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我是余欢水》开播时豆瓣评分8.5,因为翻车事件,现在评分直接跌到7.4,说是“滑铁卢”也不为过。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毕竟刚开播时,它被很多人奉为“国产剧之光”,之前经得起夸,现在也理应受得住骂,本来嘛,作品就应该经受观众的检验。

翻车事件的来龙去脉想必大家都了解,复盘分析的文章应该也看了不少,无非就是几种风向和观点。

要么夸,直接抛开“烂尾”谈剧情,举例分析其展现的现实主义、荒诞主义、黑色幽默,然后大赞郭京飞演技惊艳,对最后的翻车事故简谈略谈。

要么骂,主要立脚在编剧夹带私货,讽刺女权。你要谈女权,好,那我让你求拳得拳。

要么明贬实褒,先谈翻车事故,指出核心问题:究竟有没有污名化女权?答案是没有。因为该剧本质上都是全员恶人,并没有在刻意讽刺女权,而是在讽刺各种社会现象,男人们的底裤也都揭了个遍,咱们不应该那么敏感,剧依然还是好剧。

其实无论哪种声音和立场,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无可厚非,有人煲有人贬都是好事,怕的就是一边倒的声音。

不过,抛开女权这件事不谈,从创作者视角出发,其实这部剧从一开始的备受追捧,再到如今翻车被群嘲,其实背后的原因都直接指向了,创作团队的“精明”。

可以说,这部剧成也成在这两个字,败也败在这两个字。

瞄准社会痛点精准出击,捕获意料之中的情绪高潮

郭京飞饰演的余欢水,是个不折不扣的社畜,像极了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你我他,观众很容易在余欢水的各种悲催遭遇中找到现实的代入,产生强烈的共情。

所以才有了那句很火的短评:人人都笑余欢水,人人都是余欢水。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这正是创作者的精明之处一,这里的“精明”是个褒义词。

原因有二,一是题材选得好接地气,很容易打入观众内部;二是主角人设立得住,能产生广泛的代入感,毕竟社畜满地都是。

就这样,前几集抓准社畜、中年危机这两个社会痛点,用剧情、细节反复戳到观众心里,有了郭京飞演技加成的余欢水,成了全网第一悲惨社畜的形象代言人。

确诊胰腺癌晚期的余欢水,迎来了社畜人生的最低谷,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到了最低点。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触底才能反弹,说的是余欢水的人物命运,也是观众情绪。

但其实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剧情走向基本能被猜中。

在看完余欢水确诊那一集后,我跟朋友聊天时就跟他说,估计这应该是一次误诊,果不其然。

这不是事后诸葛亮,或是剧情播完后开启的全知视角,其实大家都是经过这么多年观影培训的观众,很多人应该都料到了这几乎就是一次板上钉钉的误诊。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如果非要在这一点上抬杠,让我剖开肚皮看看到底有几碗凉粉,属实没必要。

“误诊”的反转,起码在多数观众看来并不成立,但是从剧情设定上来看,它又的的确确是一个反转点,因为这是余欢水之后开启逆袭模式所有的出发点。

按说,剧情最大的反转被观众提前预测,应该是创作者要极力规避的,否则就是落入了俗套。

而《我是余欢水》的创作者却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这就是其精明之处二,因为反转在这里仅仅是剧情需要而已了,它只是一个引出后续“爽点”的钩子,它只需要完成一个功能:点燃情绪高潮的导火线。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这里的“精明”是个中性词,不是褒奖也不是贬低,只能说他们很懂得如何借力打力,虽然俗套,但是效果立竿见影。

所以,余欢水误诊了,情绪开始向上攀升,经历过死亡威胁的余欢水,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知,从一个怂得一匹的社畜,到一个挺直腰板的成年人,华丽逆袭,这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

现实的社畜没那么好运,没有那么刚巧的U盘,没有如此巧合的见义勇为,更没有仁慈的误诊事件,所以我们需要影视剧来帮我们补足这些好运。


哪来什么人人都是余欢水,只不过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我是余欢水》的创作团队,死死拿捏住了这些,即便猜中了剧情,情绪也只能任由他们摆布。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影视剧本身就是一场意淫,创作者都在夹带私货

接下来,还是绕不开那几句已经被挂上“耻辱柱”的台词,别的就不多赘述了,直接进入翻车现场看。

余欢水、梁安妮、赵觉民、魏广军等人在山上被绑匪给绑了,绑匪突发奇想来了个社会实验,想活命的就轮流说一个可以说服我的理由。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梁安妮说:“肯定放我啊,哥哥,我是女的,我是弱势啊!”

这话有问题吗?没有,本能的求生欲罢了。

问题出在绑匪接下来的话里。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这话从绑匪嘴里说出来,实在不对劲,因为这根本不是绑匪这个人设能说出来的话。

随便去街上找一个跟绑匪这个人物差不多受教育程度,差不多社会背景的人,问问他知不知道女权是什么?不敢说百分之百,起码90%以上的可能性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已知绑匪文化程度不高、连成语都说不明白,因此这话就只能是编剧突破了次元壁,附身到了角色身上说的,所以才引起了这么一场争议,说编剧这是在夹带私货,内涵女权。

创作者可不可以夹带私货?

当然可以。

即便是不那么正确的三观,说到底,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当然想夹带什么就夹带什么。

往大了说,无论哪部作品都是创作者的私货,但同时它更是作者的世界观的缩影,这就意味着,每一部面世的作品,不仅故事本身在承受着观众的检验,三观同样也要遭到严格的考察。

重点在于,你选择在哪个人物上,输出哪部分三观,这部分三观是否能够契合这个人物本身的设置。

显然,《我是余欢水》的编剧把想要夹带的“女权”私货,放错了位置。

这话要是换成赵觉民、魏广军这两个男性角色之口说出来,我相信,都不至于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因为从他们俩本身的人物设置来看,起码是能说得通的。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因此,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内容创作上的一次事故。

不过换个思路来想,按说正午出品不应该犯这样一个明显的错误,这是剧本创作的一个常识,层层把关下来,为什么它还是呈现在了最终的剧情中?

我有一个小小的猜测,可能是一次“精明”的算计落了空,这里的“精明”是个贬义词。

最近几年,女权一直都是社会热点&敏感点,每一次相关事件发生,势必会引起舆论热潮,在这个事情上,大家都有很多G点,一戳就嗨一击即中。

所以,在剧情中设置这么一个社会热点现象,极容易带来讨论,带来热度和传播。

而在安插这个环节时,创作团队显然没有进行反复考量。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导演对此事的回应便能看出:争议的话是我们在现场拍摄时讨论出来的。

如此敏感的话题,却是在仓促中临时添加的,风险没能提前规避掉也正常。

《我是余欢水》高开低走的背后,说到底就是,成也精明,败也精明。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其实到这里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但我想夹带一个私货:影视剧作品本来就是一场意淫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仔细一想,高出生活的部分,不就是意淫吗?

伍迪艾伦导演的《赛末点》,揭示了一个不那么符合常识和政治正确的三观:有时候我们得承认,运气比努力更重要。

观众被引领到了威尔顿人生的赛末点上时,即便是看到威尔顿抛下的那枚戒指,碰到了栏杆又弹回了地上,几乎断定威尔顿的命运在此会再一次急转直下,却还是暗地里希望他能获得一次好运。

最后那枚戒指虽然被警察找到,却戏剧般的成为了威尔顿脱罪的有力证明。我们和伍迪艾伦一起,享受着对命运的意淫。

人人皆是余欢水?未必,人人都在意淫自己是余欢水罢了


正是因为影视剧给了我们高出生活的意淫,才让我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作品,如果连文艺作品都丧失了想象力,没有逆袭,没有开挂,只是现实生活的描图,那该有多无趣,该有多让人沮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