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学的“殖民化”


  1

  数年前,有一次大规模质疑文坛的潮流。无论是外国的汉学家,还是国内的批评家、读者、文学青年,都一起批判当时文坛的各种现象,在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风潮过后,文坛依旧,没有什么改变。如果真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陆续有中国作协会员抄袭的事件,在一些文学论坛上被揭发出来,多少引起了已经沉寂的文坛,出现一丝丝死水微澜。此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了。而文坛例行的各种评奖、研讨会,再也引不起文学爱好者的兴趣,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被炒得火热的畅销书作家身上。

  其实“网络文学”的说法是误解的产物。因为在网络并未普及以前,只有那些进入“文坛”的人,才能在文学期刊杂志,即那些大大小小的作家协会的官方纸媒上发表文章。后来有了网络,出现了文学网站和BBS,发表文章的苛刻要求没有了。凡是写字的人,都有平等地发帖和回帖的权利了。因此,原来那些享有特权的作家,就不免划出一条界线来,称那些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为“网络文学”。在网络刚刚普及的世纪之交,网络文学的数量还不多,而且确实出现了一些“网络化”的特点,比如那些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只有经常上网的年轻人才懂得的语言。


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学的“殖民化”

白烨


  但后来上网写东西的人多起来,作品数量也大量增加。所谓的“网络文学”开始等同于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与传统纸媒文学的区别,只是载体不同而已。而且,同一部作品,完全可以同时出现在网络和杂志以及图书中。“网络文学”的提法,就更只有形式的意义了。但网络文学和纸媒文学之间,还是有实质区别的。因为纸媒文学,即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和图书上作品,几乎大部分都会被文坛认可。而网络文学,则大部分不会被文坛认可。所以,在如今的中国,被称为作家的大都是加入过中国各级作家协会,在官方文学杂志上发表一定数量作品的写作者。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网络作家,除了少数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在“文坛”看来只不过是“网络写手”而已。

  中国一位文坛名宿,曾说过一句名言,80后作家进入了市场,但没有进入文坛。言下之意就是说,不管这些80后作家在网络上的名气有多大,作品有多少人阅读,但没有加入“作协”,就不能被“文坛”正式认可。因此,充其量只能算是“写手”,难以进入文学殿堂。或许是因为说着无心,听者有意。一些80后作家在这几年,纷纷扬言自己不是“80后”,然后又积极加入作家协会,想以此修成正果。由此看来,尽管文坛的权威已大不如前,但吸引力还是很大的。究其原因,无非是进入“文坛”能给写作者带来诸多好处。在中国,作家协会虽然名义上是“民间组织”,但实际上无疑就是“文坛”的官方代言人。

  2

  仅有作协,还不足以支撑“文坛”,各级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杂志,是“文坛”的官方媒体。一个写作者是否进入“文坛”,并不在于你在网络上发表过多少作品,而在于有多少作品曾在官方杂志发表过。因此,即使你的书在市场上很畅销,但没有作品出现在这些期刊杂志上,只能算是一个“畅销作者”或“网络写手”。尚不能被“文坛”承认为一个“作家”。

  在中国,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不但出书难,发表难,赚钱难,成为一个作家更难。现实中,即使一个写作者在官方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作品,并且加入了作家协会,那也只不过是一个“准作家”而已。要想成为一个真正被文坛承认的“作家”,还需要被文学评论家认可。中国的文学评论界,由一些文坛作家和评论家组成。这个队伍中的大部分人,属于中国各大学中文系和相关研究机构,很多都是些知名的学者、教授。


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学的“殖民化”

韩寒


  相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评论家对一个作家作品的评价,对这个人在“文坛”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论图书的市场销售量和作者的知名度,一些80后作家并不比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没有评论家的抬举,即使进入了市场和大众视野,但也算不上进入“文坛”。相反,曾有一知名80后作家,因为素来有抄袭的名声,又没有加入过地方作协。但因一北大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力挺”,得以“破格”加入中国作协。由此可见,评论家对“文坛”的影响实是举足轻重。中国当今的“文坛”,其实不过是有组织的机构,即作协;官方的媒体,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权威的话语,文学评论界的声音。三者所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文化集团。

  自从新世纪以来,80后写作者和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此之前,一个写作者从作品正式发表到评论界的认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但是网络的普及让每个写作者,都获得了公开发表自己作品和获得读者认可的机会和权利。这对于以前完全经过杂志编辑认可,才能发表作品;通过报刊图书,才能被读者阅读;只有通过评论界,才能得到认可的“文坛”模式来说,是一种文学空间的巨大扩展。在以前的僵化模式下,不知道多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埋没。

  “文坛”本身虽然具有一定开放性,那却有很多隐藏的“潜规则”。而一旦文坛在发展中进入某个不良的时期,被一群水平有限、狭隘自私的作家和一批不学无术、沽名钓誉的评论家所把持,那么就会变得日益保守和封闭。他们为了保持既得利益和地位,不免会排斥和打击那些比他们优秀的作者,拒绝他们的作品进入“文坛”。而这会导致一种文坛主流作家素质,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使文坛变得日益保守、封闭,最后是腐朽。以致再也没有勇气和能力接受任何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进入。中国文坛出现这种情况,一次是在清末民初的20世纪10年代末,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后一次是由于商品经济大潮,导致中国“人文精神危机”之后出现的。一些作家难以抵挡市场和金钱的诱惑,纷纷进行商业化写作。作家整体素质日益滑坡,主流文坛就此严重衰落下去。

  3

  新世纪之后,随着80后作家和网络文学的出现。主流文坛话语空间逐渐收缩,权威性不断遭到质疑。为了保持其自身的原有优势,主流文坛只能采取保守的封闭策略,将大批青年文学创作者拒之“文坛”之外。但随着80后作家作品大量占领图书市场,传统官方纸媒杂志的严重不景气,以及文学读者群向通俗文学的转移。“文坛”本身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也随之减弱,越来越多的青年文学创作者和“文坛”外高手,开始对“文坛”的旧有权威不以为然。在此期间,尽管一些传统作家曾试图进入网络,但经过一段时间“试水”之后,大多数人由于无法习惯网络的规则而“上岸”。

  网络文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形成了与传统“文坛”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很多青年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对于传统作家所书写的题材和内容难以产生共鸣。网络打开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在他们看来完全脱离时代,缺乏阅读价值。虽然网络文学由于发表的自由度高,作品水平显得参差不齐,但仍然有一部分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涌现出来。真正有实力的作者,有可能获得相对固定的网络读者群,并在相互交流和吸引中,形成某些非正式的团体。当他们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就会谋求自身的文学话语权。


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学的“殖民化”

陶东风


  在网络文学不断发展和成长壮大的今天,原来体制化的“文坛”虽然仍然占据着主流的地位,但其“合法性”的危机却日益严重。为了克服这种因网络文学和消费文化冲击而出现的危机,主流文坛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利用尚未失去的那些优势,以“合作”的方式向网络文学渗透。并积极地吸纳网络文学中的新生力量,扩充因日益老龄化、狭隘化和封闭化而逐渐缩小的文学阵地。一方面,作协通过与一些大型网站联合举行文学大赛等活动,来渗透自身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打破以前的严格规定,允许“网络写手”在未出版传统纸媒作品的情况下加入作协。但实际上,主流文坛的这些措施,反而让自身仅余的权威性丧失殆尽。

  传统作家和批评家一直以严肃文学的正统自居,而一旦与大型文学网站合作,在评奖的过程中,面对的却是武侠、玄幻、职场、宫闱、悬疑、穿越等“非严肃”的文学作品。他们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批评标准,去迎合媒体炒作和大众消费的标准,从而导致权威批评话语的自我解构。而作协以放低门槛的方式来吸引网络写手的措施,同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策略的失误在于,其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对“网络写手”居高临下的歧视态度。从而让网络写手对作协更加不信任,甚至是彻底地失望。

  4

  经过“新时期”之后近三十年的发展,主流文坛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90年代商品大潮冲击下,文学出版的大众消费化,精英知识分子边缘化和世纪初信息网络普及化,文学书写和表达方式的自由多元化,使其原来“垄断”发表和出版的优势逐渐消失。而学院式和官方化的正统文学批评,受到媒体炒作、酷评、以及借助网络博客而兴起的民间话语冲击。进而成为一种自言自语的封闭独白,影响力难以波及大众读者。

  中国的主流文坛如果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么随着其“合法化”危机将日益严重,被彻底的边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中国20世纪后半叶所形成的“一体化”文学,在21世纪新的时代语境下,已经逐渐走向解体。同时,代之而起的却是以信息化、大众化、消费化为特征的“网络文学”。就目前的网络文学来看,其积极的方面在于,以多元、自由、开放的方式,消解了官方体制化的“一体化”文学模式,创造出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空间。但消极的方面在于,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之后,网络文学正在朝着一种以制造读者消费欲望的消费化、快餐化、媚俗化的方向发展。本来就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质量正在急速的下滑,这主要是商业资本介入和操控的结果。


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学的“殖民化”

萧鼎


  虽然中国文学的通俗化和消费化倾向,在90年代就开始了,但由于作者发表的作品渠道,仍以报刊杂志为主,作者和作品资源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不对称的限制。而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出现,为商业资本轻而易举地提供了巨大的作品资源。一些大型的文学网站,逐渐地成为大众消费文学作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大批网络写手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放弃自己原来的自由写作态度,在文化消费市场规则的引导下,成为大型文学网站的“专职写手”。为满足和迎合大众读者的消遣欲望,制造各种千奇百怪的类型小说。武侠、玄幻、宫闱、穿越、悬疑、盗墓等通俗题材的作品,被大量地生产出来。并在商家和媒体的炒作包装中,以“畅销书”的方式占领读者市场。而以炒作和宣传来制造“畅销书”的过程本身,又同时在以打造文化“时尚”和“潮流”的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的读者。“网络文学”在商业资本的运作和媒体的炒作包装中,已经陷入了一种严重的“格式化”之中。本来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话语空间,在文化消费产业的“格式化”过程中,已经被严重地扭曲和压缩。

  由于现在大多数的文学网站都已经被“格式化”,而尚未被“格式化”的文学网站又很难发展下去。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经过现在几个大型文学网站的竞争和整合,大多数的文学网站将会消失。而网络文学将会被一个或几个大型网站所“垄断”。如此一来,中国文学将在近半个世纪的“一体化”官方体制状态解体后,又迅速地进入到被商业资本运作完全操纵的“格式化”时代。这对于真正关心中国文学和文化未来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意味着又一场“人文精神”危机。

  5

  我们今天,正在面临着中国文学的又一次被“殖民化”。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危机以来,商品拜物意识和拜金主义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消费大众的头脑之中。在我们所生活的全球化、消费化、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文学的书写,还是表达方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文学由口头到书写,由手写到印刷之后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这对于爱好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

  就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来说,虽然以作协为代表的主流文坛已经衰落,但由于其长期垄断各种文化资源,其维持“一体化”的力量在短期之内还不会消失。而在其彻底地腐朽并瓦解之前,仍然是中国文学多元自由发展的严重障碍。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学”,正在被文化消费市场严重地“格式化”,对于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我们所倡导的新千年文学,在这种严重的文学危机时刻,要严格坚守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文学”方向和人文主义精神。坚决抵制主流文坛的吸纳收编和消费文学的利益诱惑,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崇高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