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20世紀的三大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雨果

《月牙兒》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我”和母親在悲苦的命運中苦苦掙扎,最終也未能逃出命運的魔掌,雙雙淪為暗娼的故事。

故事人物命運很悽苦,讀來令人沉悶。女性本是柔弱群體,又在那個動盪而黑暗的年月,為了苟且的活著,不得不使出全身力氣,毫無尊嚴的生存,在無依無靠中,只能步入風塵,走向墜落,內心的善良,骨子裡的堅韌,卻被這冰冷的現實擊的粉碎,又重新塑造出一個麻木、冷漠的靈魂。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01

現實的逼迫,在困苦中掙扎,最終不得不走向沉淪

人的生命卑微如蟻,怎麼能抵禦現實狂風暴雨式的摧殘,縱使善良、堅強、激情,可面對無情無義的社會,最終結果是螳臂當車的悲劇。

1.“我”本善良,奈何命運不濟

伴隨著歪在天邊、孤獨無依的月牙兒,一位7歲的小女孩,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也就是小說的主人公“我”。那時,“我”對人生還沒有理解,可是不幸的命運已經惡魔一般伸出了鋒利的魔爪,父親死去,幼稚的“我”並不懂得這將意味著什麼。

祭墳的那天,落日黃昏,晚風悽悽,母親悲痛的哭倒在爸爸的墳前,“我”只為媽媽哭得可憐而落淚,過去拉住媽媽的手,天真善良的“我”,心中只有對媽媽的愛戀,根本不曉得媽媽的痛苦。可殘酷的生活已像只猛虎,張著血盆大口,虎視眈眈,向她們母女逼來,要活就要吃飯,幼小的“我”不得不為生活奔波。

“剛八歲,我已經學會了去當東西”,家中可當的東西只剩下了一面鏡子,可當“我”小心翼翼捧著跑到當鋪時,當鋪卻不要它。她把鏡子摟在胸前拼命地跑回家,“媽媽哭了,因為家裡再也找不到第二件可當的東西了。這時“我”幼小的心裡才感受到家境的貧困與生活的艱辛。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母親在第二個男人失蹤後,為了生計被迫做起了暗娼,“我”不理解媽媽,甚至有些恨,更不願向命運低頭 ,“我”懂得要保護自己,餓著肚子偷攢著媽媽給的點心錢,準備著以防萬一。

2.竭盡地去抗爭,仍然擺不掉命運的枷鎖

面對母親的墜落,“我”的內心是矛盾的,感到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街頭。“事情不容她想好,就變得更壞了”,擺在“我”面前的路只有兩條,一條是母親的路,另一條是母女分開各走各的。“我”並不懦弱,勇敢地同命運抗衡,選擇了後一條路。

雖然前期得到了校長的同情和幫助,可是校長換人後,“我”的生活又沒著落,甚至生活還不如一條狗。

“還不如一人條狗,狗有個地方便可躺下睡,街上不准我躺著……人可以不如狗。”

但“我”還是不甘心自己的命運,依然夢想著自食其力的生活,可結果也依然是抱著希望去,帶著塵土回來。現實的無情,讓“我”認識到“錢比媽媽更狠”。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3.在絕望中墮落,在沉淪中掙扎

無情的現實使“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了。“我不再為誰負什麼道德責任,我餓!”從此“我”走上了自己最厭惡的人生道路。

命運就像一葉小舟,在狂風驟雨中旋轉、顛簸,陣陣緊逼,儘管“我”咬緊牙關,但命運依然對“我”不依不撓,侵蝕那一點點的立足之地,最終生命的小船被掀翻。“我”自此變得冷酷、麻木,對惡運不再躲避。

一個本心善良的人,毀滅在殘酷的生活裡,然而“我”並沒有完全泯滅,做夢也在想過正常人的生活,“我愛活著而不應當這樣活著”。

“我”不甘心墮落,然而“我”的願望在這黑暗的社會里,只是個天真的夢。最終生活把“我”逼得無立錐之地,“我”寧願去蹲監獄,也不願被新官虛偽的道德感化,因為這個世界到哪都一樣,已沒有一個可以容身的地方。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02

舊時代窮苦的女性,永遠擺脫不掉輪迴的宿命

現實如同黑暗的監獄,“我”在希望中抗爭,在絕望中掙扎,無奈、現實的生活,已冷冰到極點,一切都是徒勞,只能在沉淪中苟活於世,這是時代的宿命。

1.社會黑暗和生活的窮困,把命運推進了冷漠無情的陰暗裡。

小說創作於舊中國的20 世紀 30 年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貧富差別越拉越大,城市表面上歌舞昇平,其實市場早已蕭條,工人失業,整個社會充滿肅殺之氣,窮人的命如草芥,象徵人的尊嚴早已蕩然無存。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老百姓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為這張嘴,我們得把其餘的一切的東西都賣了”。當窮人明白這個的道理後,他們可以選擇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靠苦力維持基本的生存,否則就是選擇一些社會低層的暗職業。

對於一個無所依靠的女性來說,生活的壓力迫使“我”選擇了出賣自己肉體的行當,賣淫現象正是底層人民求生無路和有產者道德敗落的畸形產物。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社會已淪落得讓窮人無法生存的地步,“熬”成了她們命運的代名詞,在這暗無天日裡,連神明也在劫難逃。

2. 性格上的缺陷,讓悽慘的命運增加了沉重的砝碼。

縱觀整部小說,不管是“我”還是“母親”,她們都在陷入黑暗前苦苦掙扎。

她們也努力地為自己謀過出路,可光明究竟在哪裡,明明覺得光明就在自己的眼前,可卻又那麼遙不可及。最終的沉淪究竟怪誰?是自己的抗爭力量太薄弱,還是怪社會的黑暗?

母親的兩次改嫁,最後淪落成暗娼,在“我”幼小的的心靈裡留下了陰影。但“我”從對母親的厭惡到理解,又到跟隨,最後甘願步入風塵,其間遭受到的困苦和絕望,更讓我們瞭解到低層民眾,特別是女性,為了生存,不惜出賣自己靈魂和肉體的悲哀。

從妓是她們的唯一出路,其根源當然是現實社會的黑暗,可是,跟她們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而“我”的性格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地走向滅亡。

愛慕虛榮,讓她失了身,也失了魂。面對校長侄子的誘騙,明知是個坑,但“我”還是跳進去,成了這個男人的小三。她恨這個男人,但又離不開他,她恨那些漂亮的衣服,但又捨不得脫去,在沉淪中糾結,最終敗給了現實,成了她人生的轉折點,最終把她帶入她母親走過的路。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3.女性的時代悲劇,反映出整個社會的悲劇

無論是《月牙兒》中的“我”,還是《駱駝祥子》裡的小福子,她們是舊時代窮苦女人的縮影。男人可以出賣勞力,可貧窮女人就只能出賣肉體,飢餓剝奪了窮人幸福生活的權利。

在金錢和權勢稱霸的世界裡,貧窮是會傳染的,有著窮人和女人雙重身份的母女,無論如何要強、努力,都無法養活自己和家人,只能任憑命運的擺佈,社會給予她們的唯一活路,就是從靈魂到肉體的蹂躪與糟蹋。

社會將她們推向墮落,推向滅亡,註定她們不可改變的悲劇命運,她們的遭遇是時代的悲哀,是整個舊社會的悲劇。

可想而知,當時民國時期的社會慌亂到什麼程度,老舍先生藉此也是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和控訴,另一方面也祈求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03

象徵希望與溫柔的月牙兒,卻在時代的映射下發出淒冷的光

月亮本無情,是人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賦予他純真的感情,成為人們希望、柔美、慈愛的感情依託。在小說中,曾多次出現“月牙兒”這一特殊意象,都與“我”的命運密切相連。

1.年少無知時的月牙兒,是“我”的安慰和寄託

小時候的“我”天真、可愛、孤獨,將“月牙兒”視為唯一能給自己帶來安慰的依託。因為小的原因,並沒有感知到生活的艱辛,和生命的悲慘,對自己的遭遇沒有更多的認知。

“我”第一次感覺月牙兒是冷的,那是因為飢寒交迫和失去父親氛圍裡,無人關照,在父親的墳頭,看到母親的哭泣,“我”的冷和月牙兒發出的一道冷光融為一體。

母親的再婚,“我 ”已經有了比較美好的生活,有吃有喝 甚至可以上學唸書,此時的“我”似乎不再需要“月牙兒”的陪伴和安慰了。

可是當新爸失蹤後,“我”看到了月牙兒,覺得那是“沒什麼”,仰賴掛在灰藍色天空,“它只能亮一會兒,而黑暗是無限的”。

月牙兒的形象是“我”內心的真實感受,此時,“我” 和月牙兒一樣是孤獨的,但“我”仍與命運鬥爭,不失人的尊嚴。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2.與命運抗爭時的月牙兒,將希望演變成失望,最終絕望

決定靠自己掙飯吃的“我”認為通過努力一定能養活自己,“我”終於走在院中,看出了“月牙兒”的美麗之處,告訴自己這個“月牙兒”一定是希望的開始。

因希望而失望的轉折,是校長侄子的誘騙,“我”的月亮被雲遮住,“失去了月牙兒,也失去了自己,和媽媽一樣了”。依靠男人生存,這是我最不願做的事情,沒成想命運還是被逼著走上了這條路。

“我”感覺有愧於月亮,“我早知道我沒希望,一點雲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

“我”徹底淪陷,不再追求體面的活著,不再為什麼道德負責,開始出賣自己。而“我”也看不到月牙兒了,黑暗矇蔽了“我”的心,烏雲也遮蓋了月牙兒,“我”與月牙兒都成了灰色的。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3.身陷囹圄時的月牙兒,陪伴“我”在無盡黑暗中孑孓

“監獄是一個讓人們相信人類沒有進步的好地方”,她認為外面的世界比這裡強不了多少,但在這裡卻意外看到多年不曾看到月牙兒。感受並看透了一切醜惡的她,在渡劫後開始逐漸清醒。這就是“我”與現實鬥爭,最終被黑暗吞噬的描述。

實際上“月牙兒”在這裡就是對 “我”的一種心理以及現實的一種形容,不止是一種陪伴和安慰,同時也是在對“我”之後的人生另一種敘述方式。

“月牙兒”對主人公的每個階段的寓意都是不一樣的,但結局卻是“我”和“月牙兒”一樣,最終陷入了黑暗中。

老舍《月牙兒》:冷月下的悽婉悲歌,衝不破的宿命圍城

四、結束語

老舍用《月牙兒》來描寫那個年代的無奈與沉淪,用悲劇說出了那個年代那些底層人物的痛苦。我們或唏噓不已,或為之感慨,或痛心,或嘲笑。但我們沒有身處那個時代,無法體會那種境遇,也就永遠不能理解她們那個最終的選擇。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見證著時代的印記,當我們抬頭看到一輪新月時,是否能想起那些至暗的時刻,是否能反思我們當下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