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每一次成长都是凶杀案

大家好,我是南瓜。

今天,我想借一部电影,聊一聊

作为一个90后的孩子,对于这个话题,有太多感同身受。

在我看来,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观念是一个稳固的三重塔结构。

第一重:服从需求
第二重:功利导向
第三重:自我满足

三重境界紧密联系,互为依靠,以孩子的服从为基础,以家长的意志为主导。

以爱为名,任何暴力都被允许

中国家长有很多经典的话,在全国都通用,比如:这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你要听话、孩子不打不成材······

如今的我一看到这些话,就感觉背后有一股恶寒,让我浑身战栗。

我只能说一句:太XX恶心了。

因为这些话的背后都是一个含义:你只需要服从

为了能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指挥,他们会用尽一切办法,不惜暴力 。

在电影《狗十三》的宣传海报中,有一组名为“爱暴力”的系列海报,寓意“以爱为名的暴力”。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这都是为你好

《狗十三》被禁五年,当它解禁上映后,看哭了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部电影太真实了,真实的让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回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童年。

在文明社会中的我们都知道,暴力是一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恶性行为。

可是当家长对自己孩子实施暴力的时候,说上这句: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

就会得到理解与支持,或者说,包庇。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与其说教育,不如说驯化。

首先,家长对于孩子是有爱的。

但他们的观念和手段,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以至于让人怀疑,他们态度是否已经迷失,他们的感情是否是已经变质。

中国式父母,他们对于折磨自己的孩子,进行的极其自然,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对孩子进行着怎样恐怖的暴力。

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

就是一团可以任意揉捏的面团

听话,懂事,是锋利的刻刀。

他们拿着以爱为名的刻刀,一刀一刀把孩子雕刻成他们想要的模样,但是每一刀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他们说“这都是为你好”,可经过他们的控制,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模样,成为父母的提线木偶,唯独没有成为他自己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你只要听话就好

电影中,主角李玩和她父亲,真实还原了中国式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模样。

孩子没有自我,处处被要求听话,会任何事都不如懂事。

因为要懂事,所以她在父亲的意思下改报了英语。

因为要懂事,所以要接受新的小狗。

因为要懂事,所以她就应该去满是虚伪大人的饭桌上陪大人喝酒。

这是爱吗?

他们想要的好,是孩子想要的好吗?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家长在驯化孩子的时候,通常会采取高高在上的“补偿机制”,以此彰显自己作为父母的好意。

他们让孩子做不情愿的事情,然后做出弥补。

电影中,处处是这样的桥段。

父亲让李玩改报英语小组,先是想直接用钱弥补,后来用小狗弥补。

当狗狗走失之后,先想着用滑冰鞋弥补,无效后买来新的小狗,全家集体哄骗李玩这就是原来的小狗,用尽手段让她接受弥补。

当最后结果依然不理想,父亲直接用暴力使李玩屈服。

当李玩在遭受了暴力而屈服之后,父亲又采取怀柔,给出答应带去天文展览作为弥补。

各位看懂这个“补偿机制”的恐怖之处了吧。

是的,其核心就是在训练服从。

首先,指派孩子不情愿的事情,是第一次服从测试。

然后,给予自以为是的补偿,要求接受,是第二次服从测试。

当结果为否定的时候,就会采取强制性手段,比如暴力。

最后,在强制性手段上,让服从测试的结果变为确定。

虽然电影中父亲哭着说“打你是因为爱你”,可他却发问“啥时候才能长大”,让李玩“懂事”。

长大和懂事的意思,是指完全听从父母的话,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这个父亲,有过一瞬时间反省过自己吗 ?有想过孩子自己想要什么吗?

没有,他们想着的,是让孩子如何理解自己的想法,服从自己的想法,至于孩子自己想要什么,根本不在乎。

在家长拥有的权威和经济面前,孩子不得不屈服。在这种“补偿机制”中,不断被偷换概念冲击,孩子不成熟的思维分不清因果,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进而陷入自责之中,产生对家长服从的肯定。

这可真是了不起的手段!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李玩赶去,展览关闭

而电影中,最后李玩被父亲带去饭桌应酬,没有去成天文展览。

当黑暗覆盖而来,一把无形的刀,深深的扎进她的心口。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往往更像是老板和员工,皇帝和臣子,他们会以孩子在衣食住行上的付出,要求孩子感恩戴德,以服从回报。

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没能明白,生育孩子不是一次商业投资行为。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在一个家庭中降生,家长给予他养育,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因为孩子自己并没有要求你,孩子是绝对无责的。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养育孩子,便可以任意扭曲孩子的人格意志,那这种想法,毫无疑问是反人类的。

这个逻辑,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的道德与法律并行,伦理和法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同等权力的。

可,这是封建时期的思想了。

功利成为唯一,温情被谋杀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中国式教育中有一个极其中国特色的特征,那就是实用主义,一切都以有用为主。

说白了,功利。

读书、上大学,不是为了提升学识,而是为了以后好挣钱。

因为大多数家庭中,读书是最值得投资的,所以家长会让孩子专心读书,远离一切干扰读书的事情。

比如兴趣爱好、比如朋友、比如自然而生的感情。

但是,如果产生比读书这一长远投资更急迫的眼下利益事件,他们则会放下自己的教条。

电影中,喝酒是一个很标志性的符号。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父亲让李玩给大佬敬酒

首先,喝酒也是一个服从测试。

李玩自己喝酒,父亲知道后很生气,他是不允许的。

面对大佬,父亲又让李玩喝酒,因为这是大佬的意思。

大佬对李玩父亲进行服从测试,父亲对李玩进服从测试。

再后来,李玩喝酒,父亲发现,问:谁让你喝酒的?

在李玩喝酒这个事情上,父亲先是反对的,但是面对结交大佬这样的利益性事件,他就可以打破自己之前的态度,在没有利益驱使时,就又以自己态度为准则。

那么,李玩作为亲眼见证父亲态度变化的人,她对于父亲的行为,会有什么想法。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李玩取得好成绩

说回读书。家长口中,除了听话,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

孩子的努力是理所当然,退步就是偷懒,情感交流没有,对话永远离不开成绩。

当成绩成为唯一评价后,会怎么样?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生命,是由成绩决定,进而认为自己可以靠努力来赢得一切。

电影中,李玩取得好成绩,向父亲报喜。

父亲为了奖励她,带她去买天文展的票。

可前面说了,她没去成。

这里,父亲知道没票卖但依然带李玩去,然后顺势带李玩去见她新的弟弟。

所以,李玩的奖励,没有得到实现。

在中国,孩子没有取得成绩,得到暴力和冷漠,取得成绩却得不到相应的奖励

内心深处产生不被爱的失落的时候,孩子不对父母失望,不对世界失望,反而对自己失望。

反复疑问,得不到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爱我,还是我不值得他们爱?

如果是成绩的原因,为什么我取得成绩也没有感受到爱?

感受不到爱,就不知道为什么去爱,于是也无法爱惜自己。

得不到肯定,得不到尊重,无法确信自己,无法正视自己,于是变得敏感多疑。

一面见证着功利,一面被高压打击,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心会健康吗?

家长的权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美剧《随性所欲》

你可曾听过父母对你说过对不起?

没有,从来没有。

可是他们是不会犯错的完人吗?不是,他们是不会道歉的魔鬼

这是中国式家长的另一大特点,永远保持他们的权威

中国家长,不道歉、不赞美、不亲近孩子。

中国人喜欢打击式教育,孩子不打不成材,黄金棍下出孝子。

孩子不打不成材?不,盲目的打击只会摧毁孩子的自信,让他们成为情感缺失的牺牲品。

可他们依旧这么做,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满足为先

之前提到中国家庭,家长与孩子,像皇帝和臣子。

家长在很多时候,的确就像皇帝,他们的满足才是最优先级。

前面说过的关于喝酒的态度,是一个权威体现的好例子。

李玩能不能喝酒,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允不允许她喝酒。

电影有一个角色,昭昭,他作为男孩,在重男轻女的中国家庭中,与李玩形成鲜明对比。

他受到全家人的喜爱,所以他有优待。

李玩被父亲暴力,强行给爷爷奶奶道歉。昭昭打奶奶,父亲却反而安慰。

李玩认为昭昭应该给奶奶道歉,父亲却说孩子小不懂事而已

是的,只要是家长愿意,即使是不懂事,也可以允许了。

最终,满足的是家长。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家长的欺骗

而这份满足,是建立在孩子身上的。

李玩是,昭昭也是。

在电影中,昭昭即使还非常年幼,也已经开始在接受父母的驯化了。

在去吃饭的时候,昭昭也体验了一次“补偿机制”。被强行带着去吃饭的昭昭吵着要去公园,父亲说吃完饭后就带他去公园。

而一旁的李玩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的她,已经知道了大人们的“补偿机制”总是带着欺骗的,所以她说:不应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

而父亲生气的回应:啥谎言,哄娃呢。

是的,在家长眼里,谎言不是谎言,而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是好东西。

当他们不断用谎言、用权威、用暴力,让孩子学会服从、学会虚伪、学会谎言后,孩子就懂事了,就长大了,就成为大人了。


电影中,李玩被父亲暴力后的洗澡场景,就是她开始懂事的转变仪式。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李玩在暴力后沐浴

这部被禁的电影,诉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重生一般的场景

如同一场谋杀。

在死去的过去之上,重生出新的她。


中国式的教育,就是不断的把孩子驯化成大人。

什么是大人呢?

虚伪、功利而冷漠的人,被社会磨平棱角,大同小异的人。

然而,在如今的新时代,很多曾经的孩子,已经在悄然觉醒了。

有以为90后的妈妈发微博,说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她下意识的想要直接动手,但她忍住了。

她说:正因为我曾经经历过,所以我不愿意让你也经历。

希望新时代的中国家长,可以有更好的教育观念,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

让曾经的我们,永远埋葬在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