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弯下腰、蹲下身、慢下来

《心理访谈》节目中,有这样一幕:8岁的男孩因写作业慢,被妈妈怒吼:

“你到底想怎样?我怎么生了你?早知道不如生只小狗。是小狗不喜欢还可以送人,送你都没人要!”

随后,妈妈撕掉儿子的作业,一顿怒骂。孩子背对妈妈犟在旁边,一副誓不低头的样子。

现场的专家老师和孩子沟通后,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

父母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弯下腰、蹲下身、慢下来

“在我眼里,妈妈只是爱作业,她每天把写作业当惩罚我的借口。她不爱我,我也让她得不到爱,我偏要慢慢写作业。”

专家老师的分析终于让妈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她握着孩子的手说:“儿子,妈妈错了,妈妈不该太看重作业,忽略了你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弯下腰、蹲下身、慢下来

一直沉默的孩子猛地扑进妈妈怀里嚎啕大哭,“妈妈,你真的是爱我才让我写作业吗?”

妈妈没想到,自己处理事情的错误方式,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孩子不喜欢父母催促,父母不喜欢孩子磨蹭,这仿佛是许多家庭的矛盾。

以下三种方式,是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最好方式。

01

弯下腰尊重孩子

电视剧《冰糖炖雪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势的爸爸,他的口头禅是“不行,你要听我的。”

有一次,爸爸因为棠雪违背了他的意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短道速滑专业,到学校大闹。

父母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弯下腰、蹲下身、慢下来

“翅膀硬了是吧?会自作主张了是吧!就算你滑的再好,再棒,你能进国家队吗?能拿冠军吗?棠雪,你这就是任性妄为。”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对孩子的选择全盘否定。

“爸,你是不是觉得,我就真的是个不懂事、不会思考、不会判断的女儿?别人都说我不行,我无所谓,但为什么连您都觉得我不行呢?”

面对棠雪的反问,爸爸明知自己的言行欠妥,却丢出这样一句话,“好了,这件事情你必须听我的,现在跟我回去,短道速滑,以后再也不许碰!”

父母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弯下腰、蹲下身、慢下来

爸爸不管自己是否正确,他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要求女儿只能做这个、只准做那个,这是把孩子往平庸的道路上推进的愚蠢行为。

生活中有些家长,总是用强势的姿态压着孩子,处处对孩子进行管束。他们哪怕认识到自己“有错”,碍于面子也不肯弯腰,所以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父母的强势,变得胆小和懦弱。所以我们常说,强势的父母,培养不出强大的孩子。

反之,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弯下腰”,孩子能深刻体会到被尊重,他们会越来越有主见。

艾丽卡.雷丝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说:“优质的父母知道,弯下腰不会削弱他们作为父母的权威,它是一种自信、正直和有担当的表现。

大人在孩子面前“弯下腰”,能彼此互相滋润、共同成长。在孩子眼里,“弯下腰”的尊重是另一种方式的被爱。

02

蹲下身,理解孩子

朋友曾讲过她和女儿之间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带女儿去公园画画,看到女儿画完的内容,她吃了一惊。

花还是那些花,草还是那些草,只是画里面的人都只有腿。

朋友问,“宝宝,你这画的什么呀?简直是瞎胡闹!”

“没有”孩子使劲摇头,“妈妈,叔叔阿姨们都只有腿,不信你看。”孩子说着,扯了扯朋友的手指。

朋友被拉扯着蹲下身,才发现女儿眼里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花在竞相绽放,草地一望无际。树,只有黑黑的树干,来往的男人女人,只是一个“腿”的世界……

作为大人,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和孩子交流,选择蹲下来倾听孩子说话,心灵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如果一味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就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之外了。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蹲下的不仅是姿态,更是内心。

15岁全能少年吴天齐在一次节目中说:“我们需要的,是父母能蹲下身来,以朋友的姿态和我们沟通,而不是对着我们大讲一些空洞的人生哲理,我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

父母蹲下身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角高度,孩子才愿意把最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双方的距离拉近了,父母和孩子才可能相互理解。


03

慢下来,等待孩子

晚上和6岁的儿子一起做饭,他负责切菜。

一颗西蓝花在他稚嫩的刀功下,完全无从下手。一番比划之后,他切下第一刀,菜团就差点滚到灶台上。

从切下第一刀至切第二刀,他足足花了2分钟,开始变得急躁。

“妈妈,我切得又慢又不好,还是你来吧!”

我跟儿子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妈妈小的时候和你一样不会切菜,后来之所以切得又快又好,是因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外公外婆用耐心把许多锻炼的机会给了我。”

很多人遇事都有求快的心情,其实有的时候慢就是快。比如跑步,假如我们不首先学会慢跑,就做不到快跑。

没有人能一步登天,路得一步一步走,每件事都需要时间,没有捷径可选。

孩子身体和心智的成长,也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

家长要首先戒掉焦虑,对自己进行情绪管理,接受孩子“慢慢来”的蜕变。

当然,慢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一种雕琢与打磨。这个过程,对孩子的心性也是一种磨练。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说:

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待,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多少时刻需要父母有“慢慢来”的心态啊!

孩子摔跤时,停下来,慢慢等他们储备自己爬起来的勇气。

孩子做错作业时,停下来,慢慢等他们修炼细心的习惯。

孩子夹豆子滑落时,停下来,慢慢等他们读懂坚持的收获。

……

走一走后,我们得学着让自己歇一歇,才会行更远的路,这就是楼梯存在的意义。

愿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能亲密无间,愿所有的父母都会弯下腰、蹲下身、慢下来,陪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