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尤其是谍战剧,会出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

间谍”。所谓间谍,就是本部或本国安插在敌方的我方人员。那么,“双重间谍”又是什么呢?


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双面间谍”的解释


“双面间谍”又称“双重间谍”。是同时受雇于两个情报间谍组织,并为两个组织“服务”的间谍,双面间谍要背叛原来受雇的情报机关,为敌方服务并且要得到原机关的信任的间谍人员,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双面间谍。通过双面间谍,反情报机关巧妙地将真实情报与误导性情报混在一起,或者是直接的假情报,由双重间谍提供给对方,以误导对方,并对己方做出有利的决策。


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苏联的“双面间谍”


苏联的双面间谍在十月革命后就有了。那时候叫做“契卡”,负责情报工作。在1922年苏联成立后,设立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负责情报及安全工作。


二战时期的苏联“双面间谍”


“二战”期间,苏联致力于发展双面间谍,向敌方传递假情报,用来迷惑对手。比如,苏军战士茹科夫在被德军俘虏后被策反返回苏军部队,但他并没有听从德军的命令,相反他向苏军领导做了坦白交代,苏联的情报部门将茹科夫发展成双面间谍,向舒尔茨谍报小组提供苏军的假情报,并且搜集更详细的情报。

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冷战时期”苏联的间谍部门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世界霸权。主要形式就是军备竞赛,美苏两国有了氢弹、核武器、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间谍战在这一时期也异常盛行,双面间谍甚至是三面间谍的情况层出不穷。

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二战”后,苏联设立了单独的机构来管理双面间谍。冷战初期,赫鲁晓夫上台。并于1954年成立了世界“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克格勃承担了传统的国内安全和反间谍职能,70年代后期,克格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为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服务。


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德国分裂后,东德和西德成为美苏分别安插间谍的前线。比如西德情报局中苏联安插的“鼹鼠”,他们在东德与西德的对抗中起了很大作用,保证了东德情报机关免遭西德情报局的渗透。克格勃除了在日常谍报工作中物色双面间谍,也进行过很多发展双面间谍的计划。在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世界霸权的大背景下,当时克格勃中的一位情报人员这样说道:“我和我的同事最关心的,是如何在美国人中物色间谍,以及如何破坏美国的利益。我想我们的对手所做的事情也是一样的。”双方并不了解对方真正的军事战略意图,这说明在美苏斗争的核心地带“冷战”,而在一些边缘地带进行“热战”,双方都在猜测对方下一步将在哪里采取行动。而双方都想潜入对方内部,窃取对手的核心战略信息。而冷战时期与克格勃针锋相对的美国国家安全机构中情局,对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获取情报或反情报的行动。
发展双面间谍本身比直接派遣间谍有优势,派遣间谍这种方式的时效性和效用都不如直接策反对方内部人员为我所用更为快速和更具价值。双面间谍虽然对间谍自身心理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但确实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特别是处于对方核心领导位置的间谍人员。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克格勃会冒险在冷战时期不留余力地招募中情局的工作人员,甚至是总统身边的人员。

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普京曾是克格勃特工


“双面间谍”的产生因素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报部门的招募。比如苏联赫赫有名的“剑桥五君子”。

第二个是谍报人员自身的动摇。某些情报人员得不到重视,对上司不满。于是萌生了向对方靠拢的想法。比如同样是“世界四大间谍组织”的中情局情报员爱·霍华德就是对上司心存埋怨,才自愿成为苏联在中情局的“鼹鼠”;被金钱迷惑的阿尔德姆斯·艾姆斯原是克格勃的特工,最后他承认“金钱起了一定的作用”

冷战时期“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克格勃如何培养“双面间谍”



总结


克格勃进行反间谍工作的项目之一,是发现潜伏在苏联的西方国家间谍,破坏其行动。克格勃机构设置中将反间谍部门设置得非常细致明确,可见克格勃对于机构本身的纯洁性十分重视。
其实,间谍本身就是国家间或团体间存在隔膜、互不信任的产物。但在当今这个仍旧以各自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时代,国家安全机构有必要大力加强反间谍法律机制建设,同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反间谍战正成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全球性持久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