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折騰何時休?教育評比到底是功利化,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很長一段時間裡,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經常能看到一些人以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為基礎去拍攝一些搞笑視頻,其中不乏有許以校園為主題的。我們注意到,這些以老師為主角的作品通常都會有這樣一個情節:老師提前把要講的課講一遍,甚至把每個問題哪位同學來回答都安排好了,以便在接受檢查時,能製造出一堂完美的公開課。

學校折騰何時休?教育評比到底是功利化,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實際上。這種現象在學校裡比比皆是。這也是這些短視頻作品廣受歡迎的原因,因為它足夠真實。

很多網友紛紛評論"太真實了""我懷疑你在我身上安了監控"。的確,這樣種情況,大部分孩子上學時都親身經歷過,在人們心裡,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學生和老師對於這種事情也是早就見怪不怪,應付的得心應手了。

但正是因為大家的習以為常,才更讓人覺得扭曲。事實上,在看到這樣的作品時,笑過之後,總覺得有些諷刺的意味。仔細想一下,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正常的嗎?

學校折騰何時休?教育評比到底是功利化,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我們都知道,學校的意義,就在於教書育人,而所謂教育的目的,則是根據社會的需求把人培養成為有用的人。而一些所謂的面子工程,形式主義,實際來說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

有人說,聽到有這樣一個學校:沒有傲人的升學率,學生也普普通通。沒有人拿過奧數獎,也沒有人得過徵文比賽的第一。老師不用爭先恐後的評優評特。平時也沒有領導來參觀檢查,學校也不加什麼評比,簡簡單單,學生也沒太大壓力很多家長都會嗤之以鼻:"這種學校,孩子去了能放心嗎?"

而事實是,這才應該是學校本來的樣子。只是在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風氣影響下,人們反而認不清了。學校不掛上幾塊牌匾,沒有個響亮的名頭就不會是學校;老師身上要是沒有幾個獎項也不好意思當老師;甚至家長迫不及待的給自己的孩子"鍍金",小小年紀就已經證書獎狀一大摞了。而這些,真的是優秀的體現嗎?

學校折騰何時休?教育評比到底是功利化,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在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不學無術的女孩本來想憑藉著自己學校直升的機會混上大學,因此在曾經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學過習。而因為一次犯錯,她失去了升本校大學的機會。

媽媽決定讓她參加考試,自己考取大學。而以她的水平,要想自己考大學,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於是無奈的媽媽幫她報名了一個補習班。這裡只是一個小小的工作室,校長還兼任著保潔員,只有一個和善而又負責的老師。來到這裡的都是一些"問題學生",而老師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人。

他一直耐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陪學生討論他們感興趣的事,幫助他們分析和總結自己的不足,給他們定下詳細的學習目標,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最後這個不被看好的女孩真的改變了,她洗心革面,努力學習。最後成功逆襲,考取了名校。在女孩坐上火車走向新的全人生時,老師在山上開心的向她揮手告別。

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這樣一個小小的輔導班,沒有金光閃閃的外衣卻真正做到了教書和育人。

學校折騰何時休?教育評比到底是功利化,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教育的好壞從來不在於學校的名頭是否夠響,老師的證書是否夠多,生源是否優質。而是在於有沒有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負責引導他們,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好孩子也不是流水線出品的木頭小人。他們需要豐富多彩性格和人生。

一個表面上獲獎無數的學校,有時可能還不如一個有溫度的輔導班。比如,在線美術1對1的形式,就能很好的針對孩子的個性,在美術方面給孩子正確、專業的引導。既能讓孩子保持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照顧到孩子的個性,避免孩子被打磨成千篇一律的"機器人"

學校折騰何時休?教育評比到底是功利化,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頭等大事,同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或完成的。在大環境的洪流下,作為家長就更需要為孩子把好關。幫助孩子贏得更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