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很久没有专门大篇幅写某家餐厅or某位厨师,因为人言可畏。我之前写了杨伯英的面馆(没有吃过杨伯英的面,你等于没到过成都),就有某些没有幽默感的人说自己几十岁了都没有听说过杨伯英,难道自己就不是成都人了吗?还有人因为我的文章把预期提高了N倍,去了以后难免会失望,觉得我在吹牛……但是直到现在,我如果要吃面还是会首选老杨那里——在我吃了好些其它面馆以后。另外我公众号后台的读者从开始到现在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和北京,我的初衷是写我自己的感受,不是推销。特此说明。

从7月到现在,我陆陆续续吃了三次兜哥做的菜,最近一次是10月18日的全蟹宴(听起来就很带感对不对?)完了就想写一篇文章,因为:第一,兜哥不是专职厨师,不对外接客,所以喷子们几乎不可能伤害到他;第二,我想跟喜欢烹饪的朋友分享一些他做饭的小技巧,非常实用。

兜哥是谁?全名麦兜,源于其英文名Micheal,是一位学计算机出身的香港码农,因为工作调动,2004年来到成都。初次离家来到内地,人生地不熟,思乡之情最先表现在“吃”上,对十几年前的四川海鲜酒楼,麦兜是完全无法接受的:“首先是食材本身不够好,其次我不喜欢过度烹调和调味,大多数时候一口吃进去只有调料味,所以我即使没有任何烹饪基础,也决定自己动手去做。”(请读者朋友们自动脑补张家辉式发音)

我知道兜哥,是因为成都美食圈里盛传他的“麦兜私房菜”如何用料讲究、回归粤菜本质。没想到他居然没有进过烹饪学校、也没有专门的从厨经历。“我很喜欢做菜,可能也有一定的天赋,这些年我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和尝试,看了无数菜谱和相关书籍,我觉得你只有了解这个香料的香味,才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而且我做菜没有界限,是Mix的,一条鱼怎么做好吃就怎么做,所以一道菜品可能会有粤菜的技法,西餐的调味等等。无论是什么,都用心去做、去了解。”兜哥最初只是做给自己吃,后来有朋友、同事到家里做客,吃了他做的菜都很喜欢,鼓励他开私房菜馆,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开始承接每个月最多两场、每场6人,几乎都是熟人或朋友的“私房菜”。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餐厅”就在兜哥家的客厅里,说是去吃饭更像是做客

当下的菜品研发有一种求新求异的风气,我经常看各位担任评委的大厨们在朋友圈里发烹饪比赛的参赛作品,宴席上有一个“看盘”是正常的,过去也有,可以为食客们助兴,但是是不是每道菜都需要摆上“树枝”、做成胶囊、装口红管、搞个福袋?我持怀疑态度。在某些人均消费超过500元的餐厅吃饭,看着端上来烟雾缭绕的菜品,喝一口已经不烫的汤,说实话,更多的感受是头疼。

以至于现在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去酒店吃宴席,多半是吃不饱的。可是退回去二三十年,吃酒席才是少有的可以见到家庭烹饪不常见的鱼虾海鲜、每个人吃到撑的场合啊!现在的中国人不再那么稀罕吃的是真的,所以我们的厨师就把更多精力用于摆盘等花架子上了?食物本身难道不永远是最重要的吗?

食物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而我总是被兜哥的极简烹饪打动——烹饪过程未必极简,但是呈现出来的菜品,都是家庭烹饪可以胜任的(也对,他本来就是在他家里做给我们吃的)。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比如10月18日吃的盐焗大闸蟹,其实并不神奇,只是把清蒸换成盐焗做法,但是入口感觉蟹肉的风味浓缩了好几倍:完全不带水,腿肉多了一丝肉干的嚼劲,蟹黄多了一丝干香。啃的时候间或舔到盐粒,就,很好吃啊!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收干了的蟹黄风味自然更浓郁

香辣面包蟹的做法也与夜宵大排档不同,调料种类少,用量也少,主要用了蚝油、花雕酒、生抽、糖、胡椒粉,干红辣椒。克制的调味既没有压住海鲜的风味,又迎合了四川人喜欢香辣的口味。7月的时候吃的年糕炒蟹非常惊艳,在座的朋友纷纷表示这是自己吃过最好吃的年糕,这次兜哥换成了刀削面,大家也是连面带汁吃得干干净净。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7月的菌菇海鲜宴,一道

黄油迷迭香烤野菌也让大家意犹未尽,烹饪方法同样不复杂。只是兜哥强调,菌类一定不可以用水清洗,会让菌子失去很大一部分香气和风味。正确做法是:用小刀轻轻刮掉根部的泥土,然后用湿毛巾轻轻擦干净菌伞,再用干毛巾擦干净整个菌子。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这道菜里究竟用哪些菌子?要看兜哥当天从菜市场买到了哪些。当天我们吃的里面包括松茸、虎掌菌、老人头、牛肝菌、鸡油菌……清洁干净,切成约2厘米见方的小块,用化黄油、迷迭香、海盐拌匀,放入烤盘里进烤箱烤,200℃烤30分钟即可。成菜以后可以品尝出每种菌子的不同风味,做法简单却相当讨喜。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兜哥做的炒饭也是一绝,蟹宴上用的蟹黄蟹肉他一个人拆了几个小时,最后一道蟹黄炒饭大家都想再来一碗: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第一次去吃的鸡丝鲍鱼粥我现在都还记得:鸡汤煮的粥香滑入口,米汤粘稠,但是大米的颗粒感依然保留,没有煮成糊。鸡肉自带的“鸡精”是提鲜利器,鲍鱼反而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这道粥喝完,大家纷纷赞扬兜哥是“最会做主食的厨师”哈哈哈。后来问兜哥技巧,他告诉我一是熬之前放点玉米油把米拌匀,米开花会快很多;二是熬到开始稠以后就要不停搅拌、防止粘锅。粥熬好备用,上桌前再烧开放入鸡丝、鲍鱼等食材。这个火候如何把握呢?——要看水和米的比例,每种米的稠度需要的水的多少都不一样,要试的。

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三次饭局的前菜分别为泰式鲜鱿鱼沙拉鸡枞油鲍鱼沙拉酸辣兰花蟹苹果沙拉,基本上都是新鲜食材+少许泰式风格的调味,一点点辣、一点点油、一点点盐、一点点糖,吃起来毫无负担,清爽干净。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

每次饭局从食材准备到烹饪、上菜、洗碗都由兜哥一个人完成,他也会用塑料普通话吐槽:“清洁菌子搞了

四五个钟头,太累了”“拆蟹肉拆了五个小时,太累了”但是依然跟战士一样有条不紊地忙完一餐饭,在我们吃完一道菜的时候干净利索地拿走盘子,端上下一道菜品(每次的节奏都刚刚好),忙完了,他就静静地站在餐桌旁边,听我们聊天,跟着我们一起笑。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要给这种“野生厨师”拍照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他们从来不穿端庄的厨师服。每次入镜的兜哥都是运动T恤+破洞牛仔裤+人字拖三件套……我在他家看到最多的是各国各地的菜谱,一聊起来就知道他真的有认真读过,持续地学习+入厨实践,这是我向往的生活。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野菌雪花西冷牛肉粒炒饭”的做法,我除了“非常好吃”也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评价了: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认识的厨师越多,我对于烹饪器材越佛系,普通的锅铲,也可以做出美味的炒饭

①选用美国进口西冷牛肉,把边角的肥膘取下,煎出牛油。把野菌(就是上文提到的各种菌子,自选)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用牛油把水分炒干,待用。

②西冷牛肉用厨房纸包裹,放入冷藏柜自然解冻,用海盐、黑胡椒煎熟,切成小颗粒,备用。

③提前一天晚上用泰国米煮好饭,注意水量略少一点。把煮好的米饭晾凉,放入冰箱冷藏。炒饭时依然用牛油,烧热以后下入米饭炒散,把鸡蛋黄(只用蛋黄颜色会更好看)打散,边炒饭边淋入蛋黄液,这样蛋液可以包裹在米饭上——这是粤菜的一种炒法。

④最后再加入野菌颗粒和牛肉粒,调入少许盐,即可。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兜哥说,炒好饭不加葱花,因为葱花的香气突出,会掩盖菌子的香味。菌子跟迷迭香、百里香等香料更搭,不会被“抢风头”。

ps.作为香港人,兜哥做甜品当然也不会输,我之前跟他学做了红豆沙:

红豆沙是朱砂痣,绿豆沙是白月光

希望花架子厨师早日灭绝,厨师们早日醒悟,依循食材属性,烹调出实实在在的菜品。

图/Chino

惟味与色无可争

一位香港人教会我,什么是好的烹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