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2”来临,别再被“锚定效应”忽悠了

刚刚过去的“双11“可谓是真正的购物狂欢节,仅天猫双十一交易额就达到了2684亿,京东累计下单金额也达到了2044亿元,这其中有没有你的贡献?你在满载而归的同时,有没有感到被忽悠?“双12”马上又要来了,你会不会接着被忽悠?

双11活动起始于淘宝商城在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这个原本被人们戏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很快就演变成了全球购物狂欢节。

双11活动如今已连续举办11年,成交额连年增长,2018年双十一全网交易额达3134亿元,其中天猫双十一当日交易额达到2135亿元,同比增速27%,2019年天猫双十一交易额更是达到了2684亿。

但是据新华网报道,中消协12月8日发布了对94款“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报告,比较了它们在“双11”当天、11月18日和12月5日三个时间节点的售价,发现有32款商品仍能以不高于“双11”价格购买。也就是说,消费者忍受通宵熬夜抢货,拿到手的商品很可能一分钱便宜也没占到。

这是怎么回事呢?商家最常用的伎俩就是把价钱抬高然后再宣布打折降价,这个伎俩实在谈不上有多高明,我家附近的商场就采用过,全场打折,进去一看,几乎全部衣服的标价都比平时高了许多。

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上当,而且是喜滋滋地上当呢?

我一直很疑惑,也难以解释这是为什么,只是贪图便宜的心理吗?直到我看到这本斯蒂芬P罗宾斯 《做出好决定》。


“双12”来临,别再被“锚定效应”忽悠了


斯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管理学和组织学行为大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管理学荣誉教授。他在书中提出了理性决策的6个步骤,更详细分析了影响我们做出好决定的17个错误倾向。

很多人被“双11”忽悠的原因,其实就是17个错误倾向之一的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效应,

是指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

这最初的印象或者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店家标出的原价给了你最初的印象,接着再打出现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你强烈感受到”买到就是赚到“,无法不动心。

就是本来不想买的物品,也禁不住要”买,买,买“了。至于这个原价是不是真的,就很少有人去管了,因此,尽管”先涨再降“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仍有很多人一再上当。

即使是节前没涨价的商品,它是不是就值那个本来的价格?你怎么知道自己买得值不值?一幅佚名艺术家的画作是值50美元还是值5000美元?买珠宝和艺术品尤其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因为很多人都难以评估它们值多少钱,很容易被卖家开始说的价格牵着走。

这大概就是“双11”屡获成功的原因吧。

书中有个例子。在一次模拟的陪审团审判中,原告律师要求第一批陪审团做出1500万——5000万元美元的赔偿决定,对第二批陪审团则提出了5000万元-1.5亿美元的赔偿要求,结果,第一批陪审团做出了1500万元的赔偿决定,第二批陪审团则做出了5000万元的赔偿决定。

拆书帮有个例子,商场购物后让你抽奖,奖品是用200元钱购买价值2000元的翡翠,其实那种翡翠根本不值2000元。我自己就有过这经历,而且旁边还有个人没中奖,更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问了个懂行的网友,说那个还不值200元。


“双12”来临,别再被“锚定效应”忽悠了


因此,要想不被忽悠,就要了解锚定效应,接受最初信息时保持警惕,尤其要审查那些特别高或特别低的最初价格,面对特别好或者特别坏的情形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注重最初的价格。

当然不只是价格方面,其他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受到锚定效应的误导。比如我们看一个人,外表往往是第一印象,但这第一印象往往不一定对,识人时不要过分注重第一印象。拆书帮有个案例,面试时衣着得体的人总给人做事细致的感觉,但事实却证明并非如此。

“双12”马上又要来了,相信你不会接着被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