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1949年3月,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勝利在即,中央轉進中原之際,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領導集體就開始考慮國都選址的問題。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


在此之前,1948年9月西柏坡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在1949年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併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至於地點,可能在哈爾濱或者華北。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當時被譽為“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


這是因為當年的哈爾濱是北方的一個大城市,經濟和工業都很發達,也是東北局的駐地,從地理上看,它的位置靠近蘇聯,也方便我們接受來自蘇聯方面的援助。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哈爾濱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哈爾濱


而就在這時,東北戰局發生了劇變,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搶佔了交通要道。面對此種情況,毛澤東果斷決定,黨中央不再遷往東北。

到了1949年,解放戰爭局勢日趨明朗,各地革命領導成員及一些民主人士陸續為首都選址建言獻策,選址決定也又一次產生了變化。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1947年的東北國軍


在這些人中,就有王稼祥先生及其夫人朱仲麗。作為新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王稼祥對新中國首都選址的決定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王稼祥及朱仲麗


在聊起戰後相關事宜時,主席認為西安,開封,洛陽,南京,北平等幾個歷史上比較輝煌的城市都有可能成為新中國首都,希望王稼祥能為首都選址提供一些建議。

王稼祥首先否定了在南京建都的想法,因為南京雖是一塊風水寶地,但歷史上在這裡建都的政權都很短命的。拋開歷史宿命論而言,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依當時的國際局勢看這是一個較為致命的缺陷。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南京國民政府


而說起西安,王稼祥也認為這裡不是一個優秀的選擇,因為隨著全中國的逐步解放,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越來越靠近東部沿海地帶了,西安並不適合。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民國時期的西安


而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等古都經濟落後,而且這種局面不是短期內所能改觀的,加之交通以及黃河的水患等問題,也失去了作為京都的地位。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民國時期的洛陽鳥瞰圖


那麼哪裡可以定為首都呢?

王稼祥直指北平。北平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又鄰近蘇聯和蒙古,無戰爭之憂。此外,北平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於接受。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北平


毛澤東表示贊成,他說:“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北平


3月中旬,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平。北平開始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解放軍進入北平


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開了新中國的第一次盛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綜合考慮其歷史、政治和國際背景的情況後,會議討論審議了關於擬定北平為國都的意見,進行民主表決,最終通過法律程序確定新中國的首都設在北平,並自當天起正式將北平改為北京。


解放後曾考慮定都這幾個城市,為什麼最終首都選址北京?

1949年新政協籌備會常委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