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水是萬物之源,相信各位小夥伴在小學課本上都能見到這句話,從這句口耳相傳的話語中我們自然能明白水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其它的先不說,單說我們人類,一個正常人不吃飯可以堅持20天,如果不喝水甚至連7天都難以堅持下去。水除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還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佔了人體質量的60%以上。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水是萬物之源

可幸的是地球上其實有70%以上的表面都是由水覆蓋,但又讓人沮喪的是,這些水資源裡面又有97%以上都是海水。而海水對於人類來說更像是“只能看看,不能碰”的存在,由於海水的高鹽含量,讓它成為了人類不能直接飲用的水資源,海水的鹽濃度大約在3.5%,但我們人體最大的水排洩器官腎臟所能接受的最大鹽濃度只有2%左右。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蔚藍的海水

也就是說,如果鹽濃度高於2%腎可能就會罷工,倘若有人“渴不擇水”去喝了海水,那這些海水不但不會給人體帶來滋潤,反而會因為人體需要排出它,去消耗身體原有的水分稀釋它,然後大部分還會通過汗腺排出,這樣給人體造成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脫水,這可比不喝水要嚴重得多。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腎臟結構示意圖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證明海里面的水不能飲用,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又會有海上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保護者”呢?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海浪

孕育生命的大搖籃

其實,如果只是把海水不能飲用就把它的價值拋棄的話,那就真是太狹隘了,海洋對於人類甚至地球上整個生物圈來說都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不說海洋給我們人類帶來的直接好處,比如漁業資源、礦產資源、甚至是海水淨化等,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個孕育生命的大搖籃,僅僅在我國所管轄的海域內,目前已探明的生物種類就高達20000多種。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看似平靜的珊瑚礁,卻孕育著無數生命

要知道目前最具支持的物種起源說法,就是一切生命最開始都是來自於海洋。更可怕的是我們人類已經進行基本探索的海域只佔了整個海洋的極少一部分,而海底就更不用說了,人類大概只探索了5%,可見海洋生命的龐大。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遠古海洋生物

真正的“地球之肺”

其次,海洋還一直為地球上的生命間接性的提供“動力”,相信大家在初中地理課本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亞馬遜森林是地球之肺”,這句話大概含義就是地球上大多數生命所必需的的氧氣基本都來自這裡。其實不管這句話是不是錯誤的,但這樣理解基本是錯誤的,嚴格來說,海洋才是真正的“地球之肺”。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亞馬遜雨林遭遇大火

據統計,每年通過海洋裡面的植物以及漂浮在海面的葉綠素產生的氧氣大約有360億噸,而這個數字代表著它佔了大氣中氧氣質量的70%,這也是為何就算在森林覆蓋率很少的沿海城市,卻還是能有一種空氣十分清新的感覺。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淺海灘的海洋植物

幫助人類“淨化”汙染

海洋不但是生命的供給者,它還默默的為地球上的生命,特別是我們人類擔當著“善後者”的角色。事實上,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淨化器,一直以來都有“百川終入海”的說法,但從我們現在的情況來看更像是“汙染終入海”。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汙水排入海中

雖說人類現在也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所有的汙染品都會經過加工後再進行處理,有的是經過處理後直接排入江河,而有些是深埋地下最後通過水的浸潤還是流入江河。所以說,人類所產生的汙染大多數還是流向了海洋。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排入河流中的汙水,最後流向大海

而這麼多年來,海洋憑藉著它強大的“淨化能力”,不斷的分解、過濾、淨化產自人類的各類有害物質,甚至海洋還是地球垃圾的“填埋場”之一。《科學》雜誌早在2015年就發表過這樣一組數據,人類僅在2010年這一年的時間就先海洋裡面投放了最高估計1270萬噸的塑料垃圾。根據環保部公佈的資料,我國在2006年從沿海省份排入大海的汙水總量達到了358000多萬噸,這是一組多麼龐大的數字......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所以說海洋這個“保護者”身份是不容置疑的,海洋蘊含著無窮的力量,這不代表我們就能肆無忌憚的去挑戰它的底線,只有合理利用海洋資源,並且學會如何保護地球的生命搖籃才是人類未來的發展之道。不知道各位小夥伴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海里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福島洩漏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