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兩性交往中,這6個想法要不得

花了五天時間,終於啃完了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雖然書中部分心理學術語增加了閱讀難度,但當讀完後,有一種全身都暢通的感覺。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視角將兩性交往中的所有過程都描述了出來,從相識,相知到最後的圓滿或者分離,通讀完全書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你會發現書中所描述的正是你以前在感情中經歷的陰晴圓缺的所有心情。

遠離6種感情觀念誤區,早日覺醒

良好的親密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非遙不可及,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卻是不可能的奢望,讀完本書之後我發現,那些感情不順利,無法擁有親密關係的人大多都曾在感情中有過這些錯誤的觀念:

  • 1,認為爭論是有害的

我們從小便被教育做人要知書達理,男孩被教育要學會承擔責任,有苦自己扛,女孩被教育要做一個淑女,不要大聲講話。因此無論是談戀愛還是結婚的兩個人,都各自告訴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儘量不要和伴侶吵架,因為爭吵對於感情是有害的。一旦發生爭吵就說明對方不愛自己,很容易便會歇斯底里。

  • 2,覺得心有靈犀很重要

如果兩個人彼此喜歡,那麼就應該知道彼此心裡想的是什麼,即使自己不說,對方也應該知道,否則就是不愛或者不夠愛。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就說明兩個人沒有做到心有靈犀,在感情裡不適合,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分手。

  • 3,認為伴侶是不會變的

如果雙方的某一方做錯了一件事,那麼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永遠不會改變,事情一旦變得糟糕,就只能那樣了。

其實有時候想想,也許變得並不是伴侶,而是我們自己,隨著兩個人關係的遞進,我們對於雙方的期待以及投入,實際上是逐漸在變化的,這時候只要伴侶有一點點讓自己不滿意,我們都會覺得伴侶變了。

  • 4,認為每一次的性生活都應格完美

如果兩個人真的擁有浪漫的愛情,那麼每次的性生活都應該提前做準備,不能發生任何一次不完美的性生活,會成為愛情的汙點。

  • 5,認為男女是不同的

男人和女人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無論是哪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實際上,在本書中,羅蘭米勒首次指出,其實男女的差異並非我們想象得那樣大,傳統的男性是工具型,傳統的女性是表達型,但是往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男性和女性都通常兼具表達和工具型,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有女性思維的男人和有男性思維的女人,這類的男人和女人通常和異性交往得更加順暢。

  • 6,認為好的關係是順其自然的,不需要努力的

一段關係的好壞是不需要去努力的,是順其自然的,也就是俗話說的交給上天,交給命運。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便不用學習兩性交往的任何知識了。

可怕的不是這6種觀念,而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和戀人或伴侶交往時,常常會擁有這些錯誤的觀念卻不自知,並且用這些錯誤的觀念來判斷對方愛不愛自己。可卻忽略了用錯誤的標準,又如何能篩選出正確的愛人呢?所以有些人的感情之路總是崎嶇不平。

《親密關係》|兩性交往中,這6個想法要不得

突破困境,收穫良好的兩性關係

雖然在本書中作者只是簡單地提出了這6種觀念,但提出本身便已經意味著解決。

心理學認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無外乎三種,安全型,迴避型,焦慮矛盾型,而到底擁有什麼樣的親密關係,其實從你還未出生之前便已經決定了,因為你母親和你的相處方式決定了你日後和伴侶相處的模式,究竟是安全型,迴避型還是焦慮矛盾型。

事實證明,迴避型或者焦慮矛盾型較之於安全型的親密關係來說,擁有以上6種錯誤觀念的概率要大得多。

例如著名的大文豪卡夫卡,他便是焦慮矛盾和迴避型的典型代表,他逃婚三次,一生無妻,究其原因便是因為小時候和母親的關係導致,所以每次面對感情總是順其自然,而每次即將走到結婚那一步時,又開始退縮,產生恐婚,本質上便是害怕結婚之後對於親密關係負責,不想努力地維持一段關係。

而安全型的人對待感情則比較自然,和伴侶的交往更為舒適愜意一些。

好在作者在本書中指出,無論是安全型還是迴避型,焦慮矛盾型都是可以轉化的,例如安全型的人失戀後會轉變為焦慮型或者回避型,而焦慮迴避型的人遇到一個溫暖的伴侶後會慢慢轉變為安全型。隨著和伴侶之間親密關係的變化,以上6種錯誤觀念的出現也會變化。

讀完本書後,我認為無論我們和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怎樣的,我們都應該警惕這6種錯誤觀念的出現,因為它們的出現對於我們的親密關係是有危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