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一座黄金台,几许魂梦牵?

但凡是个文人,内心都有一个“士子梦”,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建功立业,成为他们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一旦梦想得逞,便会鞠躬尽瘁,才洒朝堂;一旦中途受阻,便会牢骚满纸,以泄怨尤。所以中国的文学在入世的豪情万丈与出世的孤心寄月里此消彼长,共同携手构筑起了一个跌宕起伏而又丰富多彩的精神画卷。诗词尤甚。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得志与不得志,在诗词的天地里都能找到知己,这是它的魅力,也是数千年来不变的根。题材在变,体裁在变,但情感始终如此,所以诗词能跨越千年,每每都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当孤单时,会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聚餐时“酒逢知己千杯少”常挂嘴边;出游在外,想家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萦绕脑海,登高则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干云,游春则有“绿杨烟外晓寒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闹欢喜。这些诗,写出了我们此时的心境,而且妥帖圆润,竟没有一丝牵强。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而燕昭王也是在这种情形下,不时地被诗人们拉去笔端客串,一不受领导们重视,就开始发牢骚。尽管燕昭王是他们笔下对话的配角,也架不住剧本多啊!“才出伯玉门,又入太白府”成为常态,不信你看:

一提起燕昭王,首推陈子昂,他曾做一首五言古诗《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还有他最出名的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他这边刚发完牢骚,李白就在他自传体长诗里发出:“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的呐喊。一不开心,就再写“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高适也不甘落后,“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不只是他们,前有鲍照的“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后有柳宗元的“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杨巨源的“六国唯求客,千金遂筑台”;罗隐的“浮世近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乃至宋元明清各代都大有其人,如范成大“故人客馆中天开,非君谁上黄金台?”;汪元量的“燕昭筑台金满地,郭隗登台多意”, 陈子龙 “秋风瑟瑟黄云堆,我亦振驾燕昭台”,可谓不胜枚举。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在战国时期,比燕昭王牛气的大有人在,为何他被屡屡念起?是因为他长得帅吗,是因为他会打仗吗,还是因为会写诗著文?答案都不是,因为他求贤若渴,连自比马骨头的人都膜拜,遇到良才岂非不重视?

据史记载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于是天下人都知道了,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诚然燕昭王确实很厉害,带领羸弱、混乱的燕国发奋图强,走向强盛,甚至一举打败强齐,报仇雪恨。但这些人真的是思念燕昭王吗?恐怕只是抒发一下渴望遇到明主的小心思。明着思贤王,其实是暗着在讽喻:我这么一老大个贤才,你不重用,你是不是老眼昏花、慧眼蒙尘呢?报国无门,发发牢骚,顺便算是投了个简历,冒个泡,能被当权者看到最好,从此平步青云,直入朝堂,尽忠为民,开始治国平天下,挺好;看不到也就罢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能发个朋友圈。


为何诗人独爱燕昭王,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你觉得呢?在此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