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孔門十哲,指的是孔子特別優秀的十位弟子,孔子首創私塾,廣招學生,他講學有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科,即“孔門四科”,十哲是在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個領域上各有造詣,所謂名師出高徒,可見孔子是一個全能型的先哲,不然他的學生又怎麼能在各個領域都有輝煌成就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孔門十哲,瞭解孔子學生的故事。

孔門十哲:顏子(顏回、顏淵)、子騫(閔損)、伯牛(冉耕)、仲弓(冉雍)、子有(冉求)、子貢(端木賜)、子路(仲由)、子我(宰宇)、子游(言偃)、子夏(卜商)。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孔子講學

德行(顏淵、閔損、冉耕、冉雍)

顏淵,顏子、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十四歲就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孔子常稱讚顏淵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而《論語·雍也》中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裡面說的就是顏淵,翻譯過來就是:一個竹筒吃飯,一個瓢喝水,居住在陋巷,這樣貧苦的生活,要是別人一定會覺得煩悶,但是顏淵卻泰然處之,不改變好學的本性。

顏淵一直按照孔子關於“仁”和“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顏淵很嚮往無為而治的社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是他畢生的渴望。雖然顏淵一生沒有做官,也並沒有傳世之作,但是他的思想與孔子極為相近,後市稱之為“復聖”。

因為顏淵的大度、忠厚與智慧,在他英年早逝之後,孔子悲痛不已,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

閔損

閔損是二十四孝故事蘆衣順母的主角,春秋末期魯國人。其實從閔損的故事中我們就可見其善良、聰慧的本性,不然他又怎能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德行科的代表人物呢。

閔損小時候就失去了生母,父親娶了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心術不正,冬天時候做棉衣只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用棉花,給閔損的棉衣中放入蘆花,看著很厚,卻毫無保暖之效。有一次父親外出讓閔損駕車外出,閔損因為冷凍得手腳不好用,摔倒了,父親生氣了,說:你兩個弟弟穿的那麼薄,你的衣服那麼厚,你還怕冷,並且用鞭子抽了閔損,這一鞭子,打破了閔損的衣服,蘆花飛了出去,父親看到他的衣服竟然是不保暖的蘆花,一氣之下要回家休妻,閔損見狀下跪哀求父親:請父親不要休妻,如果父親休妻再娶,兩個弟弟也要和我一樣穿不暖了,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受苦沒有關係。自此,繼母被感動改邪歸正。

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閔損失孔子“仁”“德”思想的忠實推行者。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蘆衣順母

冉耕

冉耕,字伯牛,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的德行與顏淵其名,受儒教祭祀。

冉耕非常受孔子器重,可惜他後來生了重病(麻風),孔子去探望冉耕,冉耕因病不願意見人,孔子在窗外握著冉耕的手,傷心的說:“如果這病真的治不好了,那就是天意;只可惜這麼好的人,怎麼會得這麼重的病呢。”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冉耕

冉雍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人,是一個品德非常高尚的人。

冉雍出生在貧寒的家庭,他的父親品德極為不好,受此影響,冉雍經常遭到別人的言語攻擊,孔子也站出來維護冉雍: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意思就是:就算是品種低下的耕牛生出來好的小牛,也可以祭祀用的。言外之意就是:冉雍,你不要介意自己的出身,只要你自己好好努力,一定會有所成就!如果不是冉雍品質可貴,孔子又怎麼會講出這樣的話語來維護他呢。

戰國時期的荀況很推崇冉雍,把冉雍與孔子並列為大儒。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冉雍

政事(子有、子路)

冉求,字子有,魯國人。

冉求可謂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不僅善於政事,而且能帶兵打仗,他曾以步兵執長矛的戰術打敗了齊國。他還有一項才能是很多人都渴望的:善於理財。

孔子很喜愛冉求,冉求做過季氏的家臣,在孔子流亡(周遊列國)的時候,冉求打敗了齊國,於是他趁機說服了季康子請孔子回到了魯國。而師生二人情誼深厚,通過以下事情可以證明:冉求能理財,於是季康子藉助他向百姓斂財,孔子知道這個事情之後非常的生氣,狠狠地批評了冉求,雖然冉求被老師罵,但這件事情絲毫沒有二人之間的情感。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冉求

子路

子路,字仲由,魯國人。

子路在拜孔子為師之前是一個很傲慢自大的人,他性格豪爽,才藝出眾,勇猛有力(常佩帶寶劍在身)。在拜師之前,子路其實很瞧不起孔子的,他認為孔子就是個柔弱的書生。雖然子路有武力,卻從來不欺負人,孔子見他是可造之才,通過自己的慢慢引導,後來子路便拜孔子為師尊崇儒教。

子路是陪侍孔子時間最長的學生,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子路也一直陪同,其實子路的存在,更多的是對孔子的保護,連孔子自己都說:自從有了子路的保護,我就很少聽到惡言惡語的攻擊了。而且孔子對他評價很高,說他有才能可以管理千輛兵車,可以掌理軍政大權。

子路的結局是很悲慘的,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的時候,衛國內亂,父子爭位,子路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孔子得知了子路的死訊很哀痛,至死再也不肯吃肉醬。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子路

言語(子貢、子我)

子貢,自端木,名賜,春秋末期衛國人。

子貢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做事非常的有才華。有一個詞語是:端木遺風,說的就是端木賜,他善於經商,是四方財神之一,四方財神為:端木賜(西南)、李詭祖(東北)、范蠡(東南)、劉海蟾(西北),子貢是春秋時期的大富商,廣受商界推崇。

在兵荒馬亂的春秋末期,子貢善於遊說,是一個不錯的外交家,他曾在齊、吳、越、晉諸國間遊說,使吳國攻齊,從而保全了魯國。

孔子有一次問子貢:你覺得你和顏淵比起來怎麼樣?子貢非常擅長講話,他說:我哪裡能和顏淵相比呢,他能聽一而覺十,我卻只能理解二分,沒有可比性。可見他的謙遜與自知。

子貢很尊重孔子,孔子去世後他為孔子守墓6年,以此表達對老師的敬仰與懷念之情。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子貢

子我

子我,宰宇,也叫作宰我。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孔子的一個“有爭議”的弟子,也是一個敢於提出自己想法敢於創新的人。

宰予能言善辯,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出使於齊國和楚國。孔子對這個弟子不是那麼喜愛,也是受以下事情的影響。

關於守孝之爭:子我有一次向孔子提問,說到守孝三年是不是時間太長了,因為三年時間什麼事情也不去做,只是守孝,禮儀和技能都荒廢了,況且一年時間內穀物都又成熟了一次,所以他覺得一年守孝足夠了。孔子回答說:這樣縮短孝期你會覺得不安麼?子我說:不會。孔子生氣的說:那你就這麼去做吧。後來孔子對其他人說:子我不是個君子,辦事情不顧禮數,孩子從生下來到離開父母懷抱都要三年,而他竟然嫌棄守孝三年太長。

關於朽木不可雕也。 子我白天的時候睡覺,被孔子發現了,他竟然不像別的學生那樣勤奮,還敢白天睡覺,於是孔子就說了句朽木不可雕也。

其實辯證的看,子我是一個敢於挑戰權威的人,雖然孔子對他有不滿意的地方,但後事還是肯定他的才華的,不然他也不會成為孔門十聖。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後世對宰宇評價很高

文學(子游、子夏)

子游,姓言,名偃,春秋末期吳國人。

子游曾經在魯國的武城做官,他非常推崇以禮樂教化於民。有一次孔子路過武城,聽到了禮樂之聲,內心很的高興,就對子游說:殺雞焉用宰牛刀?子游便回答說:我以前聽說,當政者聽了禮樂教化,就會勤政愛民;百姓聽了禮樂之聲,就會更好管理。我現在的做法就是在教化大家呀!孔子笑著說:你們聽聽他說的,我只不過是和他開個玩笑呀。

其實子游的文學貢獻還是比較多的,“子游氏之儒”在戰國時期是一個較大的學派,但是由於著作沒有被保存下來,現在沒有太多記載了,子游的禮樂造詣很高,受到後人推崇。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子游

子夏

卜商,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子夏非常擅長文學,連孔子都很喜歡和他探討學問。

子夏在論語中的言論有: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等。

關於子夏的文學造詣之高,孔子曾說:能夠啟發我心志的要像卜商這樣,達到他的水平,就可以跟你談《詩》了。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子夏

孔子弟子三千,十哲也是各有千秋,可見孔子的博學,儒學對於後事影響深遠,現在國學也在不斷的興起,無論哪種學說,都有其優秀的一面,就像歷史長河中的社會進程一樣,有很多事情是因著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必然經歷的階段,文學發展也是,無論儒學、孔子、十哲、七十二賢人還是弟子三千,每一個人的存在,都在為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添磚加瓦,瞭解過去,瞭解歷史,瞭解先人,我們必將傳承更多,也必將做的更好。

孔門十哲都很優秀,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也有偏愛,孔門十哲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