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时至今日,谭家菜被完好地继承了下来,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做为中国官府菜中的一个最突出的典型,谭家菜不仅赢得了许多国内外老饕的赞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饪研究家的兴趣。从中国烹饪历史角度说,谭家菜是一块活化石,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准确的资料。

在广宁伯街北面,有条已拆除的小胡同叫机织卫胡同。该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真武胡同,全长278米,明代称济州卫胡同或济州卫新房,因戍卫京师的济州卫署在此而得名,清代讹为机织卫胡同,亦称集祉街。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曹雪芹祖父曹寅

另说,清代机织卫即皇家织布局位于此地,专供清朝宫廷所使用的布匹,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在此供职。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谭家菜

从清末到上世纪40年代,闻名京城的谭家菜就在这条胡同里杯盘罗列香气袭人。

过去的北京,贵族官僚众多,他们大多资金雄厚,生活奢侈,对吃颇为讲究,高官巨贾们 “家蓄美厨,竞比成风”,官府菜逐渐形成。民国初,官府菜尤为兴盛,它们选址低调而隐蔽,抑或胡同里的四合院,抑或僻静的公园,抑或是湖边的一处屋舍——官府菜的选址均是幽静雅致之所。

北京的官府菜名贵而典雅,吸引着无数政客文人慕名而来。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谭鑫培

而谭家菜是其中的佼佼者。那时候,北平的大街小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私家名厨,胜于菜馆”,“戏界无腔不学"谭"(指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就是对谭家菜最大的褒扬。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梁实秋,文学家,也是美学家

据曾经品尝过谭家菜的文学家梁实秋记载:“谭家在西单牌楼机织卫,普普通通的住宅房子。院子不大,书房一间算是招待客人的雅座。每天只做两桌菜,约需十天前预定。最奇怪的是每桌要为主人谭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贵宾应酬一番。不过这一规定到了抗战前几年已不再能维持。‘谈笑有鸿儒’的场面难得一见了……鱼翅确实是做得出色,大盘子,盛得满,味浓而不见配料,而且煨得酥烂无比。当时的价钱是百元一桌。也是谭家的姨太太下厨。”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谭家菜菜品,有人曾借这样一句古话,来形容吃罢谭家菜燕翅席后的心情:“观止矣,虽有他乐,不敢请矣。”

别看此处并不引人注目,但很多人却慕名而来,生意从未冷清过。而且谭家菜每天只做两桌菜,需10天前预订。即便价格不菲,但是依然有人愿意为了大快朵颐而一掷千金。

要吃谭家菜,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便是无论食客有多大的权位,都需走进谭家门来吃谭家菜。曾有很多名流在京城请客,希望谭家厨师能出“外会”,均遭到拒绝。

谭家菜取粤菜与京菜之长,自成菜系,咸甜适口,南北均宜,调料讲究原汁原味,讲求味道鲜美、质地软嫩,口感醇厚、绵润、本色,中庸和平。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清汤燕窝

谭家菜有菜品近三百种,以发制烹调海味菜最有名。除黄焖鱼翅外,其"清汤燕窝"也颇为独道。它不采取用碱涨发燕窝的办法,虽然那样发出的燕窝颜色白,量也显得多,但是营养受到很大的损失。这个菜的做法是:用温水将燕窝浸泡三小时,再用清水反复冲漂,非常细心的择尽燕毛和杂质。待燕窝泡发好后,放在一个大汤碗内,注入半斤鸡汤,上笼蒸二十至三十分钟左右,取出分装在小汤碗内。再把以鸡、鸭、肘子、干贝、火腿等料熬成的清汤烧开,加入适量的料酒、白糖、盐,兑好味,盛入小汤碗内,每碗撒上几根切得很细的火腿丝,即可上桌。此菜汤清如水,略带米黄色,味道鲜美,燕窝软滑不碎,营养价值很高。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正因为谭家菜与众不同,曾有人发出"人类饮食文明,到此为一顶峰"的赞叹

谭家菜也颇为讲究美食美器,而且大部分菜品都用精致的器具分盛,顾客一人一份,这样的分餐办法很讲究卫生。品尝谭家菜也非常注重环境,尤其要布置得室雅花香,让顾客受到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谭宗浚书法

谭家菜又名“榜眼菜”,由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人所创。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广东南海县人谭宗浚,殿试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故而“谭家菜”又称“榜眼菜”。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佳肴,他的儿子谭瑑青也承继家传,父子均着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饪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私房菜特点

谭瑑青,精于填词。长期在京居住,与京华词人,学者,以及粤籍名流,日相往还,为文酒之会。他的夫人又特别会做菜,所以在早期作议员时,经济宽裕,三天两头在家中请客。客人来时,都带有一、两样书画,来了先在客厅中谈论鉴赏,看看每个人带的东西,品题一番,然后就入座饮宴。后来常去的老朋友们,越吃越爱吃,但又觉得不好意思老是白吃,便大家凑公份,托其代为经营。进而别人请客,也在他家中设宴,同时总给主人送一分请帖。——中国餐饮界的私家会馆、饮食沙龙由此发端。

到了三十年代更是名声大震,当时的政界、军界、商界、文化界的名流要人,更以用“谭家菜”宴客为光宠,即使提前半月预订也不嫌迟。京师外的人也要想方设法以品尝“谭家菜”为快。

近人东莞伦哲如民《藏书记事诗》有一首道:玉生俪体荔村诗,最后谭三擅小词,家有嬴金懒收拾,但传食谱在京师。有人做了“谭馔歌”“(谭)翁饷我以嘉馔,要我更作谭馔歌。馔声或一纽转,尔雅不熟奈食何。”

京师故地之机织卫胡同: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谭家菜”发轫于此

彭长海大师课徒

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六年谭瑑青、赵荔凤相继辞世,小姐谭令柔主持、家厨彭长海掌灶,继续经营。一九四九年谭令柔参加公干,家厨彭长海(红案)、崔鸣鹤(冷荤)、吴秀全(白案),搬出谭宅,在果子巷经营“谭家菜”。一九五四年,彭长海、崔鸣鹤、吴秀全参加公私合营,“谭家菜”自果子巷迁往西单“恩承居”。一九五七年,“曲园酒楼”并入“恩承居”,自此一居两菜。一九五八年进驻北京饭店。

在诸多令人啧啧称赞的“官府菜”已随着历史的沉浮而消逝的今天,“谭家菜”依然熠熠生辉,以独特的美食构造,跳跃于人们的舌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异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