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唐朝自建立时,就与吐蕃开始了持续了近270年的战争,双方运筹帷幄,战场对决,互有胜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时任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突然率军进入吐蕃二千里进行掩杀,吐蕃军没有防备,唐朝打了个大胜仗。然而此战使得已经和平了四年的唐朝和吐蕃再起战端。次年春,吐蕃为报复大唐,出兵攻略河西,被崔希逸率军击退。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大唐文化


  崔希逸作为主帅,两次率军击败吐蕃,应该是立了大功。奇怪的是,大战过后,崔希逸却被调离河西节度使之职,改任河南尹。同年底,崔希逸离奇去世,史料记载,他是忧郁而亡。两战的另外两个功臣孙诲、赵惠琮也在同年去世。

《资治通鉴》:希逸自念失信于吐蕃,内怀愧恨,未几而卒。

《旧唐书》:行至京师,(崔希逸)与赵惠琮俱见白狗为祟,相次而死。孙诲亦以罪被戮。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大唐与吐蕃交战画


  原来,唐朝和吐蕃战争旷日持久,时间长了双方厌倦,于是双方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订立了赤岭之盟,约定交好,进入停战状态。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很享受这种和平生活,他和吐蕃将领乞力徐关系极佳,两人竟私下约定不相互攻伐,并撤除两国边境的栅栏。不料,吐蕃攻打了唐朝的属国勃律国,唐玄宗李隆基心中不满。正巧崔希逸派他的副手孙诲回京奏事,孙诲向李隆基建议趁吐蕃不防备之时,杀入吐蕃,定能打一胜仗。李隆基虽未听从孙诲,却派内侍赵惠琮跟随孙诲回到河西考察情况。孙诲却和赵惠琮回到河西后,却矫诏让崔希逸发兵攻打吐蕃,于是就出现了这两场大战。

  唐朝和吐蕃本有盟约,孙诲却和赵惠琮矫诏让崔希逸发兵,破坏了唐朝和吐蕃的盟约。唐朝背盟在先,作为始作俑者,崔希逸、孙诲、赵惠琮承担了背盟的责任。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动画中的唐朝人


  崔希逸肯定是不会矫诏的,因为崔希逸并不赞同出兵,他甚至承诺吐蕃将领乞力徐,唐朝不会主动攻击吐蕃,结果他背弃了自己的承诺。显然,崔希逸是看到圣旨,知道君命难违,才不得已出兵。这也是崔希逸后来愧恨的原因:本来在河西节度使任上的他前途无量,如今却被治罪,于公,他背弃了他的国家,于私,他失约于好友乞力徐。

  其实,崔希逸作为一名长期驻扎的将领,他仍然有其不成熟的一面。当时唐朝和吐蕃交战已超百年,仇恨已经结下,一纸盟约只是让双方暂时和平而已。双方不可能永远放弃刀兵。蜜月期一旦度过,双方随时都有可能重启战端。崔希逸作为镇守边境的将领,不应主动撤除边境上的栅栏,而应对吐蕃保持警惕之心,加强防备,防止乞力徐突然攻击唐朝。再者,崔希逸不宜与敌方将领来往甚密,否则双方一旦起争端,崔希逸就有通敌之嫌了。崔希逸即便与乞力徐有旧,但双方毕竟是相互为敌。崔希逸更应该放弃个人感情,为大唐击败来敌,扬威塞外。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唐朝群雕


  孙诲不可能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矫诏的过程的,矫诏之事肯定是孙诲和赵惠琮两人联手所为。问题是孙诲和赵惠琮为什么要通过矫诏来达到出兵的目的呢?

  孙诲和赵惠琮的目的可想而知是为了立功。出兵得胜之后,主帅崔希逸肯定功劳最大,孙诲是提出出兵建议的人,一旦采取他的建议击败吐蕃,他就有战功。赵惠琮是李隆基派过来了解情况的,他只是参与此事,功劳就很有限了。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唐朝夜景


  然而孙诲和赵惠琮毕竟是在矫诏,这是大罪,一旦出兵,矫诏之事立马被察觉,他们俩可能会因此获罪。那么,他们俩有必要冒着矫诏的罪名去促成出兵吗?这显然这是不划算的。再者,孙诲和赵惠琮的官职也并不大,哪来的胆子矫诏呢?此事肯定必有隐情。

  当时,吐蕃攻击了唐朝属国勃律国,唐朝理应出面为勃律国讨回公道,碍于盟约唐朝却不敢轻易对吐蕃用兵。由此可以看出,唐朝与吐蕃签订的赤岭之盟是有漏洞的,唐朝忽略了对自己属国的保护,以至于让吐蕃抓住机会。唐朝吃了哑巴亏,唐玄宗李隆基肯定非常气愤,一方面希望出兵教训吐蕃,一方面又担心会背盟,给唐朝带来不利的影响。孙诲的提议让李隆基非常感兴趣,如果能在不背盟的情况下击败吐蕃,对于李隆基来讲肯定是最好的结果。李隆基派赵惠琮前去河西查看情况,就是想知道是否有机可乘。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唐文成公主出嫁壁画


  吐蕃既然敢攻打勃律国,肯定考虑到唐朝会做出反应,甚至做好与唐朝开战的准备。李隆基知道机不可失、机不再来,如果唐朝要出兵吐蕃,一定要尽快,否则吐蕃可能会有所防备。从河西之地到长安的距离约2000里路,一个来回得半个月时间,是非常费时的。所以,李隆基派赵惠琮去河西查看情况时,有可能会授权赵惠琮一定的权力,允许赵惠琮代表李隆基采取一些对唐朝有利的措施,即便宜行事。

《文献通考》:明年,傔史孙诲奏事,妄言" 虏无备,可取也"。帝采之,诏内竖赵惠琮共往按状。小人欲徼幸,至凉州因共矫诏,诏希逸发兵袭破吐蕃青海上,斩获不赀,乞力徐遁去。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李隆基


  对于李隆基来讲,这种事情肯定不能正式下诏,也不能见诸于文字,只能通过口谕的形式告诉赵惠琮。赵惠琮自以为得到李隆基的许可,再加上去河西的途中,孙诲可能没少讲述唐朝此战的重要性和取胜的把握,吹嘘击败吐蕃后的将获得的战功,赵惠琮难免心动。两人一拍即合,由孙诲策划,赵惠琮伪造圣旨,并传达给崔希逸。试想,如果没有李隆基的允许,赵惠琮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假传圣旨呢?崔希逸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部下会和内宫勾结矫诏,虽不情愿,也只能按旨意出兵吐蕃。等击败吐蕃,三人发送战报给长安,然后就欢天喜地地等待封赏。

  然而,唐朝公然无故违背盟约,名誉受损。为了挽回名誉,唐朝必须找出几个替罪羊来承担责任。李隆基是皇帝,肯定不会承担责任,也不会承认曾下过口谕允许赵惠琮便宜行事。那么结果就是:孙悔和赵惠琮矫诏,崔希逸出兵,使得唐朝背盟。他们等来的将是朝廷对他们的处罚。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李隆基


  根据史料的记载,崔希逸突然率军进入吐蕃二千里进行掩杀时,朝廷收到战报后对他应该是持表扬态度,朝廷甚至还派御史前来犒赏军队。李隆基派来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王维在此次出塞的过程中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唐诗《使至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可见,当时的朝廷恐怕也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或者没有意识到背盟会给唐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当吐蕃出兵攻略河西,被崔希逸击退后,朝廷意识到背盟会使得唐朝名誉尽毁,即便打败吐蕃,也是得不偿失。崔希逸、孙悔和赵惠琮三人则被朝廷治罪,成为唐朝平息此事的替罪羊。言下之意就是说,孙悔和赵惠琮矫诏,崔希逸私下出兵,并非朝廷指令,如今治了他们三个人的罪,也算是给吐蕃和西域诸国一个交代了吧!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李隆基


  孙悔和赵惠琮两人贪功心切,最无辜的恐怕就是崔希逸了,本就不情愿却不得不背弃了自己的承诺,结果仍然是一场空。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