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遠:解讀楊氏太極十三劍


武學手札 | 王志遠:解讀楊氏太極十三劍

本文作者王志遠老師太極劍式

楊式太極劍十三勢劍法及名稱之研究 “劍,撿也,所以防撿非常也。”

劍,是武術短兵器械之一,素有“百刃之君”。“短兵之帥”的美稱。

傳統的太極劍,姿勢優美,舒展大方,動作樸實,柔中寓剛,具有太極拳系器械的獨特風格,而傅鍾文、沈壽兩老師所傳授的楊公澄甫晚年定型的五十一式楊式太極劍,更是劍中奇葩,是楊式太極拳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學手札 | 王志遠:解讀楊氏太極十三劍

太極宗師傅鍾文老師,被同門師兄弟譽為“楊式太極正宗”。

陳微明先生曾題詞:“傅君鍾文,永年楊澄甫師之晚戚,得師之傳授,規矩準繩絲毫不爽,故人稱為太極之正宗。”

太極泰斗楊澄甫老師的二公子楊振基先生曾確證“太極名家傅鍾文先生編著的《楊式太極拳》一書,書中一招一式是按照老爺子過去教的架子編的,每一式的定式沒有改動。”

我國著名武術家,太極拳學權威沈壽老師,以其在太極拳功上極深造詣和拳學理論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而享有崇高的威望。

我國著名武術家,溫敬銘教授稱譽其為“沈子”。我國著名武術家,楊式太極拳傳人、永年太極拳創始人傅鍾文稱其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為了便於研習楊式太極劍,不致於讓廣大楊式太極劍研習者糊里糊塗,打糊塗劍。為了讓眾多的太極愛好者在紛至沓來的傳授和出版的楊式太極劍套路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理性的舍取。

筆者將傅、沈兩位教師所傳授的五十一式楊式太極劍的十三勢劍法及名稱的研究和註釋公諸同好。並陸續推出五十一式楊式太極劍的完整套路。因限於學識和悟性,粗疏與謬誤之處,殷切期望海內外讀者,特別是楊門同道批評指正。

一、楊式太極劍主、輔十三勢劍法之研究

傳統的楊式太極劍有: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等十三勢。今人把“格、洗”二勢改為“撩、刮”,但“格、洗”實為重要的劍法。

根據楊式太極劍精簡改編的“三十二式太極劍”,則又把“提、格、崩、攪、壓、洗”等六法,改為“撩、掛、託、掃、攔、抹”;在我國傳統流傳的劍術中,尚有挑、扎、披、砍、摸、剁等多種劍法,早已為太極劍吸收,融化其中,因此,可將傳統的十三劍法為主,其他十三劍法為輔,加以教習、傳授演練。

武學手札 | 王志遠:解讀楊氏太極十三劍

武學手札 | 王志遠:解讀楊氏太極十三劍

本文作者王志遠老師太極劍式

主十三勢之用法詮註:

1、抽:是防守動作。

由陽劍、陰劍或正劍等,由前往後抽拉回、或由左往右,由右往左抽拉回的動作稱為抽,勁達劍身下刃。抽劍要穩、勻、沉、綿。

2、帶:是以守為攻的動作。

由陽劍或陰劍,握劍臂內旋,由前向側後方推拉回引為平帶,勁達劍裡刃。由正劍由前向後直拉引帶兼崩勢為直帶,勁達上刃。帶劍要沉、黏、連、利。

3、提:由中陽劍即反立劍,前臂內旋,由下向右(左)上方弧形提起,勁達劍鋒下刃。

提劍要輕、靈、順、柔。

4、格:以防守為主的動作。

劍身斜朝下,劍身下刃朝外,前臂內旋(外旋),向右(左)弧形擺動格擋來械。勁達前下刃。格的特點是圓渾沉雄。

5、擊:攻擊性動作。

立劍或平劍,向前或斜方擊打,勁達劍鋒。擊的特點是劍勢順達通透,大氣磅礴。

6、刺:是攻法。立劍或平劍以腰臂發力,向前直刺。

以劍形態分,有直刺、立刺和搠刺之分,以劍的位置分,有上刺、下刺、斜刺、反刺、前刺、後刺、探刺等。勁達劍尖,意透劍尖。刺要迅猛、透徹。

7、點:是攻法。

肩松肘催腕提,劍尖順勢向前或前下啄擊。勁達劍尖。攻擊目標主要是對方的手臂腕、肘、肩等的關節之處,使對方喪失攻擊力。點的特點如用劍點豆,爽脆而不失柔韌,凌厲而不失穩準。

8、崩:正劍或陽劍等劍尖在前下時,突然下沉劍把,使劍尖由下往上兀然昂翹而起的動作,狀如眼鏡蛇之昂首吐芯,犀利非常。是守中有攻的,突然發難動作,起驚懾或出其不意的攻擊作用,勁達劍尖。

崩劍的特點是輕靈詭異。

9、攪:以腰帶動肩、肘、腕,並以腕或肘或肩為軸劃圈廻環,或順或逆,扭絞來械,勁力由劍身而漸及劍尖,其特點是絞纏廻圓潤無滯,吞吐跳騰沿切圓環,是防中寓攻的劍法,防不勝防。

10、壓:用劍身的前刃或後刃向下擋壓來械的動作。壓的特點是沉穩黏連,舉重若輕。

11、劈:用正劍的下刃由上而下的砍斫稱為劈。

劈勢洶湧快利而不失輕靈,不能死砍硬剁,勁達劍刃前下刃。

12、截:用老陽劍、老陰劍或正劍等,以臂、腕內旋用力,著力點由劍後刃向前刃轉移,截割對手腕等關節或截擋來械向下部的進擊動作。

意義在於防守。其特點是勁達前刃,劍勢沉雄跌宕,而不失其本,不離其根。

13、洗:《武當劍術》解“洗者,乃劍鋒往來摩動也。”

洗乃古劍法,有平洗、斜洗、上洗、下洗等。

用時以腰運身,以身運臂,屈腕提劍,劍身斜示,以虛柔之勁使來械順滑卸化來勁。其特點是動作幅度較在,大辟大闔,勁力虛柔,勁達前刃劍鋒、劍尖。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