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發展,是龍頭帶動?還是均衡發展靠的住?

山東的發展,是龍頭帶動?還是均衡發展靠的住?

1、山東是經濟大省,將來的發展是靠龍頭帶動?還是靠各市均衡自我發展?

看一下山東經濟總量。2018年山東gdp7.65萬億元,居全國第三;財政收入6485億元,居全國第五位;三大主體稅收佔gdp的比重7.91%,位次在全國比較靠後。

看一下各市情況,見下表。從gdp和財政收入看,與山東新舊動能轉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中三核引領是一致的,就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市,位列三甲。

山東的發展,是龍頭帶動?還是均衡發展靠的住?
山東的發展,是龍頭帶動?還是均衡發展靠的住?

2、一個地方經濟將來是龍頭帶動,還是均衡發展,應由市場經濟規律、自然稟賦和國家政策傾斜支持來決定的。

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的初期,一個地區優先發展,一般是從具有資源優勢的地區開始的,初期各地均衡發展是不可能的。比如過去因煤炭形成的煤城,因鋼鐵形成的鋼城,因石油形成的石油化工城,因有色金屬形成的銅城、鎳城、因礦山形成的各色城市等等。

後來,隨著國家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的形成,並伴隨著科技進步、商業發達、教育文化資源集聚、金融資源集中、港口貿易活躍等,出現了諸如上海、北京這樣的特大中心城市。

改革開放後,國家政策的傾斜和開放力度的加大,逐漸出現了廣州、深圳、蘇州這樣的領改革開放之先的中心城市,以及廈門、寧波、大連、青島較快發展的計劃單列市以及沿海開放城市。

顯然城市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並沒有齊步走,也不可能均衡發展。

3、率先發展的城市,是否都成為龍頭城市

這些較快發展的城市,是否成了區域發展的龍頭?主要要看是否具有強大的帶動輻射作用。比如,具有強大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力、資金資本集聚、人才智力集中、先進產業結構、良好區位交通物流優勢、優質營商環境等。具備了這些條件,才有可能形成獨特、強大實力和明顯優勢,才有可能出現產業、資金、科技、教育等的外溢。

那麼,比較一下,不難看出,這樣的龍頭城市,上海、深圳、廣州和蘇州都已經具備了,北京也具備了但主要還是政治中心,當然也是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

4、山東有沒有真正的龍頭城市呢?

在山東的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中,提出了濟南、青島、煙臺三核引領、多點突破、融合互動的目標。從方案上看,是以三市為龍頭的。

三個城市是不是真正的強大龍頭?從自身看,三市經濟實力比別的城市強,GDP在山東居前三位;面積佔五分之一;人口占四分之一;創新資源佔二分之一等,實力還是比較雄厚。在山東發展還是不錯的。

但是橫向一比,與業已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強大的中心城市相比,僅選財政收入指標作個簡單比較,不難看出,與國家級的中心城市的龍頭根本不能相提並論,與區域性的如同蘇州、廣州這樣的城市也有較大距離。

山東的發展,是龍頭帶動?還是均衡發展靠的住?

三個城市能否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現在看,實力還不能夠完全達到。目前三個城市還是以自我大發展為主,看不出產業向外加快轉移的可能,特別是科技實力、產業實力、金融實力、人才實力、實體經濟實力還沒有達到輻射的水平、外溢的能力、帶動的作用,對周邊發展還是虹吸效應還十分明顯,對周邊的發展支撐還是比較弱的。

5、山東的其他各市應以努力自我發展為主,同時逐步形成經濟共享的城市都市圈發展格局。

從各市的經濟總量看,除了過萬億元的青島,7000億元以上的濟南、煙臺外,後面的城市分為三個層次:gdp在4000~6000億左右的5個城市,3000~4000億之間的5個城市,2000~3000億之間的3個城市,實際上也與財政收入是相對應的。

從各市目前產業結構看,市與市之間還沒有什麼產業錯位差異發展、產業互補發展、產業共享發展的局面,都還是自成體系、自我發展為主。這種發展也狠有可能形成兩種態勢:

一是在快速發展中,各市齊頭並進,不甘落後,實現同步發展,並逐步以各自區域的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城市都市圈,這一方面可能以青島為中心形成的都市圈更快一些。

二是在發展中因快慢不同,產業結構層次不同,形成兩極分化,特別是產業結構先進的城市就發展的好、發展的快。產業結構層次低、傳統產業比重大的城市,可能距離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