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並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不是中國文字的源頭。甲骨文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成系統的文字體系''。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

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昨天在悟空問答裡面已經回答了古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我們的甲骨文跟楔形文字,包括後來的古埃及文字,瑪雅文字都屬於象形文字。也應該都是楔形文字的衍生和延續,是古人記錄重大事件的符號。

在甲骨文之前,我們的夏代應該也有自己的符號和文字,但是這些推斷在考古學嚴謹的科學態度面前,都需要一個個的證據鏈來證實。

一、為什麼說甲骨文是最美的文字?

甲骨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劃在龜甲和牛骨上面的文字,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符號,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寫法

甲骨文是中華八千年文明史的組成部分,是中華道統的文之一(巖壁圖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銘文、金文、木櫝竹簡大篆文、木櫝竹簡隸書文、木櫝竹簡小篆文、石刻文、漢隸書文、魏晉楷書文等)。

甲骨文的寫作特點是具有對稱、穩定的寫作格局。是目前我們中原漢文化中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它符合漢字的“六書”原則,具備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中文的寫作特點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為什麼說甲骨文是中華傳統的文字之一呢?因為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這與早期的符合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甲骨文已經系統的記載大事件和卜卦的過程,這是符號無法完成的,但是甲骨文的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幼稚,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有著一種懵懂幼稚的寫作線條,正因為如此,也才使得甲骨文具有另一種返璞歸真的創造美感。“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寫法對稱

二、甲骨文的發現

說起這個,還真有一個傳奇的故事。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王懿榮

王懿榮,字正儒,一字廉生,生於清道光二十五年農曆六月初八,酷愛研究金石文字學。祖父王兆琛,為經魁、二甲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山西巡撫。父親王祖源,拔貢,歷任兵部主事、員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為著名金石學家和收藏家。發現甲骨文那年王懿榮55歲,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他已著有金石文字方面著作,如《漢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殘稿》、《古泉精拓本》、《石渠瓦齋藏瓦》等共計30餘種。並與翁同龢、盛昱、張之洞、孫毓文、劉鶚等人討論金石文字之學通信達500餘封。並此時,王懿榮已三任國子監祭酒,時稱“太學師”。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家人從藥店抓回的中藥中有一味“龍骨”,上面帶有刻劃的符號和文字,引起了王懿榮的興趣,有著金石學家的背景和太學師的身份,他立刻將這種獸骨與漢文化早期的文明狀態進行了聯想,認為這是先古時期的一種文字符號,將這一種“龍骨”按照2兩銀子一塊的價格進行收購,收集了大約1500塊帶有文字的獸骨,王懿榮對“龍骨”進行了反覆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讓他很快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紋則是高溫灼燒所致。“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最後,王懿榮確認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號確屬一種文字,是我們祖先創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於篆籀的文字,即是早於先秦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這一發現使王懿榮驚喜不已,一掃連日疾病的陰霾。經過溯源,證明這些大多數都是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後來取名“甲骨文”。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王懿榮被臨時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臨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長嘆:“此天與我以死所也!”

下午城破時,他又組織團勇“以巷為戰,拒不投降”,無絲毫懼色,最後兵敗。率夫人謝雲鶴、兒媳張允淑投井壯烈殉國。

三、甲骨文的傳承

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

王懿榮殉國後,其收藏的甲骨也隨之流散各地。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其子為還舊債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於是在1902年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另外,劉鶚還從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那裡購得3000餘片甲骨,從友人方若那裡獲贈300餘片,又派兒子去河南購得1000餘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羅振玉的建議和幫助下,劉鶚於1903年11月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我今天也將自己收藏的這套六冊《鐵雲藏龜》送到西泠印社參加拍賣,他們建議我無底價的形式,可見目前市場的冷淡已經到了何等地步。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筆者自藏的《鐵雲藏龜》五月在西泠網拍無底價出售

此書從劉鶚所藏的甲骨中採用1058片,由羅振玉親自選拓,其中偽刻5片,自重3片,倒置12片,甲骨反面有字而未錄的有40片,骨臼有字而未錄的有4片,雖然如此,仍瑕不掩瑜。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繼羅振玉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號彥堂)、郭沫若(號鼎堂)並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其中以羅振玉年齡最長,接觸甲骨文也最早,而位列“四堂”之首。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四、甲骨文的未來發展。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現在我們已知的甲骨文有3000多個,還有一千多個文字並未得到解讀,如果您有這方面的才華,可以充分的展示一下,據說一個字是10萬元的獎勵哦。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參考書籍:

羅振玉:1914年編《殷虛書契考釋》

羅振玉:1916年編《殷虛書契待問編》

王襄:1920年《簠室殷契類纂》(天津博物院)

商承祚:1923年《殷虛文字類編》(決定不移軒自刻本)

最美的中國文字“甲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