个长假。

目前,美国与日本的中小学都有三个长假和一些法定节假日,美国三个长期包括春假、暑假和冬假,日本三个长假包括春假、暑假和寒假。英国的中小学也有三个长假,除了寒暑假外,还有20天左右的复活节假期。

我国推行的长假,一直以来就只有两个,寒假和暑假,且对应的是很多父母无法休假的时间段。所以,才有人提出要与五一、十一相对应,再增设两个长假,让孩子与父母的假期吻合,方便全家出游。

当然,这个过程很可能是先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推广。

目前,杭州已经在2014年开始进行春秋假试点,2015年嘉兴也成为了试点地。

北京市虽然还不是试点,但也通过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推行中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一周左右研学旅行等。

另外,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由于学校假期调整牵涉到了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在具体推荐春秋假的过程中,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来推进春秋假政策规定时,也会效仿楼市调控政策,采取因城施策的模式。

春秋假的推行,基本已经定了,接下来就看如何试点,如何推行了。一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本号认为,它会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

1、对于中小学生本身,这是个喜讯。

一方面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父母亲、家人相处,与父母亲同去游玩;另一方面,拥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利好全国出行、旅游经济。

中小学增设两个长假,且很有可能如那位代表所提议的,在五一、十一前后,如果是这样,父母们可以加上自己的年假凑在一起,配合孩子的春秋假,去出行。

目前来看,2018年全国旅游人次达到了55.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高达51278亿元。

从上图可以看到,受经济压力影响,2018年旅游人次增速有所放缓,如果增设春秋假,那旅游经济将会得到极大刺激,预估会带动好几个百分点。

但对于贫穷家庭来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压力。

3、如果考虑到五一、十一本就拥挤的交通状况来看,有意将春秋假与这两个假期岔开的话,那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者说分散五一与十一的全社会的出行压力。

4、刺激经济消费。

每次放假,都是一次消费盛宴。中小学一旦增设春秋假,必定会带动旅游业的经济和出行经济,高铁、火车、动车、航空运输、长途客运车等各种交通出行,都将从中获利。

此外,两个长假还会刺激一波购物和娱乐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这或许就是管理层增设春秋假的目的之一。

增设春秋假,让中小学生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去旅游、增长见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两个长假能真真切切带动消费经济,拉动GDP增长。

2019年我国前三季度GDP,已经滑落至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也滑至低位。

而另一方面,CPI在猪肉带动下,已经破“3”,房价又在高位,这种背景下,管理层又很难通过降息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发展。

那就只能从刺激消费和加大固定投资两个方面来想办法。

君不见,今年的基建投资较往年,力度大了很多。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投资规模较2018年同期大幅增长,前三季度投资规模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6倍、2.0倍和2.4倍。

截至2019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已公布21个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获批信息,项目投资总额超7520亿元,涉及内蒙古、江苏、陕西和湖北等十八个省份。

消费方面,管理层也在想办法刺激,最明显的举动,就是放松了部分城市的汽车限购。

目前,全国有8个城市进行了汽车限购,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石家庄、贵阳。截止到目前,广州、深圳、贵阳已经放松了汽车限购。

放松汽车限购的目的,就是为了刺激冷却的汽车消费市场,带动经济。

而给中小学增设春秋假,则可以持续有效地刺激出行、旅游和消费市场经济,带动GDP发展。

既满足了全社会的旅游需求,又能带动经济发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