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今天的教育人應該感到非常自豪,相較100年前,課堂的樣貌已經發生了巨大而積極的變化。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100年前的課堂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當下世界各地的課堂樣貌

許多科技公司也正在助力這種變化發生,比如科大訊飛、英特爾等公司,他們將人工智能引入課堂,自動對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包括舉手、站立、打瞌睡,教師和學生面部朝向、教師行走、教師語速等進行識別,促進教師和學生改變行為表現。


不過,如果人工智能只關注師生是否高度整齊劃一,這種標準下的課堂是否真正有效呢?我進一步思考,這種基於舊規則的、人工智能眼中的新課堂,又是否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如果我們不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新課堂以適應全球需求的變化,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具有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一代人?


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改變,而今天的課堂除了技術,還要從內部做出改變——規則的改變。


01

何謂改變課堂規則?

我們可以改變哪些規則?


什麼是改變課堂的規則?


舉個例子。美國佛羅里達州調查了600個教室,發現在迴音長達1.2秒的教室裡,對於坐在第4排的學生,老師聲音的清晰度只有50%。如果要讓教室裡所有學生都能夠清晰聽到老師說話,老師的音量要提高到65分貝。老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高音量,力爭讓自己傳達的信息更有效、清晰。而65分貝伴隨著100以上的心率,是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的臨界點,所以經常有老師說,今天這堂課上下來,聲嘶力竭,身心俱疲。


我在去年觀察了美國的教室,研究他們如何回應這個問題。美國教室牆上有很多貼紙,上面寫著0、1、2、3、4。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這是教師根據不同場景,設計了對應的五個聲音等級,分別代表:


0:安靜不講話(早自習,讀書,寫作業,圖書館,走廊等)

1:耳語小聲說話(小聲讀書,需要幫助)

2:討論(兩人討論,小組討論)

3:大聲說話(發言,演講)

4:大喊(操場,戶外活動)


在不同的場合,教師還會用手勢提醒學生調整音量,從而教會孩子如何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需求來調節自己的音量。一般情況下教室內用聲音0~3就可以了。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這種課堂不僅能實現自我調節,保證師生身心健康,還更多地帶給孩子新的課堂規則,讓孩子從課堂出發,遵守新規則,以適應社會的規則。相信,從這種課堂走出來的孩子,不會在社會上的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如果他還需要和旁邊的同伴說話,他會用音量1,而不是用音量4。


以前大家覺得規則都是來約束的,是紀律的規則。但今天我們所說的規則不等同於紀律,規則還應該包含人際關係的管理,以及我們沒有想到的、甚至還不夠重視的環境管理。


再來看一個例子。我們經常在課堂裡給孩子出示這樣的學習要求:


1. 明確自主學習的內容和要求,按要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2. 善於思考,有問題先獨立思考,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爭取獨立解決

3. 自主學習時,動作要輕緩,聲音要輕微,不要影響他人學習

4. 及時記錄自主學習時自己的想法和發現的問題


這個要求已經非常具體、明確,但是應該如何做?


在美國課堂裡,常用到康奈爾筆記法來記錄課堂的感想以及複習。筆記紙被分為3欄:筆記欄通常在右邊,可以記下你當場聽的感受,是左側的問題欄(關鍵詞欄)大小的2倍;左欄是回看的時候,提煉觀點用的;頁面底部留出5~7條線或約5釐米,作為總結欄。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用這樣的方法建立一個新規則,教給孩子新知識的時候,他才會知道怎樣能更好地、及時地記下自己想法。


還可以教他們用“321筆記法”來聽講座,即,記三句最重要的話,寫下兩個最深切的感受,記一個回去以後立即可以做的行動。“321筆記法”的邏輯特別清晰,所以很適合學生來順著“321”的思路來記錄和學習,而且老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來不斷調整“321”對應的內容。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這樣一些簡單的課堂規則,背後強調的是方法與步驟。換言之,規則需要強調方法與步驟,從而形成有序的整體。


02

有了新規則後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新的習慣?


有了規則以後,如何使孩子養成新的習慣?老師們都很喜歡口頭表揚,而長此以往的口頭表揚並沒有效果,其實孩子們最喜歡的是具體的行為。


老師可以把口頭表揚具體化,設置成班級獎券,其內容可以各式各樣。


比如:充當一天老師的小幫手;給學生的家長髮表揚郵件或寫表揚信;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業或者手工、繪畫拿去給校長看;在放學或去吃午飯時當領隊;去圖書館當小小管理員;可以選擇下一次在班級裡放什麼視頻;可以去低年級學生班級裡為他們朗讀;在早晨集會時發言等等,甚至是穿拖鞋來上學;和朋友做一天同桌;可以玩15分鐘有教學意義的電腦遊戲;可以在上課時戴帽子;可以提前5分鐘和一個朋友一起去吃午飯;可以用自己喜歡的筆寫作業……


越破格越有趣,自然也越受歡迎。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也可以製作“榮譽手環”,雖然只是一個小紙條,但孩子們會非常自豪,更會積極爭取獲得其他榮譽手環。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獎懲,能夠使規則成為習慣,當我們無法給孩子更多的減負、更多的自由時間,應該讓孩子從規則出發,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有意義的,也是和以往不同的。


03

在重建規則的過程中

人工智能有用武之地嗎?


以上是不借助人工智能重建規則的做法,那麼,人工智能有可能更好地參與到規則重建中嗎?


我們都知道,現在養豬行業啟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在規模群體中精準識別豬有沒有生病,用溫控裝置來感應豬的體溫,在非標準化的決策下觀察豬的步態、情緒,識別哪個豬有抑鬱症,幫助我們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豬肉。


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是能從群體中關注到個體的需求。由此還可以推理出,能被人工智能改造的行業具備三個條件:超大規模、非標準化和不確定性。教育行業同樣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因此也可以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來做?


首先要從手機講起。諾基亞曾領先全球手機行業12年,是功能型手機的代表,而蘋果手機從2007年開始超過諾基亞,到今年也已是12年,是智能型手機的代表,從時間上來說,我們不難開始思考,華為能不能成為下一個領先全球手機的品牌?但是,功能型、智能型都做完了,華為該做什麼?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需要下一個品牌做到萬物互聯,更要符合人的需要。


如何符合人的需要?有兩個例子,我先生使用的是華為手機,只要對著它說:“請幫我記下我的停車位B-52”,然後就可以去逛商場了,逛完以後再對著華為手機說“車停在哪裡?”手機會自動回覆:“這是你讓我記的,看看B-52吧”。我自己使用的蘋果手機也開發了很多快捷功能,比如,當我離開我所在的單位時,它會自動跳出回家路線;早晨上班時,我也可以問它我應該何時出發?手機會自動查看當前路況,還會減去從車庫到工作單位的時間,告訴我何時出發。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可以預想,手機將朝著更符合人們需求、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我不能預判下一個領先全球手機行業12年的是哪個手機品牌,但是在今天,對於教育行業來說,重建更人性的學習規則,將變得非常重要,這也已經成為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美國已經開始行動。比如,在中國的課堂上,如果遇到調皮的孩子,我們會把他留下來,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教育他、懲罰他,但是美國人選擇改變規則——越來越多的美國課堂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

語音冥想,讓孩子在更舒緩、更平和的狀態下去反思,然後關注自己當下內心的需要,關注自己和世界、和同伴的關係。大家不妨在網上搜索,然後嘗試一下。


可以改變規則的場景還有很多。我和夥伴做閱讀研究時,發現孩子閱讀能力的提升與閱讀量以及圖書館藏書量沒有很高的關聯性,而是和教師之間的閱讀研討,以及教師對孩子閱讀活動的指導有高度的關聯。所以我們就提出了新的規則:不再在乎孩子讀什麼書,讀了多少書,而是在乎孩子能不能把閱讀和表達打通,把輸出和輸入打通。


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讀什麼,我們負責給一些建議和框架,然後讓孩子去表達,去做閱讀的遷移和創造。


為了從“讀什麼書”到“用什麼方法表達”,現在我們更多地挖掘數據,來構建數據驅動的體系。為什麼?我們光靠“人關注人”還不夠,還要靠數據。

你是一個怎樣的讀者?你是一個怎樣從今天的閱讀者,走向更美好的、更有閱讀方法的、產生持久閱讀素養的一個閱讀人?所以,數據+學生構成的集合體,就成了我們從閱讀研究到閱讀活動的中心。

課堂規則如何變才能更好的教育一代人?

在今天這樣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危險的不是發展變革本身,而是我們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在重建規則的過程中,希望大家思考5個問題:我們希望看到發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過程是否與目標保持一致?結果是什麼?對於結果應該做些什麼?


每一間教室的改變都是從規則開始的。讓我們一起努力,我們將是最具創造力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