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月牙兒》:她孤清的一生,唯有月牙兒見證

文 | 臥貓

《月牙兒》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小說共分為四十三部分,每一部分都非常短,整部小說總字數大約為1.6萬字。

這是老舍先生的早期作品,發表於20世紀30年代。老舍先生在濟南齊魯大學做教師時,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大明湖》,講述在祖國被侵略的背景下,人民生活的悲苦。但書稿交到報刊即將發表時,恰逢“一·二八事變”,小說稿件在戰火中被焚燬,一部長篇鉅作未即問世,就已然化為灰燼。《大明湖》傾注了老舍先生的心血,也飽含了他對當下中國的複雜情感。小說可以被毀滅,但老舍先生的愛國情懷尚在,他對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和無奈難以釋懷,於是將這部分情感再次付諸筆端,寫下了這部短篇小說《月牙兒》。

《月牙兒》講述的是舊社會背景下,一名女子自童年失去父親後所經歷的種種悲苦。她七歲時父親離世,母親為拉扯她長大,被迫改嫁,後來淪為暗娼。在母親最後一次嫁人後,她開始了獨自生活。面對社會,她才慢慢明白了母親當初的選擇,對於母親所從事的暗娼活計,也開始從恥辱、抗拒漸漸轉變為理解、甚至最終屈服。她也成了一名暗娼,是窮和餓教會她明白,獨身窮苦的女人要想活下去,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小說寫盡了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一個女人想要活命的艱難。老舍先生從底層社會中從事不光彩職業的女性視角出發,讓我們看到了她們的無奈和悽慘。

《月牙兒》於1986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次年又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小說是以第一人稱來寫,沒有提及主人公的名字。在電影中,她叫月容。為方面敘述,後文將以電影中的名字作為對她的稱呼。

這部小說雖然很短,卻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老舍《月牙兒》:她孤清的一生,唯有月牙兒見證

一、孩子的苦無處訴,在孤獨中與月牙兒為伴

小說開篇從月容七歲時目睹父親死去那天講起。每每想起那天,悲傷早已麻木,她能記起的,就是當時天上的一彎月牙兒,發著冷清的光。

家中的庭院,有幾個人屋裡屋外的忙活著。小小的她,不甚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她只知道父親重病,家裡被一層悲傷籠罩。

月容一個人坐在院子裡,餓著肚子,沒有人管。慌亂、無助、恐懼,佔據著她小小的心。只能望著天上清冷的月牙兒出神,那一彎淺淺的金鉤兒,似乎是她孤獨的童年中唯一的伴兒。

屋裡傳來母親痛哭的聲音,她看到父親的身上蓋著白布,繼而被裝進四處都是縫子的薄板棺材裡。父親死了,可是她不懂為什麼家裡要亂成那個樣兒,在她童真的眼裡,似乎人們很不必要那麼忙亂,更沒必要那樣嚎叫。

母親哭著,她也哭著。母親哭的是丈夫,她哭的莫名其妙,最大的成分可能是為餓極了的肚子。

此後,她成了沒有父親的孩子。

後來有一天,天極冷,她陪母親去看父親的墳。母親趴在墳頭痛哭,她沒為父親流淚,但母親可憐的樣子讓她也跟著哭了,她拉起母親的手,“媽不哭!媽不哭!”

面對家庭的變故,和一個時常流淚的無助母親,她感到難過,卻只能沉默。從父親的墳到回家的路上,她趴在母親的肩頭,沉默地感受著一種孤清。她又看到那一彎清冷的月牙兒,那說不清道不明的心事,彷彿月牙兒都靜靜地看著,月牙兒是她孤獨童年的伴兒,她的一切它都懂。

在我們是孩子時,都不甚懂得大人的世界,不懂疾病和死亡。只能看到那真切的哭和笑,看到那一串串眼淚,由此來漸漸懂得人間悲喜。

在月容的童年裡,陪伴她的是孤獨和淒冷。七歲,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就已經失去了家庭的庇護,跟著母親過活,常常需要去跑當鋪,試圖用一面鏡子或其它什麼去換一碗粥喝。

月牙兒是她唯一的伴兒,在她小小的心朦朦朧朧感覺到悲苦的時候,一抬頭,似乎總能看見月牙兒,和父親離世的那天一樣的月牙兒。那月牙兒成了她生命裡的象徵,彷彿裝載了父親離開前的美好,也裝載了父親離世後的艱難。

沒有玩伴,沒有溫暖,她的悲喜皆無處可訴,唯有抬頭望一望月牙兒,給孤寂的心一點慰藉。

老舍《月牙兒》:她孤清的一生,唯有月牙兒見證

二、如果社會不容許女人有職業,那麼女人所有的理想和尊嚴就全是笑話

月容在母親艱難的供應下,讀完了小學。上學期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母親嫁了新的男人,頭上偶爾戴著一朵花,看上去很美,母親的美也帶給了她一種幸福。月容的學校並沒有花,可每當她想起那段時光,總會想起花來,想起那種快樂和幸福的感覺來。

然而好景不長,在她即將小學畢業的時候,繼父拋棄了她們母女,一聲不響地走了。又剩下母親一個人維持她們的生活,家裡的東西漸漸都進了當鋪,可還是沒有米下鍋。母親的臉上掛了笑,頭上戴了花,做起了暗娼。

幾乎與此同時,月容的同學們告訴她,誰畢業以後做了姨太太,誰做了娼妓。她陷入了對未來的恐懼中,懷疑母親費力供應自己上學,是不是就為了送她去做姨太太?

她開始怕母親,開始不願意回家,也怨恨她做暗娼,不明白她為什麼自甘墮落。

我心中的苦處假若可以用個形狀比喻起來,必是個月牙兒形的。它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著,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

母親的容貌近乎枯萎,她意識到自己很快就賺不來錢了,即使白給,也不見得再有人要她。她給月容擺出了兩條路,要麼替她去賣,掙錢養活她們倆,要麼自謀出路,母親則再找一個人嫁掉。

月容不肯自甘墮落,她在小學裡受的那幾年教育不容許她那樣選擇。好在她遇見了好心的校長,即使畢了業,也能允許她住在學校裡,管一日兩餐,條件是需要幫校長做些雜活。

就這樣,她和母親分開了。母親再一次嫁掉,而她開始自食其力。說是自食其力,其實根本賺不來什麼錢,不過不會餓死罷了。

可是命運不肯放過她,學校換了校長,她不能再住下去了。她要另找事做,來養活自己。她出去轉了整整兩天,卻發現連從前母親能找到的給別人洗臭襪子的活兒,她都找不到。

找不到事做就只能餓死,她絕望地發現母親是對的,做暗娼是獨身女人唯一的活路。

學校裡教給我的本事與道德都是笑話,都是吃飽了沒事時的玩藝。

月容終究還是走上了母親的老路。在那個年代,女人不被容許有正當職業,學校裡教出來的禮義廉恥都需要在填飽肚子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可是月容面臨的,是找不到活兒幹就只能餓死。

她徹底絕望了,然而在絕望裡又看到了希望的幻象。在她決定出賣肉體去換取活命的時候,她整個人反而鬆弛下來。抬頭看見了月牙兒,月牙兒一反從前清冷的樣子,變得溫柔。

她說這是希望的開始,可誰都知道,她走的是一條絕路,一條為尋找活路而鋪就的死路。更絕望的是,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老舍《月牙兒》:她孤清的一生,唯有月牙兒見證

三、為什麼人活著如此煎熬,卻還是拼命活著?

月容先後給人做外室、女招待,終究做起了暗娼。她學著跟三教九流的男人斡旋,開始抽菸喝酒,終究染上了病。偶爾讓自己吃點好的,或者裁一身好衣裳,給苦透了的人生加點色彩,可到頭來也不過是給自己添噁心。

就在她染了病準備等死的時候,母親出現在她的窗前。她的最後一任丈夫拋棄了她,母女又團聚了。

母親沒有給她安慰,不問她過得好不好,只關心她能掙多少錢。在她被男人蹂躪之後,去搶男人的皮包,追著醉鬼去扒下他的皮鞋。

她想制止母親,想說還不至於要這樣。可是又焉知不是自己還太天真?母親的樣子很可能就是她幾年後的樣子,想到這裡,她閉了嘴。母親完完全全站在了錢上,她遲早也一樣。

>什麼母女不母女,什麼體面不體面,錢是無情的。

漸漸的,她也到了賣不出去的年紀。母親勸她嫁人,可誰能要她呢?當她還在謀劃著下一個去找誰說一聲愛,嘗試是否能換取一場婚姻,巡警把她抓走了。

妓女納了捐,還能名正言順的做。她是暗娼,被送去了感化院。他們教育她自食其力必能換口飯吃,真是笑話!擦洗、煮飯、編織,她樣樣都會,如果真能換來飯,誰會願意扔了尊嚴去任人踐踏?

月容不服感化,被送進了監獄。她說,她願意活著,倘若出去能有個好地方的話。可是監獄究竟比外面差嗎?她覺得都是一個樣。她進到監獄,就不再打算出去了。

為什麼人活著如此煎熬,卻還是拼命活著?那只是因為還沒滅了希望。再苦的人,哪怕是浸在苦水裡,也願意睜著一雙苦眼,看看這世界終究會苦成什麼模樣。

可監獄讓月容死了心,死在哪裡都一樣。她的生活在一步一步的墮落中,終於走向了死亡。一場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死局的賭注,她的心裡其實是清楚結局的,卻還是存著那麼一丁點兒希望,不肯從最初就邁到結局上。

可希望還是破滅了,在獄裡的小窗前,她又看見了她唯一的朋友——月牙兒。月牙兒見證了她孤清的一生,她的生命像乾草,待在監獄裡,活著還是死了,都沒有任何分別了。

老舍《月牙兒》:她孤清的一生,唯有月牙兒見證

這就是小說《月牙兒》,描述了舊社會女性的悲苦生活,看得讓人心痛、絕望。每次讀那個年代的作品,都要感嘆現在這個時代真好!女性解放後,有了工作和收入,就不再需要把婚姻當作長期飯票,把自己當成貨品一般,去出售一個好價錢。

作為女人,首先要在物質上獨立,才能有資本去談尊嚴。而月容,肚子填不飽,生命危在旦夕,禮義廉恥於她來講,不就是笑話嗎?誰都不能去責怪她自甘墮落,生活把她逼到了牆角,除了孤注一擲,別無他法。

讀這部小說,品這個人物,總是忍不住想到張愛玲。張愛玲筆下盡是這般人物,盡是為錢去委曲求全的女性悲劇。而老舍先生則很少把視角放在女性角度去寫,而且短篇小說也很難將人物刻畫地讓人難忘。我想這部小說若是交給張愛玲,恐怕會多出很多細膩的褶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