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湊巧的是,最近一週內,連續有兩個朋友來諮詢要不要買車位?

這話,一方面是社會秩序開始復甦的標誌,

另一方面,不管冷啟動還是熱啟動,至少證明樓市也開始如常化。

今天,我們談談車位。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一、 車位現狀:一線城市的車位,不僅是需求更有期待

首先,本著對客戶定位的原則,要以這兩位來找我諮詢的朋友尋找共性:

其一,兩位朋友,家裡都有私家車;

其二,兩位朋友,都處於“剛買房&正交房”的狀態。

其次,兩位朋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一家在市區的三口之家,自住;

一家在郊區的目前出租,養老備用。

既然他們對車位有真實需求,為什麼還要糾結呢?

無非有二:

一是車位可買可租,兩者哪個更划算,這是剛性需求之下的理性選擇;

二是“對車位有其他的期待”,即買下來如果還能增值,那豈不是更好?!

那麼,今天的車位現狀如何呢?

或者說這個命題直接討論的就是加定語:【一線城市的車位現狀如何?】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一) 以上海為例,一線城市的車位永遠稀缺

縱觀上海樓市發展的歷程,在關於車位配置的參數方面——“保持著與時俱進”的態勢,也就是說這裡面有三方面的潛臺詞:

(1)早期的社區,車位配置肯定是絕對倒掛的

(2)最近五年左右的次新房開始在這方面得到緩解

(3)高端社區比中低端社區,車位供給要充足

新買房的業主,這兩年社區的住宅套數和車位比,基本已經可以大等於1,拋開“一家有不止一部車”的需求,車位作為投資屬性已經當仁不讓了。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二) 車位價格梯度分級的背後,是“地段賦能車位”

上海車位的稀缺,其實不是一天兩天了,不僅是社區因為“之前住宅批覆參數的原因”,導致某些社區的車位緊張(緊張到什麼程度,在此省略1000字)。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講車位作為一個產業來獨立運營,但因為尚未形成氣候,局部的紓困還是不能掩蓋“上海停車難(和貴)”的社會問題。

從當時到現在,車位的最大不同不僅在於參數適當放開,主管部門認識到車位需求的問題,還有一點——上海車位的地段級差,開始拉大了。

以2014年為例,當時上海內環、中環和外環的(社區)車位售價,雖然也有級差,但和當時的房價級差相比,車位價差是含糊的甚至是大鍋飯的。

從內環30多萬、中環20萬即可,外環甚至可以小於六位數搞掂一個車位;

但如今這種“酌情”現象已經褪去,內環60萬+(上不封頂)、中環逼近50萬,外環都要20萬+,與其說車位在和房價掛鉤,不如說車位在和地段共命運。

車位和地段掛鉤其實合理,因為:同樣的幾平方,不同地段的價值截然不同。

至於車位分人防與否導致有無產證,這些微觀數據反而因為具體到價差、權證屬性而顯示分類投檔的特徵,反而沒什麼研究意義。

車位,特別是一線城市的車位——值得買、(不說必須)但有必要買。

接下來,說一個真實的極端案例,想必也在不少C2C端的買房中凸顯。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二、 車位案例:“房+車位”在二手市場更暢銷

2018年有個朋友告知了一件事,他位於閘北區(如今已經貴為靜安區)的房子要出手,但是久久無人問津,考慮到當時的上海樓市,還沒有2019年的“小業主價格開始鬆動”跡象,市區房子只要跳價不是太過離譜,還是供需比較順暢、和諧。

那位朋友的房子一直“嫁不出去”,他也試圖調低價格,依然沒有起色,後來還是中介告知實情:有客戶看中房子,但因為沒有車位所以最後放棄,連洽談和砍價也不必了。

朋友是個行動力主義者,後面的事情可以想象:馬上搞掂了車位,馬上就賣出去了,價格還不錯。

事後覆盤,朋友講到自己的魄力——因為要補一個車位用於“房+車位”的出手,很是被上家宰了狠狠一刀:差不多以今天的“內環車位價格買了箇中環的車位”。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上述案例說明什麼?

(1) 至少在二手房市場上,“有無車位”成為房子出手的重要賣點;

(2) 一旦為出手房子而去“補一個車位”,要做好溢價準備且少有還價餘地。

(3) 今天買房子需要提前佈局未來的“逃跑路線”,車位是其中考量的一環。

“房子是房子、車位是車位”的割裂,已經被扔進歷史;

“房子和車位”不僅是關聯的,甚至在做購房預算時,應該同步列項。

也會有朋友逆向思維,比如“因為買房買車位”,到時候拋售因為總價更高而拖了成交的後腿,如果因為樓市下滑導致出現這種“分開賣”的局面,豈非作繭自縛?!

那就要結合今天選房的大背景來綜合探討:

1、 這個區位的房子,未來市場前景和錢景如何?

2、 這個區位的車位,未來的稀缺和飽和性如何?

可以把兩個問題結合考慮,也可以分開判斷,但因為“同一地段”,房子和車位的趨同性相對較大,剩下的就是定價,或者說“各自定價”問題了。

回到第一段落:我那兩位諮詢是否要買車位的朋友,他倆的“兩個共性一個不同”在實際操作中,是基本趨同?抑或還是可以分別處置?

下一段落,會把這個微觀事件抽絲剝繭。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三、 車位決策:具體出手與否,要做一輪自測的客戶定位

其實,就是這兩位朋友的“一個不同點”,決定了我給出截然不同的建議:

對“住在市中心的三口之家”而言,車位首先是剛性需求、其次要考慮日後房子的出手,但上海市中心動輒“1000萬”的總房價,對有實力接盤的買家而言,1000萬和1060萬(假設車位60萬),差別不大,甚至沒差別。

所以,建議可以買,而且是事不宜遲。

對“買在外環外的三口之家”而言,目前在市區有房子,前者更多是投資或者以後給父母養老用,因為市中心那套相比而言,總歸是第一居所,不論是今天的需求,還是未來——承接了孩子可能的居住選擇。

結合其“目前出租”的狀態,顯然業主對該套房源的投資屬性大於居住屬性,那麼——

(1)那套房子本來不是為了自用;

(2)房子主要用來作為財務手段;

(3)外環外的停車相對管理寬鬆。

所以,(給那套房的業主建議是)車位可買可不買,根據意願和現金能力自定。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因為有“一對一”的購房相關問題諮詢,如果本著負責態度,的確應該把相關情況、意願等細節問題儘可能瞭解,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出“經得起推敲”的建議。

在“一線城市車位值得購買”的大原則下,也要根據具體用途、處置設想,結合區域、房價(車位價格)、停車選擇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

就像“一線城市房子永遠稀缺”,但不能要求一個不具備購買力的人舉債而入;“一線城市的車位也會稀缺”,但也不能要求“為車位降了地段”的本末倒置。

同樣的邏輯,在“房子的錢景”並不看好的三四線城市,車位要不要買,也是建立在“謹慎購入”基礎上的具體問題具體研究,而非——絕對不能買。

黃欣偉:到底要不要買車位?

車位的不確定性,在於未來住宅建設的批覆參數進一步調整,但結合一線城市的用地進展,以及公共區域就近“變身車位”的可行性而言,大基調還是購買。

車和人之間的關係,站在人的立場上是就近停泊原則;

站在業主的立場而言,是內部消化原則。

只要“暫時找不出舒緩的公共解決方案(事實上車位問題是國際上的大都市都面臨的無解命題)”,那就值得考慮介入,因為你獲取的是車位,更是城市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