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先民們給後人珍貴的文化遺產。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前文化遺存遍佈省內各地,除了聞名中外的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等考古發現,甘肅也是中國巖畫的重要分佈區,目前全省已經在十多個市縣區發現上百處上千幅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巖畫。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白銀地區的景泰縣、靖遠縣和平川區是甘肅巖畫的集中分佈區之一。白銀地區巖畫具有典型的北方巖畫的特徵,大多以鑿、刻、磨的手法刻在灰色、灰褐色的岩石上,除了形象的岩羊、大角羊、牛、鹿、狗等動物,少量的人物形象,還有部分抽象的圖案,如景泰巖畫中祭祀、舞蹈等場景。白銀地區巖畫對於研究地域歷史、宗教和生產生活狀況,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平川地區巖畫以野麻灘(位於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野麻村境內)巖畫為主,包括6組巖畫60多幅圖像,內容主要反映農事、狩獵、祭祀等人類生產、生活場景,較為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巖畫的形式以刻畫為主,圖案較為具象,線條簡單精煉,造型高度概括,具有原始、古樸、稚拙、生動的特色。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靖遠地區巖畫以吳家川(位於靖遠縣劉川鄉吳家川村北的陳家溝)巖畫為代表。吳家川巖畫刻於一條粗質的紅砂岩斷面上,分佈比較集中,分別刻在東西兩個壁上,採用堅硬鈍器密集點琢而成,表現手法為通體敲琢與形體線條雕琢兩種,內容有大角羊、鹿、馬、狗等形象,個體大小不等,佈局無一定規則。其技法和造型與嘉峪關發現的黑山岩畫相似,專家推斷其時代大致為西周至漢之際。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景泰地區巖畫分佈眾多,目前已經發現多處。以紅水(位於白銀市景泰縣紅水鎮紅沙峴村的紅峴子溝腦)巖畫為代表,另有寺灘石鹿溝巖畫、蘆陽黃崖溝巖畫、中泉尾泉溝巖畫、中泉板蕁溝巖畫、梁家灣巖畫等。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景泰地區紅水巖畫包含姜窩子溝巖畫、彭家峽巖畫、紅石崖巖畫,主要分佈於山頂,共計16幅。紅水巖畫均以密集點琢的手法敲鑿於向陽、比較平整的石面上。題材主要反映遠古時期原始人類部落的生活場景和對自然界的抽象認識,構圖樸拙,畫面有群鹿圖、大角羊、舞蹈人、連環同心圓組成的飛鳥圖騰、原始狩獵場景等。其中一幅“狩獵圖”雕鑿於長1米,寬0.60米的岩石上。畫面內容為數人圍捕一隻豹子的場景。紅水巖畫分佈較為分散,數量較多,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古樸的繪圖風格深刻的反映了古代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世界,對於人類繪畫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主要的研究價值。從巖畫反映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看,姜窩子溝巖畫和彭家峽巖畫的形成應為遠古時期。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白銀地區巖畫與甘肅彩陶上的紋飾一樣,是破解史前文明的源代碼,有專家認為:“作為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佐證材料,甘肅的巖畫與甘肅的彩陶一樣,也會為研究華夏民族的探源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這些史前先民留給我們的文化遺存,雖然距離我們已經非常久遠,但它包含著我們這個民族久遠的記憶和文化的基因,維繫著華夏民族的感情。

白銀市博物館線上社教活動第五期——“原始的記憶之白銀巖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