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評論我朋友圈”背後,是低到塵埃裡的關心與小心翼翼的打擾

最近“哪吒”特別火。

一個小夥伴看完,發了條朋友圈,抄了幾句電影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由我自己說了算。若命運不公,就與他鬥到底”,然後下面配了三張劇照。

結果他爸媽分別點贊,爸爸說:“敢於鬥爭,為你點贊”,媽媽說:“永遠支持!”

於是,大家又一次發現,“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爸媽”

“爸媽評論我朋友圈”背後,是低到塵埃裡的關心與小心翼翼的打擾

1

他們總能在最不合時宜的時候出現,寫出最土、最尬的評論。

要麼是你感嘆“也是醉了!”的時候,批評你:你喝酒幹嘛~

要麼是你拿出書本裝逼的時候,鼓勵你:我閨女,厲害了!

要麼是你寫網絡語的時候,提醒你:有兩個錯別字

或者在你糾結染髮顏色的時候,給你一句:黑色挺好的。

“爸媽評論我朋友圈”背後,是低到塵埃裡的關心與小心翼翼的打擾

你的每一條朋友圈,他們都會看,即便不評論,也點個贊。

有人毫不客氣地把這叫做:“刷存在感。”

對,他們說得對。就是“刷存在感”。為了在你每天排得滿滿的生活中,刷哪怕一秒鐘的存在感。

然後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地找到他們認為合適評論你的那些句子。

再小心翼翼地打給你。

土味情話可以流行,“藍瘦香菇”、“雨女無瓜”、“什麼亞子”這樣充滿地方口音的詞可以被滿屏使用;

來自爸媽的評論,卻永遠是不被接受的來自上個世紀的關心。

一條“爸媽評論我朋友圈?不存在的,我從來不對他們開放朋友圈”的留言,獲得了高票點贊。

2

曾幾何時,爸媽是不用那麼小心翼翼的。

你考試考得不好,你做錯了事,你丟了東西闖了禍,哪次不是擔心他們大發雷霆,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在你心目中,他們是大魔王。

你藉著做作業為名,偷偷看點書,看點電視都要躲著他們。

家裡的硝煙一大半是爸媽聯合起來對付你。

可是,你長大了,慢慢離開了家,離開了他們。

即使還住在一起,也有著心理的距離和鴻溝。

你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朋友。

爸媽在你生活中的位置,早已一退再退。

這退,他們退得既心甘情願,又情有不捨。

朋友曬過一張跟爸爸聊天的截圖。

一頁對話,時間跨了4天。

像複製黏貼一樣,

爸爸:回來吃飯嗎?兒子:不回

4天一模一樣的提問和回答。

到後面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發了朋友圈,配的文字是:要有這樣的兒子,我也想打死他。

“爸媽評論我朋友圈”背後,是低到塵埃裡的關心與小心翼翼的打擾

3

兩代人終究是不同的。

其實80後、90後,都很疼愛自己的父母。

但他們真的不愛說。

有朋友喜歡畫畫。每週都要去一間畫室學習。是那種基礎的,老少都收的畫室。

她媽知道了,也嚷著要去,跟她一起學。

雖然畫得很一般,但是她媽一次都不缺席,只要她去的那天,她媽一定去。

久而久之,她媽變成了那間畫室的明星學員,有了自己的一個圈子。雖然畫得還是不好,但是大家都很喜歡她。

而朋友則進步很快,那間畫室提供的基礎課很快就學完了,她想去其他更好的畫室看看。

但是因為她媽,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每次畫畫的時候,她媽都會跟她說很多話,比如,昨天買了條新裙子,又跟爸爸吵架了……

她說,“我媽肯定是跟不上新的畫室的進度的。她去了新的地方會沒有在這裡開心,所以算了,為了她我也不去了。”

而她媽,有一次跟畫室的其他朋友說,我一星期只有在這裡能見到女兒,平時她們都太忙了。

只要看到她,媽媽就很高興。只要媽媽高興,她也會很高興。

因為她懂她媽那種生怕打擾她,惹她不高興的關心,和一退再退,卻捨不得不去跟她沒話找話的小心翼翼。

還有誰像你的父母那樣小心照顧你的情緒呢?

4

當然,父母不會百分之一百正確。

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

原生家庭有對孩子最大的愛,也有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但如果你的父母是那種會笨拙地回你朋友圈的同款父母,會努力給你點贊,千方百計鼓勵你的父母;

會不厭其煩地問你回不回家吃飯,而不是問你什麼時候給錢的父母;

別嘲笑他們的土味回覆,也別把朋友圈向他們屏蔽,好嗎?

給他們一個刷存在感的機會,總有一天,你會理解,這些可笑的、老土的回覆背後,

那滿滿的愛。

“爸媽評論我朋友圈”背後,是低到塵埃裡的關心與小心翼翼的打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