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中的“龍肉”原來指的是這種肉!

中國的吃貨界有一句名言“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大家都熟知,暫且不表。但龍肉是什麼?可是爭議多多:首先,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寓意皇權、尊貴。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龍肉可吃。然而,在很多的釋義中,把所謂“飛龍肉”比作龍肉。大興安嶺一帶有一種飛禽叫做花尾榛雞,俗稱飛龍鳥,不大,和鴿子差不多大小,但是它的頸骨長而彎曲,猶如龍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鱗,就象龍爪一般,故取名“飛龍鳥”。飛龍鳥是滿族進關以後作為一種食材才為人所知,其歷史甚短,不足以進諺。

其實,真正的“龍肉”古已有之,據成書於公元前11世紀史書《逸周書·克殷》記載:3000年前的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辛(商紂王)就高築“鹿臺”,豢養斑龍(梅花鹿)數以千計。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大敗商紂後,以“斑龍宴”(全鹿席)大饗全體文臣武將,因此,斑龍宴又有天子宴之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說的就是:天子吃龍肉,下民吃驢肉。

斑龍,就是梅花鹿的古時別稱:《埤雅》雲∶鹿乃仙獸,自能樂性。《乾寧記》雲:“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列仙傳》說:“蘇耽與眾兒俱戲獵,常騎鹿,形雖如常鹿,遇險絕之地能超越。眾兒問曰:何得此鹿異常鹿耶?答曰:龍也。”故此,鹿又有斑龍之名。

鹿亦全身是寶。《神農本草經》中,把鹿皮膠“白膠”列為上品,“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久服輕身延年。”《澹寮方》、《本草綱目》等中國經典古中藥中更有“斑龍丸”“補腎斑龍片”等名方名藥。古詩有云:“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慢說;唯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詩中所謂“斑龍頂上珠”指的就是鹿茸,意思是說,人的精力消耗過度,用丹藥治療效果緩慢,只有用鹿頭上的嫩角才能補虛療體。而鹿肉、鹿茸、鹿胎、鹿血、鹿精、鹿骨、鹿筋、鹿鞭、鹿髓、鹿腦等全身各個部位入食入藥,皆為上品。

漲知識:“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中的“龍肉”原來指的是這種肉!

漲知識:“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中的“龍肉”原來指的是這種肉!

漲知識:“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中的“龍肉”原來指的是這種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