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他,1.66米个头,眼镜片后面那双小而略显慈祥的目光中却透露出刚毅和坚定的神情。他就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4A病区主任李世平。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01医生世家的烈士孤儿立志继承父业

浪淘沙——宋▪杜安世又是春暮。落花飞絮。子规啼尽断肠声,秋千庭院,红旗彩索,淡烟疏雨。念念相思苦。黛眉长聚。碧1池惊散睡鸳鸯,当初容易分飞去。恨孤儿欢侣。


李世平出生在湖北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一个医生世家的大家庭里。祖父是中医,父亲也是中医后转为西医,在当地颇有名望。他父亲为民主党派人士,是历届县人大代表和人民委员,1958年曾作为卫生系统劳模,代表当地医卫部门参加国庆观礼活动。由于历史身份的原因,李世平父亲遭受不公正对待,下放农村“学习班”,后转入五七干校边劳动边担任校医工作。

李世平的母亲原来出身于大家闺秀,早在他父亲下放农村时不久由于担惊受怕而撒手人寰。

在李世平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李世平的父亲在一次出诊时,乘坐在手扶拖拉机牵引的车后座上,被一新手驾驶的大卡车从后部撞上......每谈到此时,李世平的眼圈就红了。

李世平的父亲就这样成了因公殉职的烈士,而李世平也因此成了烈士遗孤,从此,李世平由国家出资,他姑姑、叔叔及父老乡亲们抚养长大成人。出身医生世家的李世平,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刚高中毕业的他响应号召,主动选择了到基层去“吃苦锻炼”。开始时,他到水利工程采石场当搬运工。在1000多人一个营部里当搬运石头的普通一员。每天从早上6:00起床,到晚上10:00收工,累得他腰酸背痛。开始上工时由于没有经验,中午吃饭时,伙夫把米饭运来打一大碗就着咸菜萝卜豆腐干吃完了再想打第二碗饭时早就没饭了,以后他知道要先迅速吃完一小碗后,再打一大碗吃才能吃得饱。

就这样,他在工地上干了近一年时间,后营部的宣传干事被调走,营长和连队指导员在队员的档案里发现,原来他在学校里一直是宣传委员,就调他到营部替补上这份政工员的“美差”,吃饭可以吃小灶了,晚上睡觉也不必挤在半百人的大统铺了,他住进一个人的单间宿舍了。

02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争分夺秒勤学习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原貌(上世纪70~80年代)

1976年是个非常特殊的一年,神州大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到1976年12月,李世平如愿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深造。原来5年全日制医学专业本科学习压缩为3年半时间,偌大一个医疗系76级学员共有136人,分成4个班12个小组进行学习。

当时,全国有五大医学院最著名,北有协和,沈阳医学院,南有上医大,华中有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还有华西医学院。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前身,是上海同济医学堂,也即上海同济大学的前身,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大调整时,整体从上海搬迁至武汉。因此师资及设备力量雄厚。当时的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有外科学泰斗裘法祖教授、中科院院士、病理学专家武忠弼教授,生化学专家梁之燕教授等给李世平所在的医疗系授课,可谓名师出高徒。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 在校期间的李世平(前排右一)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 岁月如歌,李世平(中间)与同学们

李世平除了每天4~6个多小时要去上课,星期天也不休息地学习专业知识等。从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李世平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学校统一熄灯后有时还打着手电筒看书,校图书馆是他周末待得最多的地方。

难能可贵的是,李世平在大学里还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校报编辑等,一周一期的校刊,一周一期的学生会板报等他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到毕业前,要修完18门功课,每门功课百分制里平均分数90分以上几乎不可能,有位教授这样评价学习功课的难度。可是,李世平在毕业时就创造了这个“奇迹”——把各科目成绩不可能平均分破90分变成了平均分94.3分,尤其在解剖学和实验课,李世平为全系第一名,总分排在全大班136人中名列第二名。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 1978年武汉医学院赴武铁中心医院实习队,年轻的李世平(前排右二)

毕业分配时,李世平成了“抢手货”。

1978年全国评选“新长征突击手”,湖北地区要树立10个标兵。李世平主笔报道的有关金满文班长真人真事事迹从100多个院校选送的稿件中脱颖而出,被湖北省委宣传部选中,在当地报刊上全文发表,金班长也因此成为了1978年度新长征突击手。

因此,快毕业时,同济医科大学团委书记、院党委副书记何界生(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何耀榜之独生女)看中了李世平的文才,抢着要求李世平留校担任团委宣传委员。

而当时,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基础部也要李世平留下来担任讲师;院宣传部也要李世平留校工作。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 毕业证明

从1979年底,在毕业生等待分配期间,李世平先在何界生负责的院团委工作了近2个月,期间,父亲所在的医院院长二次找上门来,要求李世平回到那里继承父亲的事业,此时,李世平想到了父亲未竟的事业,想到党和政府抚养自己成人和上大学的恩情,毅然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1980年春节前,李世平把分配回孝感地区的毕业生名额让给同学,自己回到了父亲生前工作的单位——应城市人民医院。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世平

▲ 40周年校庆同学合影

03终身的选择——神经科

刚过一年即1981年,湖北省组建神经科作为未来的重点学科,而李世平幸运地被分配到第二批学员回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学习神经科。当时,应城市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副院长的心内科专家严汉润医生私下里对年轻的李世平说,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神经科学科还相当薄弱,各个地区/省、市一级都还没有设立神经科,国内神经科是个朝阳学科。因此,神经科才是他的第一选择。

李世平听后,欣然接受严主任的建议,满怀兴趣地又“回炉”学习去了,师从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刘锡民教授和和阮旭中教授。没想到这一脚踏上了神经科,以后成了李世平终身从事的专业了。

从医第一天起,李世平就立志要熟练掌握神经内科的一切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及时掌握当今国内外一切医学前沿知识和动态,凡一切国内开展的神经科新技术新业务,自己科室都要争取开展应用,要永远保持省内以及国内同级医院的领先水平。从医40年来,李世平始终不敢忘记“永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他先后脱产参加“心血管技术检测班”、“脑电图学习班”、“高级影像技术学习班“、“放射介入学习班”、“康复基础班”、量子自血回输治疗等培训课程学习,累计学时1年余;并进修中科院心理函授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