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说起当代钢琴家,朗朗和李云迪是一定绕不过去的两个名字。

同为82年出生的俩人,却在音乐演奏风格上截然不同。朗朗热情奔放,用现代的感性表达作品。而李云迪则温文尔雅,内敛沉静的用情绪成为一个真正的钢琴诗人。

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钢琴王子,李云迪的学琴之路。

1、严母成就天才

1982年出生于重庆的李云迪,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于是在他一岁的时候,拥有了人生第一台手风琴。少年宫的学习,让小云迪进步很快,在5岁那年,他便获得了市里的手风琴比赛第一名。惊人的艺术天赋让母亲张小鲁格外重视,她最先预感到了这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而为了更好的帮助年纪太小的李云迪学习钢琴,对乐理一窍不通的母亲张小鲁开始自学乐理,密密麻麻的笔记写了一个又一个本子,回家后就把课上学的知识再跟李云迪从头到尾的复习一遍。在这样的学习下,原本就天赋异禀的小云迪进步十分迅速。

不过多久,少年宫的老师就跟母亲张小鲁说,“这个孩子我已经没什么能交的了。”

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即使面对这种情况,李云迪和母亲仍然十分谦逊努力,不断的寻找名师。而在这个过程中,李云迪更是没有放弃练琴一天。但他终究是个孩子,尽管对于钢琴是真心的热爱,但仍避免不了时不时冒出想贪玩的想法。偷看电视被母亲发现就把电视搬走,想出去玩也要先完成今天的练琴任务才行。堪称铁腕母亲的张小鲁却在日后李云迪成名时回忆起这一切说:我从不后悔作为一个严厉的母亲逼他练琴,因为我知道,他从骨子里面是真的热爱音乐。

也正是因为有了母亲这般的帮助,才能让李云迪在18岁的年纪就拿到国际肖邦钢琴大赛第一名,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2、从“心”出发,练琴也是演奏

众所周知,李云迪的技巧性无可挑剔,曾凭借一首李斯特的《钟》名震天下。许多人问都过这位天才艺术家,有没有什么独特的练琴技巧,而李云迪的回到则十分出人意料。

他说:“没有练琴,只有演奏”

正是抱有着这样的练琴态度,才让李云迪借助着本就过人的天分,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

李云迪总是说,从没觉得练琴是件累事、难事。相反,享受过程带来的一个个挑战成为了他练琴最大的快乐。

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没有人可以一夜成才,即使有再高的天分也需要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来成长。而把每一次的练习都用舞台演奏的态度去对待,才是最高效的练习方式。

除了练琴的态度,李云迪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为了更加贴近曲子的内在情感,他会在开始练习每一首新曲子的时候,查阅学习大量的作曲家的介绍,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尽量的去体会最初的创作情感,而正是这样的习惯,也让李云迪的音乐里传递出更多的“格局”。

从“心”出发, 每一次练习都不是简单的弹对每一个音符,抓准每一个节奏而是在每一次敲击时都散发出自己的情感。

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3、琴童不是标签,走出禁锢,表达自我

如今,对从小开始选择学习钢琴或双排键等乐器等孩子们,都称作琴童。

它像是一个固有标签,绑架着这些孩子们。可是琴童们不能真的被这个标签绑架。

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连李云迪也常年被标签化,有人说他不如朗朗风格自由,有人说他太被技巧束缚,也有人说他不够自我。可是这些都只是外人对于他都片面的眼光。

对于还在学习阶段的琴童们来说,更不能被这些固化的东西绑架,刻板的练琴、无感情的演奏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要真正的走进音乐的世界里,学会欣赏和接受它,然后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有表达。

从少年时代的音乐创作,听起来像是不可思议的天才行为。但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已经有一些注重儿童原创力培养的教育品牌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家长们大多见过用画作和语言表达情感的,但是用音乐,用音符构成一首完整的歌曲,却听起来就让人望而却步。

李云迪: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而目前,2019-2020 少年原创音乐发表会已经全面开启,这由雅马哈音乐基金会在1972年创建,为在15周岁以下的孩子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作为发掘孩子无限的可能性并促进孩子成长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JOC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从地区性音乐会、亚太地区的音乐会、到全球的JOC盛会,每年都会涌现35,000多首优秀的少年原创作品。

少年的声音在这里表达,少年的力量在这里。


我们不必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如李云迪般的音乐家,我们只希望音乐能一直存在在孩子的生活里,永远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