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启功先生曾说:我这辈子能看到它,我就死而瞑目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宝物,使得作为一代宗师的启功先生能有如此感慨?

  话要说回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尔鹿去美国留学,那时在所有上拍的艺术门类中碑帖最便宜。一次,他在拍卖会买碑帖的时候遇到安思远,交谈之后安思远敏锐地感觉到了碑帖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地位。于是安思远愿意以十倍于原价的价格购入吴尔鹿所拍得的碑帖,并且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希望吴尔鹿能帮他代买这类的藏品,并付给一定的佣金。在三、四次拍卖之后,吴尔鹿帮安思远买齐了这套帖子,前前后后大概花费了20万美元。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安思远将之集齐之后,请所有有关的专家去观看和研究,中国方面的专家看到这套碑帖之后都说这么重要的宋拓居然就在此时此地重见天日了。很多学者认为这辈子可能都见不到这东西。

  那它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宋拓本的《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编纂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而作为中国最早书帖的《淳化阁帖》是公认仅存的孤本,被视为无价之宝。赵孟頫在《松雪斋文集·阁帖跋》中写道:“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就是讲《淳化阁帖》在宋代即不是寻常人所有,十分珍贵。另外,宋仁宗时宫中失火,《淳化阁帖》原版毁失,因而拓本就更加珍贵。

  1994年,启功先生托人动员安思远将《淳化阁帖》带到中国展出。1996年此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2003年,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女士赴美洽谈,最终以450万美元的价钱使得《淳化阁帖》入藏上海博物馆。如此重要的法帖终于回归故里。上海博物馆将安思远这套法帖命名为《淳化阁帖最善本》刊行印发。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故而不单赵孟頫对着一纸拓片感慨良多,启功先生更是说出了文章开篇的那句话。

  2

  碑帖,实际上是碑和帖的合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碑”是指将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文字勾摹镌刻在石头上,继而将碑上的文字用纸、墨捶拓下来,最后再经装裱,称之为“拓本”,通常也称为碑。“帖”原是指书家的墨迹,宋代之后出现将书家真迹勾勒在石板上或是枣木板上,镌刻捶拓。这样的刻本,也称为“帖”。如今碑帖已经用来繁殖学习书法的范本。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爨宝子碑

  碑帖的拓片,旧时称为“黑老虎”,它在古代收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首先,它是记述史实的重要手段,是集真实性、时间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重要艺术品。碑板、诏板、古代墓志都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而拓本又能够很好的反应出制拓年代的造纸、制墨等科技水平和工艺水平。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圣教序

  其次,过去喜爱收藏碑帖的都是身份极高、学问极大的人。宋代欧阳修一生收集碑帖拓本一千余卷,并编著了《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集金石彝器,制拓编著《金石录》。明、清、民国时进入收藏高潮,像明代董其昌、赵崡、王铎,清代及民国金农、翁方纲、邓石如、包世臣、端方、陈介祺、何绍基、张钫、杨守敬、罗振玉、康有为、吴大澂、朱文钧、周肇祥、于右任等等,都是收藏碑帖的重要代表。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爨宝子碑

  再次,文人的重视使得碑帖的价值极高。明代赵崡花费白金百两才购得宋拓《麓山寺碑》《画像赞碑》。明末王铎得到《淳化阁帖》时,如获至宝,用隶、草、行诸体题跋。清末朱以文为了收购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卖掉沈周《吴江图》和文徵明的《云山图》才凑够四千大洋将其买下,而彼时北京一进院落也不过七、八百。除了这个案例,还有能佐证碑帖的价值高于一般的书画。例如,罗振玉出售宋拓碑帖时,标价多在两千至三千大洋,而同时所出售的沈周、唐寅等人的画,也仅仅标在二三百大洋之间。

  由于碑帖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收藏人的身份,使得其在信息保存和传播不便利的古代成为重要的收藏门类。故而也有碑帖是中国人临习书法的“圣经”之说。

  3

  然而,作为一个古老的收藏门类,在如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中似乎并不起眼,甚至在很多藏家的藏品构成中就没有碑帖这一项。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曹全碑(原拓片)

  这是由于鉴别和欣赏碑帖本身就需要有极高的素养,并非有钱就能够囊括的。

  而决定碑帖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就碑帖本身而言,首先自然是书写水平的高低,唐以前的书家大多不署名,但并不影响其价值。其次是刻工,例如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由名震一时的刻工万文韶镌刻,最大程度保留了褚字的风貌。再次,还要看捶拓技艺,如捶拓的纸、墨,手法等。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曹全碑(原拓片)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碑帖价格的差异还在于它有版别:即除了书写年代,刻碑年代之外的拓本年代。因而又有摹本、重刻本、翻刻本、伪刻本、补刻本、祖本等概念。重刻本是相对于原刻本而言的,如果确定此本重刻于某本,才能称为某本的重刻本,这还与初刻本相关却更加复杂。而因为重刻与翻刻意思相近,所以很容易混淆。重刻本是将原有底本重新雕刻,行款、避忌等依样翻雕,因而才能称之为某底本的重刻本。另外,碑帖最早的刻本、拓本,即各版本皆从中所出,则称之为祖本。如果属于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且流传有序,即价格不菲。一般情况下,汉、魏、唐碑拓以宋、明为善本,而若清代出土,初拓即为善本。若经名家收藏、题跋,则价值更胜。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同一块碑帖的拓片,宋拓、元拓、明拓、清拓的价钱差别非常大。如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两本宋拓本在2010年和2015年分别拍出了3696000元和8625000元的高价,元明之间的拓本在2013年则以460000元成交,明拓本在2013年则仅拍了253000元,不足2010年宋拓本的一成。至于清拓,2015年的成交价仅为2875元。

  4

  也就是讲,碑帖收藏是诸多收藏种类中门槛最高的一个。也难怪在古董行当有这样一个说法,说鉴定瓷器的老师傅看不起学杂项的老师傅,搞书画的老师傅又看不起瓷器的老师傅,在书画这一大项中,研究书法的看不起研究绘画的,而研究碑帖的则又看不起研究墨迹的。当然,我们权且当个笑话看好了。但它足以表明鉴赏碑帖的要求很高。因而市场也会陷入两极极度分化的境地:高端收藏和低端收藏。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一个妈生的,差别咋会这么大?

  礼器碑(故宫数字版)

  张五常先生在其著作中曾举例古董行业,认为“古董收藏是仓库”,将古董市场看作是仓库,即其不是生产要素,本身也并不会有产出。没有产出收入的支持,形成稳固的财富积累的仓库就需要有四个条件来支持,而若仔细忖度,这也是支持碑帖的重要条件,那我们试着梳理一下:

  第一,收藏品价格升得够高,赝品一定涌现,因而若要行情稳定,就需要市场有足够而又可信的鉴证专家。而这个信息的费用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费用会影响价格。此外,碑帖鉴别真假的难度远比其他门类要难,而藏品真假的争议是会对成交价格和市场认知有巨大作用。

  第二,“数量要适当”,藏品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则稀缺性减少,太少则不能形成广泛的认知。碑帖则正站在这个条件的两端,古拓太少,认知度不够,近拓、今拓太多,缺乏稀缺性的条件。另外,“精品”的善本、孤本、祖本通常升幅巨大。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数量通常不多,它的存在市场通常知道,平庸则数量巨大,总量有多少市场一般情况下不知道。其二,精品假冒困难,赝品的机会较小。

  第三,“问津者要够多”,价格的产生依赖于成行成市。虽然中国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快,又有收藏传统。但碑帖收藏的问津者并不够多。因而也是限制条件。

  第四,风格。碑帖市场的发展需要有一群品鉴风格的专家支持着,然后带动其他未入门的走进门内去,因为即便是在圈内混迹多年的老手也不一定是鉴别真假的专家。

  因为以上原因,碑帖价格会受到影响,但一些流传有序的珍品善本依然是国之重宝,依然会受到诸家追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