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年夜飯,應該是這樣子

理想的年夜飯,應該是這樣子

15歲的時候,我在校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嘲笑自己的親戚:每年過年,他們走門串戶拎的東西很少是自己精心挑選的“禮物”,大部分都是在副食店買的中低檔價位的產品,今天回過頭去看,依然覺得毫無誠意:不知名品牌的餅乾、牛奶,不健康的調製乳飲品、各種賣相不咋樣的水果……大家也不是沒眼光,只是捨不得花錢。收到東西的人也不傻,自己不想要,第二天走親戚就順到別家去了,如此循環往復,你會發現初一時在大姨家看到的某個“大禮包”,初七可能就出現在小叔家裡。

大概從那個時候起,我就不喜歡過年了。(我對虛情假意的厭惡真的是天生的)

小時候過年要把爸爸的六兄妹挨個走一遍,走完年就過完了,上班族很快發現自己好像都沒有“休息”,於是就改為每年走三戶,留點時間給自己——我們家對傳統沒有執念,更在意個人的感受,這一點勝過了很多中國人。但還是覺得累,就改成了去外面的農家樂或餐廳聚會,都不在家裡吭哧吭哧做菜了。

於是我就更對新年無感、對年夜飯無感了。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在極其有限的關於兒時新年的記憶裡,印象最深的,幾乎都跟吃有關:記得父母提前一晚上燉肉、洗菜、熬銀耳湯忙忙碌碌的身影,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銀耳要小火熬一晚才最好喝,成年後在酒店吃到脆如木耳的銀耳湯,我是又難過又無奈;香腸臘肉就掛在陽臺衣架上,我媽踩在凳子上,拿著菜刀割下來需要的部分,剩下的繼續掛著風乾;簡陋的廚房裡堆滿了食材和鍋碗瓢盆,通常大家已經快吃完了,主廚(在我家那一天當然就是我爸媽)還在監督著最後一道湯。

而我盡顧著吃瓜子、吃甘蔗、吃橘子、玩炮仗……然後跟親戚們一同上桌,我那個時候從來沒有想過:兩三桌人、每桌12道菜煎炸燉煮齊全、廚房那麼簡陋,父母是如何做到的?

我爸可不像我進過那麼多專業的後廚,他的朋友裡也沒有廚師,可是好像他天生就會做粉蒸肉、糖醋魚、小酥肉、肉包子……我媽呢,直到現在還時不時在我做飯的時候提點我:這道菜不用放生薑!你這樣切不對啊一會兒煮不耙(軟)……有段子說,四川人個個都是大廚,這句話在80後90後身上不完全成立,但是對於上一輩人來說,基本屬實。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修建於1936年的院子,八仙桌,長條凳,回到老四川的光景

一個月前,我在宜賓市筠連縣沐愛鎮參加了一場壩壩宴,“壩壩”在四川話裡指房前的院子或開闊平地,“壩壩宴”就是擺在露天場所的宴席。四川地處盆地,很少有大風,冬天通常室外比室內氣溫高,這是可以在戶外擺桌子吃飯的環境條件;壩壩宴之所以流行,因為其不限制地點,除了院子,附近田間地頭剷剷平,擺上桌子凳子就可以開吃,因此也叫“田席”。四川、貴州、雲南、廣東、福建、河南、安徽等地農村都有這樣的形式。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四川壩壩宴的不同之處在於菜品的“川味”:雖然在農村,食材不可能高大上,以雞鴨魚肉為主,但是花樣非常多。常見的比如鹹燒白、粉蒸肉、甜燒白、焦皮肘子(統稱“四道皮”)、燉酥肉、扣雞、扣鴨、清燉雞鴨,這些蒸燉菜可提前做好,上菜非常快,適合農村席桌多的場景,因此也有人將田席稱為“三蒸九扣”,三、九當然都是虛指。另外還有豆瓣魚、紅燒肘子、糖醋排骨、熱窩雞、醬燒鴨條等熱菜。

傳統的田席環節,從殺豬開始,除了豬肉,豬內臟也不能丟棄:做成芙蓉雜燴,可擔當頭菜,這一席也就命名為“雜燴席”。至於豬肚、肥腸、豬肝、豬腰、豬腦……皆可入菜:薑汁肚片、紅燒肥腸、椒鹽炸肝、炒腰花、稀滷豬腦……

只要參加過一次田席,你就會覺得酒店餐廳的宴席是多麼無趣。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魏師傅在做綠豆洗沙

沐愛鎮還保留了田席最傳統的運作形式:當天主廚(專業名詞叫“鄉廚”,類似現代後廚的廚師長)魏祥輝先生已經76歲,退休前他是當地供銷社的經理,並非職業廚師;圍在他身邊幫忙的師傅和洗菜大姐,也都來自四鄰八方,並不是餐飲行業中人。在當地,不管誰家有紅白喜喪,去主理宴席的人都是幫忙的性質。“你幫人家的忙,也是幫自己的忙,”魏師傅跟我解釋,“這是農村不成文的規定,別人有事的時候你去幫忙了,你有事的時候,人家照樣會來幫你幹。如果你去別人那裡啥也不幹,下次別人來了也喝茶打牌、啥也不幹。”在當地,如果一個人家裡有事,沒有人去幫忙,周圍的人會議論“連朋友都沒有一個”,會被人瞧不起。

我的理解,就像“換工”一樣,旁邊坐著的當地人跟我強調:“幫忙就是幫忙,靠的是‘自覺’,走的時候主人如果想到了,送你一點小禮物比如一張毛巾,沒有報酬的;如果沒有送你東西,你也不准問人要。”

那麼,在現場運籌帷幄的鄉廚也沒有報酬嗎?宴席散場,主人或許會送一包冰糖、一包煙、一條二刀肉、一瓶白酒表示感謝。鄉廚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以烹飪宴席為生,魏先生的父親、祖父都是鄉廚,不少菜的做法可以算“祖傳”,但是他們三代人都有另外的職業,只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才像超人一樣化身主廚。

這並不代表他們水平業餘。

“做菜為什麼還有廚師學校?因為廚師需要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除了色香味,現在講究的是‘色香味型意滋感’。‘型’是指工藝菜的造型,比如我要炒鳳尾腰花,三刀三條就要像那個樣子;豬肚要炒滾筒爆竹,做出來要有像螺螄的稜角;‘意’就是指菜的寓意,請滿月酒,可以給主人家做一道‘掌上明珠’,老人家做壽,就可以做‘壽桃雞片’,這就是在寓意上下功夫;‘滋’指營養搭配,包括葷素、色彩,菜品要滋補,這個相當關鍵,做菜的人除了是廚師,還要是一位老師甚至是營養師,你首先要了解食材,食材裡面含什麼東西你也要有概念,為什麼紅燒牛肉要搭配蘿蔔,而不是南瓜或萵筍?因為蘿蔔祛溼利尿,牛肉吃多了容易上火,這道菜陰陽相合,吃了對人體有好處。‘感’就是口感,口感好就好吃,拿魚來講,鯉魚肉質粗糙鬆散,只適合煎炸,江團、桂魚的肉細嫩,適合清蒸、紅燒、做魚片。想達到最佳口感,要根據食材來決定做成什麼菜,你如果把鯉魚拿去蒸,那就沒有口感可言,就不好吃。”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幫忙擇野蔥的當地婦女

魏師傅邊講,我在一旁邊點頭。不過我還有問題:比如做事的都是來幫忙的,如果不善烹飪怎麼辦?

“什麼活兒都需要人幹,如果做菜做不好,可以洗菜啊,削土豆皮、洗蘿蔔啥的,總有你會做的。”

上菜有沒有什麼講究?必須做的是什麼?

“菜的做法沒有規定,取決於廚師個人。但是頭碗必須要攤蛋皮,然後包裹肉泥,我們叫蛋圓子,這是筠連一帶的習俗。相傳明朝熹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接到皇帝駕崩的消息要回朝,他的老師在湖北給他踐行,做了這道菜。”魏師傅講到這裡,我本來對傳說這種事持懷疑態度,但是他說到湖北,讓我想起黃陂三鮮裡的肉糕,跟蛋圓子非常像,感覺不是胡謅的?魏師傅接著講:“這道菜原名叫盤龍捲慶,龍指真龍天子,蛋皮的黃色有富貴的含義,所以定為筵席頭碗。另外還有酥肉、甜燒白、燒排骨……”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筠連縣城的滷肉攤都在賣蛋圓子(圖右)

大場面幾百桌客人的怎麼做?

“分成幾個廚房來做,這邊廚房幾個人做哪些菜、那邊廚房幾個人做哪些菜,上菜的時候大家拼到一起,這時候就不限於壩壩宴的菜品了,可能上二十多道菜。”

鄉廚的工作節奏大概是什麼樣子?忙不忙?

“農村冬天的婚喪嫁娶比較多,鄉廚可能忙完這家馬上要趕去那家,只要有人請,不管大小事都要去幫忙。時間是不確定的。”

……

清朝以前,田席主要作為慶賀豐收的筵席,清朝以後逐漸納入民間婚喪嫁娶的儀式。雖然是民間行為,也深受政治和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1958年~1961年成立集體伙食團,田席隨之消失,1961年食堂下放,因為物資緊缺,一斤肉就要做出一桌席,用大瓷盆盛裝,下面墊著豆腐皮、萵筍等,上面擺肉條裝點門面,再裝半盆湯,田席改為“盆盆席”。後來經濟條件好轉,逐步恢復了九鬥碗;改革開放以後雞鴨魚上桌,就不限於9道菜了。

雞魚鴨之後,又開始流行海鮮海味了,有人用魷魚、海參、蝦、扇貝來做菜,這是家裡經濟條件好的,檔次更高。

除了田席,魏師傅也參與過高檔筵席的製作,“海參席是最高檔的,要配幾道泥,土豆泥、紅苕泥、胡豆泥、蛋泥都可以上,還有帶9個小碟子……過去基本上大地主家庭招待貴客,只1~2桌可能才會做,大範圍吃是不可能的。”

另外,“海參席上盛酒的杯子底部是尖的,每位客人面前擺一塊餈粑,專門用來放酒杯,不懂的人如果一上桌就把餈粑吃了,等會兒倒了酒,你沒地方放酒杯,就要出洋相;還有一碗清湯是涮筷子用的,湯裡還撒了一些碎蔥花,不懂的人舀一碗來喝,也是會被嘲笑的,這個湯專門用來夾完甜食以後涮筷子,然後再去夾其它菜。”

這些規矩,我沒有親身體驗過,看民國富人大宴賓客、名廚安頓上百桌筵席的故事,體會總是不真切。一些關於傳統禮節的要求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比如八仙桌的座次有嚴格的排位、吃飯的時候不能先動筷子、夾菜的時候不可以把筷子伸太遠、碗裡不能剩食物……啊!真想穿越回去,體驗一次作風嚴謹、貨真價值的中國家宴。

中午,我吃到了鄉土版的夾沙肉,跟成都等地以紅豆洗沙來做餡兒不同,筠連這一帶用的是綠豆洗沙,比起紅豆的厚重,風味更清爽: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夾沙肉

“沐愛”這個名字聽起來頗有基督教的意味,我沒有找到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因為交通不便(如今依然只有一條小路可到宜賓),當地人口以原住民為主,較好地保留了傳統。這裡生活著一支不同於貴州的苗族人,逢年過節載歌載舞,很是熱鬧。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當地的姑娘們給我們表演完,最後才上桌吃飯

在我們習慣在酒店、飯店宴請親朋,完了揚長而去的時候,我其實更懷念那個一家人一起洗菜、切菜、烹飪、分享、收拾的飯局,因為那個飯局上通常有一位長於烹調的長輩,不僅做得一手好菜,還能講出製作的門道和訣竅;通常也有幾位身手敏捷的阿姨嬸嬸,忙前忙後,比服務員的服務還要到位;還有幾位不懂事只想吃糖果零食的小娃娃,訓練著家裡各位親屬的耐心……

這是我們已經久違的“家庭教育”:以身示範,告訴年輕人生活自理的樂趣、學會為別人服務、懂得適度的忍耐和謙讓……這個新年,除了徒增一歲,希望自己離真正的四川“家庭主婦”更近一點,早日有能力主理一次讓家裡老少都滿意的年夜飯——這算是我的新年願望吧!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PS:感謝大家的砸單,臻滷存貨在我回北京前順利清倉!大概還有十多天快遞就要歇業了,還想置辦香腸、臘肉的朋友可繼續下單:

理想的年夜饭,应该是这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